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手机沉迷的现象分析与防治措施浅析
——基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调查数据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职同学学生

许 珊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 宁波 315016)

以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自诞生那一天起就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所有的外界条件——价格低廉、界面友好、应用丰富、硬件强大全部具备之后, 在近几年迅速成长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电子设备,其中自然也包括在校大学生,刚刚获得成年自由的大学生们——特别是高职学生,因为对新事物天生的热情与充裕的时间,逐渐成为最依赖智能手机的社会群体。很快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新问题接踵而至,不少人因为沉迷手机不但严重妨碍了生活和学习,更给自己的健康乃至安全带来了危害,可以说,手机沉迷正变为一个整个教育界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1.本次调查的基本数据

为了更好地了解手机沉迷在高职校园中的现状并探寻可能的防治手段, 笔者于2018 年上半年组织了面向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全体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办学形式为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约有1800 人,以高职教育为主,年龄都在18-21 周岁之间,基本上都来自省内,本市生源占比不高,具有典型的地区性高职学校的特点。 因大三同学都已经离校实习, 在校生约为1200 人。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158 份,回收1126 份,因不少同学错将单选当作多选,导致废卷有196 份,有效答卷930 份,其中男生270,女生是 660。 年级比例上,大一 467 人,大二 448 人,大三 15 人,分别占比50.22%、48.17%和1.61%。

第一部分的问题涉及了手机的基本使用情况,在每天有多少时间在使用手机的问题中,只有62 人的回答是不超过1 个小时,使用1-2小时的和2-4 小时的分别是47 人和165 人,使用4-6 小时的,达到超过3 成的293 人,而最多的同学(363 人)的选择是高于6 小时,足可见校园中的手机沉迷问题之重。

在同学们使用的手机应用(app)中,仅从使用的频次而言,微信以超过半数的得票占据第一的位置, 另一个来自腾讯的即时通讯软件QQ 以15.7%的比例名列第二,淘宝和支付宝合计是13.3%,钟爱游戏的是12.7%,其他包括bilibili、抖音、微博等都是一小部分同学的最爱选项。 而消耗时间最多的项目仍然是社交通讯,占44.6%的比例;接近三成(28.2%)是视频节目,游戏超过13.2%,网购是9.0%,其他音乐、阅读等都不足3%。 在对于微信项目的进一步细分中,55%的同学首选聊天,其次是朋友圈和公众号,小程序(含微信游戏)以8.8%的比例又次之,略超过2%的同学更常用的是微信的生活功能,如外卖、支付、共享单车等。

第二部分的调查重点是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有几乎五分之一的同学(19.68%)的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有较严重的“手机拖延症”(因为手机而对其他的事情一再拖延),同样,有手机不自觉使用习惯(经常不自觉地去打开手机)的是29.3%,自认完全没有和基本没有以上两种症状的只有340 人,只略多于三分之一。 在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问题上,手机确实已经成为不二选择,只有13.7%的同学从不在吃饭、排队、走路、课间和上厕所时用手机。而回答“比较经常”和“非常经常”的共计有256 人,多于四分之一,令人惊讶的是,在半夜醒来都要经常看一下手机的竟有15%。

第三部分:在手机依赖产生的后果问题上,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并未影响学习,也仅有约四成的学生认为手机社交并未影响现实社交,相反,以上两个问题持确定观点的是9.9%和19.7%。 更值得警醒的不但是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刚好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因使用手机出现过脖子、手指和眼睛等不适症状。 因为手机,部分学生还产生了大量之前未有的焦虑, 三分之一的同学会因为忘带手机而烦躁,四分之一的同学在手机电量还有一半时就开始紧张, 甚至流量将尽、对方回复不及时、没有WIFI、喜爱节目未更新都会令不少学生感到莫名心烦。

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手机沉迷的现实问题并有了一定的矫治意识,在生活中,逾半的同学(52.5%)经常因手机使用过度而受到来自家人的指责与劝阻。 首先在原因的自我剖析上,14.8%的同学认为是整合了丰富功能的手机满足了现实的需要, 带来无可比拟的便利,40.3%的同学认为手机和现代生活的密切关联才是主因;23.1%的同学觉得手机的内容丰富有趣,使人沉迷,更有21%的同学认为根本原因还是生活的无聊。 其次我们也发现,多数学生尚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重视程度相对不足,65.5%的同学不认为自己手机使用时间超限,仅有不到三分之一(31.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适当减少手机的使用,17.8%的同学曾经尝试过减少使用手机。 而在具体的方法上,同学们明显缺乏有序的安排和针对性的措施,在最后的主观回答部分,打工、谈对象、好好学习、体育活动等都作为选择之一被同学们罗列,但是效果不得而知。

