APP下载

预算软约束国内外文献综述

2020-02-25闫彩云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6期
关键词:政策性约束国有企业

闫彩云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 100000)

一、预算软约束的原因

(一)“父爱主义”造成预算软约束

科尔奈认为预算软约束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的动力机制,首先为了保护大量就业机会;其次为了提高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是对安全和稳定的需求,在公立医院、学校、银行等部门实施预算软约束,是对弱势群体进行利益再分配,会减弱整个社会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二)政策性负担造成预算软约束

林毅夫将政府政策给企业造成的负担称为政策性负担,如建国初期,为迅速赶超发达国家,政府给予重工业企业政策扶持以降低生产成本,并制定高售价使其获取超额利润,市场经济确立后,这些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面临转型困难。由于信息不对成和激励不相容,政府无法辨别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不佳还是政策负担导致的亏损,只能给予无条件帮助,造成预算软约束。

(三)“内部控制人”造成预算软约束

张宇峰和王长江认为“内部人控制”会导致预算软约束。他们认为在公有制国家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由政府代表全体人民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然而在经济体制转型、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减弱了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度,使得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确,缺乏具体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便给了企业内部管理者以可乘之机,这部分管理人在治理企业的过程中,往往会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谋取私利,即使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通过向政府寻求帮助仍然可以维持管理者的高收益,造成预算软约束。

二、预算软约束对经济体的影响

(一)预算软约束对转轨经济中企业行为的影响

科尔奈认为预算软约束会从价格响应、生产效率和创造超额需求三个方面影响到企业的行为。价格作为传递市场供需关系的信号向企业传递信息,企业通过价格调整产量,参与市场竞争,预算软约束则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价格信号,使公司的总体价格反应能力下降;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通过提高质量、削减成本、引进新产品等措施,但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会使企业会向政府索取赔偿,从而阻碍创新和发展;另外预算软约束使政府成为企业的保险人,对企业可投资可能产生的亏损进行担保,引发了企业的“投资饥渴症”,促进企业过度投资,盲目扩张,最终创造出超额需求。

(二)预算软约束对社会资源的影响

钱颖一受到了Maskin和Dewatripont的影响,认为预算软约束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商品物资短缺。在社会总产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使得企业产生了超额投资需求,从而挤压了硬化约束下居民可以消费的商品的数量。由于信息不对称,商家无法辨别对商品的需求究竟是来自普通的消费者还是来自亏损的企业,于是经过权衡,将商品的价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价位。反过来,在短缺经济下,即使是获得贷款的企业也无法交换到等价的商品,这会降低企业家对收益很差的项目进行贷款的动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

(三)预算软约束对社会体制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预算软约束的研究范围较广。赵亮等人的研究表明,公有制医院存在着政策性负担带来的预算软约束,导致公立医院效率低下并阻碍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薛新东认为,国家对医院的过度补贴导致医院缺乏成本的控制意识,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朱学红和钟洪对公立大学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的大学和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父爱主义的关系——隐含式合约关系,即政府维持大学生存,大学服从政府指导,这种关系下的大学缺乏激励机制与预算约束,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廖国民对银行业的研究表明,预算软约束使银行产生了对未来稳定性的预期,从而为了盈利而过度放贷,带来更大的危机隐患。

三、“硬化”预算约束采取的措施

(一)财政分权与货币集中化

钱颖一和罗兰在分析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历时表明,政府拯救低效率企业的动机取决于政治利益与经济成本之间的权衡。将财政权下方到地方政府,形成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经济,各个地区共同竞争的“锦标赛”模式有助于各地政府将资本投入效率高的企业。随着财政权利一同下方的还有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权,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表现不佳的国有企业惩罚力度更高,会更大程度的降低工人的工资和奖金,从而硬化预算约束。此外,通过对中国1994年集中货币权利政策前后的比较发现,货币集中化在加强地方政府监管的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效果更强,即财政分权与货币集中政策搭配使用将会硬化预算约束。

(二)剥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林毅夫认为政策性负担是造成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因此剥离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将是硬化预算约束的重要解决方式。政策性负担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认为给予企业资金、人力、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后是有利可图的,可以实现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的赶超优势,因此剥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从根源上解决就要降低政府从中获得的好处,使企业回归市场而不是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的工具。

(三)私有化和重组

Kornai、Schmidt和Schnitzer认为私有化是强化企业预算约束的有用手段,如果国有企业一直被政府保持控制,父爱主义的存在使得国有企业不会被关闭,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将面临软预算限制,重组的动力较小。事实上,虽然将企业私有化为重组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激励,但它也通过破产和裁员承担了高昂的社会成本。因此,最佳的私有化政策应该通过激励收益和裁员损失之间的权衡来确定。

猜你喜欢

政策性约束国有企业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2022-2024 年广东省政策性渔业保险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罗克辛刑事政策性刑法体系批判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自我约束是一种境界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成立旨在开展政策性、前瞻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