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2020-02-25黄仁刚
黄仁刚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0.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逐渐体现出自身价值,为各地培养大量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型工程,包含了社会因素、企业因素、教学培养因素等几大重要因素。 在当今“本科院校走进社会”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已从学校转移到社会实践中,成为包含教育教学、科研实验、社会综合、创新传承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形式,与此同时也涉及到地方社会与用人企业及学校自身三方面。
1.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与管理机制概述
1.1 产学研一体化核心
产学研指产业与学校及科研机构三方面。产可理解为企业与市场经济,学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研即科研机构技术研究。产学研共同协作即为产业界与科研机构及学校三方面进行有效组合,成为能够发挥三者自身优势,形成集生产力、研究力、开发力于一体的先进科研联合体。三位一体的组合模式可在运行系统过程中体现出协同合作的综合优势。 协作实质是创新技术中所需生产要素之间的有序组合,即本科院校提供基础知识,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研究技术与成果反馈给企业,企业提供经济资源,这三种关系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核心内涵为将产业链中具有规模的大型企业与具备科研技术能力的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相结合,形成营销模式使其成为科研成果市场化的联合共生体。优势在于合作相对稳定,对于自身特点相互熟悉,在参与者之间体现分享与交流的特性。
1.2 管理机制与子机制
管理机制为系统中内部联系、功能原理和运行原理,这三点是关于管理功效中的核心问题。 此概念应用在企业时,及转化成另一广泛应用的概念即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此概念运用于学校时即产生以此概念为中心指导的又一管理机制,即为学校管理机制。 管理构成为三点结合其一凭依客观规律,其二组将织结构设为基础,其三将子机制有序组合。 机制的作用在于严格遵循规定要求,以及对管理对象进行有规则管理,违反客观规定管理则受到管理方处罚。 管理机构包括四方面:组织的功能与组织目标、基本结构方式、结构与环境结构。 此四点均以管理结构为基础方可运行。 在已成熟管理机制中,子机制应包括以下三点:运行机制:次机制存在普遍性其任务为组织基本活动,组织系统功能,以及组织运行原理。动力机制:指管理动力生产与运作其中包括三个部分,利益动力、政令推动力和社会心理。 约束机制:对管理问题进行约束,包含责任约束、利益约束、社会心理约束部分构成。
1.3 动力机制形成基础
动力机制是指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追求进是所产生的推动体系。动力机制即动力基础发源点就是形成动力的原力。以市场经济动力为例:追求利益形成的条件则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形成市场经济动力的根源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因此,经济产生的利益则为市场经济的原力,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部分。以产业动力机制为例:产业动力是令产业与职工同时获益或同时负责的运行机制。融合产业目标实现主人意识,将二者积极性同时发挥,形成促进产业发展作用力。通过展现产业内部利益,形成产业经济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动力,根本来讲机制实质即为通过展现经济利益充分调动内部人员积极性,从而达到企业主人意识。 本科院校创新动力建设,即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把提升培育应用型人才当做目前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任务以及发展目标。因此,在校园动力机制形成过程中,应注重动力基础发源点及基本原动力。人才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即为原动力。
2.开展产学研协创的矛盾体现
2.1 缺乏创新培养积极性导致输出动力不足
产学研协作在实施过程中亟需推动前进,需要相关激励方式鼓励发展本科院校与企业、学生与科研之间的原生动力,通过有效激励使其发现内在需求从而产生合作意向并调动合作积极性。当今教育培养人才大环境下,产学研通力合作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方式,可有效将传统育人培养方式进行改进创新与发展。 理论中提到,任何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即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将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及引导等方面是教职人员的基本职责。就目前形式中发现在原有体制及行政主要影响资源分配的模式下,学校无法管控自主权,在数字信息评价结构下教职人员在创新发展人才培育方面缺乏积极性,在管理构建中本科院校重点已被行政化影响所关注方向以上级部门意志作为关注点,工作重心偏离导致在工作中人才培养被忽视,如何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难以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实践重点。 虽然在工作进程本科院校中各个部门都清楚产学研通力协作是一项具有时代发展性、可行性的培养模式,但在当前的管理机制与资源配给形式下,将这一可行性培养方式实践在基础教学中仍有待落实。
2.2 缺乏准确定位及产学研长效机制的构建
产学研协作发展中动力机制为关键问题,想要真正落实协作应注重开发长效机制建构。 作为一项多主体合作的全新培育模式,协作主体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实践与创新能力上具有重要意义。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才,是一个涉及面较广,覆盖面较大的系统性教育工程,高素质人才从培养到走向社会皆需要三方面通力协作。 在固有认知中,三方面对于人才培育的积极性不需要约束系统,抽离固有认知,协作培育的管理机制并未达到完善,因此,三方合作在实践中,缺乏管理机制导致难以长效发展。 本科院校在培养社会性人才教学中,同样存在问题,例如缺乏定位准确度,服务意识薄弱,科研与开发创新能力较弱、团队建设意识不强,核心技术缺少成果,教职人员技术知识短缺,设备与实验条件欠缺无法跟进社会发展等问题。在动力架构中缺乏市场经济分析,产业化能力不足等系类问题。
2.3 育人与用人及推广人才三方缺乏合作力
随着社会发展,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协作育人应注重社会发展更新设备、建设实验实习基地都需要资金投入,经费不足问题也将困扰高校三方协作育人情况。
人才与用人单位以及推广部门三方面缺乏合作力,两极分化培养与使用人才,高校培养人才但缺乏实践经验。用人单位使用聘用人才,则更属意已成型人才。 介于此要开展三方合作,本科院校在自身提高培养水平同时,当地政府也应给予帮助。 改善企业在合作中育人成本问题也是提高参与度所遇到的根本问题。培养社会性高质人才是本科院校,当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三方问题,部分对科研创新有需求的单位进行技术开发等活动时会选择影响力更大的院校,中小型企业科研要求偏低,但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不高。 在激发几方合力培养中如何建立合作力也是当前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3.动力机制加快产学研发展的创新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助于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因此,在动力机制加快产学研发展创新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组织者,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导向,根据学生实际设置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教育引领方法,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参与兴趣,进而使学生在产学研活动中更好的获取知识。在本科院校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才能够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为社会发展培育应用型人才。
3.2 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原则
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 社会企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不断提升,不仅需要毕业生具备专业化知识理论与技能,还需要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素养,以专业化知识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授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足,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不强。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重视知识教授,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毕业生不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基于此,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原则,以理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以实践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产学研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进而使学生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3.3 互动性原则
开展互动性教学活动,有助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思维发展、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具有促进意义。 因此,在教学开展中,应遵照互动性原则,以互动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开展互动性教学活动,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根据知识点主动与他人探讨、分析、思考知识,增强学生知识感悟能力,培育学生探讨合作能力,进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3.4 合作性原则
合作学习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意义,有助于消除学生孤僻、自我恶性习惯。任何个体都不是独立的,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需要个体具备合作能力, 进而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工作氛围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据相关调查而知,当代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存在缺乏。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中,为学生开展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团体荣辱感,促进学生学习与理解知识。因此,应用型背景下,本科院校在为学生开展产学研教学活动中,应以合作性原则为导向。
4.动力机制加快产学研发展的创新研究
4.1 改进教学体制更新教育思想
本科高校目前所处优势即为创新科学,知识体系传承。 产业对于市场经济敏感度与反应都高于院校,企业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实际操作,高校也应调整自身办学观念,提升更新教育观念,对于企业要求应从自身出发, 提高对于市场经济变化与现今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以市场经济为标准,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对接企业加强与高校沟通,增强自身与高校联合确保新科研成果能够适应市场,提升企业发展同时保证人才适应企业岗位。 高校作为三方协力的重要主体,审视自身是发展合作的基础,如果自身缺乏创新教育能力,教学管理陈旧都将阻碍自身发展,从而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实践实习时间固定,不仅给企业用人带来问题,同时降低了企业与高校合作意向,改变教学管理的重点则是增强软管理,为学生打造更宽的选择空间。 在固定实习实践中设置时间弹性,实习时间由用人单位拟定,学校适当延长其学习时限。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传统思想,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等人才。
4.2 以市场为定位构建长效机制
准确定位科研项目的市场经济发展性, 以多元化发展为基础,构建联合育人的长效机制。 从两方面入手定位发展目标,一方面教育应结合当地经济,在经济建设中达到战略目标一致。 另一方面高校学科架构、培育人才模式要与当地资源相适应,充分发挥协作功能,扩展科研深度。本科院校在准确定位自身同时,在发展中应不断探寻方向,围绕适应市场经济产业发展,优化教学专业结构,从而构建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加强精神建设,向行业企业提供专业型人才,为基层与市场输送人才,在管理中加强专业素养,提升创新科技,同时增强自身实力。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提高特色学科的能力与水平。加大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在培育人才方面,围绕自身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多方培养紧跟实践,增强课程创新。 在教职人员建设中,提升队伍质量,改变教学单一的特性,同时向学术性与实践应用性发展,在待遇方面实行原动力激励,同时对教职人员进行分类管理与审计考核,引导开发应用研究,在实践教育中坚持产学研合作与创新。
4.3 各方利益互惠提升合作精神
产学研三方合作培育的开展,离不开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本科院校培养,其二企业支持参与,其三科研部门及社会需求。调动三方积极性,提升合作精神应从利益互惠方面着手。跟随时代发展,每个时期的互惠方式都有区别并注入不同内涵,但只要坚守一点不变即能适应任何变化,此点为知识力量不会改变。 知识是三方合作的基础,也是媒介。 因此在本科院校发展中应时刻明确将知识传承创新为己任,在技术开发,产品研发过程中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效益。 企业从高校方面所得利益越多,企业对三方协作的支持与沟通程度也会更高,企业也应认识到其对于人才培育的责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给予提供积极的配合。 对于实践教育也应给予协助支持,将开发市场及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有效沟通。 令培育对象能够适应企业需要。 调动学生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应抓住教育中心,明确一切教学环节围绕主体都是学生,学生在三方协作育人中身份重要,开展三方协作育人,要依靠三方面共同努力,互利互惠达到更高要求。
4.4 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保障管理
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寻找三者并存的共同点,同时进行互助与合作是解决三方合作共同创新的根本办法。 三者间组织结构存在差异,在创新中同样存在差异,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发展模式也不相同,因此,优化办学水平,管理架构清晰简洁,明确各主体间职责缺一不可。 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确保各主体间信息交流畅通性与及时性。 继而增强主体间正向沟通。 高校的根本在于教育培育人才,因此,高校与企业不能同时追求利用小成本将利益最大化,依靠市场管控将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可行性较低。 如此一来,高校对于政策支持和保障的依赖性增加,三者协作育人作为一种培育模式其具备自身特殊性,属教育教学领域同时含有企业元素及市场主体。 继而当地政府所付出推力更加重要。 当地政府对于三者协作应做出市场调控,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政策上的保障,加大三方协作育人的支持力度。 积极参与综合服务,加强产权交易,信息化技术沟通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与此同时,强化合作制度,建立互惠互利互承风险的保障制度。
5.结语
作为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各主体之间应形成合力, 遵循利益互惠的基本原则,准确定位自身及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保障管理,才能将产学研育人协同创新发展更加贴合实际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