2.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

(1)手机沉迷的现象在学校中已经比较普遍。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药物成瘾学会(ASAM)对于成瘾的定义,从使用时间、生活影响、依赖程度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手机沉迷(初期阶段的上瘾)进行界定,但依然缺乏简单科学可操作的标准。 从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看,不少同学在手机的使用频率和依赖性方面都显示出了典型的沉迷症状,同时所反映的不良后果也相当明确。 故此可以认为,在校园中的手机沉迷问题不容小视,根据调查我们认为症状明显的约为三分之一,而有约不到10%的同学已经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在相当规模的高职院校中,这样的同学绝对数量也比较惊人,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2)手机沉迷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重且深入的。根据本次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新闻报导,我们发现,青年学生为手机沉迷所支付的成本想象中更大,如果说动辄超过每天数个小时的时间,花费在流量、游戏内购、虚拟形象上的金钱(不包括网购)、提前到来的健康危机算是可见成本, 而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则难以为人在短期内察觉,更可怕的是,手机沉迷使人在现实社交中人际圈变窄,充满畏惧,从而更加孤立;相反,不恰当的社交认同和虚拟成就又使大学生充满网络世界的自信,却不能良好分辨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以致形成更加沉迷的恶性循环。以至于国内外部分专家认为来源于手机沉迷所造成的“技术性上瘾”可以列为一种疾病,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游戏障碍”列为一种精神与行为障碍。 其他可被验证的问题还包括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侵袭和“速食主义”导致的耐心匮乏、急功近利,而所有这些的后续影响将是长久且是深远的。

(3)多数高职学生对于手机沉迷的危害认识不足。智能手机为当代大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世界的窗口,在手机所提供的便利功能和丰富内容之前,青年学生较为浅薄的人生经验并不能帮助他们作有效的分辨与控制,沉溺其中不足为奇。 虽然部分学生有所感觉,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多的同学对负面后果视而不见,还有同学把必然的不良症状当作偶然情况。 如调查所显示,认识到危害的是一小部分,能切实采取行动的数量更少,最终取得成效的可能微乎其微。

(4)手机沉迷的现象和专业、性别、年级等的关联并不显著。 调查数据显示,专业、性别和年级的差异并未对手机的沉迷程度产生明显的规律性影响,由此我们认为,在一定的总体环境(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高职学生在手机沉迷的现象上呈现基本相近的趋向,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本次调查具有高职学生中的典型性和客观性。当然该结论受制于太多的因素,不能仅以一次调查以偏概全,在更宏观的层面,可能需要作一定调整。

(5)我们对手机沉迷的现象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手机的沉迷正逐渐变为社会的一种通病, 因此引发的各种悲剧也屡见不鲜,但是目前的防治措施还相当有限,甚至不少科技公司正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使用黏度来提升公司价值。所以校园防治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本人,需要在社会综合监管强化的大形势下,学校应积极倡导,梳理行之有效的走出沉迷方法, 学生应深刻认清手机沉迷带来的诸多危害,痛下决心,借鉴成功经验,科学防治沉迷。

3.高职学生手机沉迷的防治措施

对广大大学生手机沉迷现象进行防治,不让手机成为大学生时间和健康的杀手,不但是个人的事,也是学校应该勇于承担的重要责任,更应需要社会和政府共同面对。所以应该全社会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以形成最佳的效果。

(1)从个人的角度而言,自我控制意识的强化和自我行为管理是防治手机沉迷的根本途径。高职学生应该在明确认识信息过载的社会中,过度的手机使用有弊无利。 尝试自我调校与改变,逐渐摆脱不良状态。 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1)严格控制手机上的应用(app)数量。过多的软件不但拖慢系统运行速度,也增加耗电,提升重要信息泄露的危险。 应明确自己需要的软件类型与功能,用尽量少而精简的软件代替界面花哨,操作复杂的软件,在功能雷同、替代性强的app上只保留一个。 养成定期检视的习惯,对感觉可有可无的及长期未使用的应用一律删除。 同理,在微信、微博以及其他一些应用中,尝试少关注一些公众号,少加一些关注,尽量减少内容推送。 2)冷静分析自己的需求,对相关应用能提供的功能或信息根据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 明确哪些是对己有用或有益,哪些是值得参考,哪些是纯粹耗费时间。 在此分类的基础上保证重要信息的获取,控制并减少在普通信息和无用信息上所耗的时间。 为保证成效可以简单记录自己手机的使用时间和主要进行的活动,定期汇总对比。 3)有意识地用其他手段来替代手机的功能,减少手机依赖。 虽然手机集成了大量实用功能,但是仍有并不复杂的替代工具。 例如手表和闹钟完全可以准确掌握时间,直接的电话比微信聊天更具效率……甚至用常规的形式更具优点,如课堂上的手工笔记因为融入了自我分析和整理,学习效果远超一张简单的照片。4)设置一些手机的“禁区”。可以通过强制限定一些时间和空间上的区域,时刻让自己不要越界。 除了有明确规定(如飞机上和加油站)和出于法律道德因素(如公共浴室)外,可以规定包括图书馆、教室、厕所、马路等的“手机使用红区”。 5)通过手机的设置减少手机打扰的频次并降低手机的吸引力。可供考虑的做法包括关闭应用的自动推送功能、为手机设置一个每日流量上限、开启定时开关机或者免打扰功能、将普通的群组设为消息静音等,甚至有研究表明,降低屏幕色彩的鲜艳程度、调低系统音量、关闭自动刷新和一些不常用的功能(包括不追求新款手机)也有助于人们远离手机。 另外不少防沉迷的app 如防沉迷应用锁等已经上线,也是一种解决之道。 6)制定可达到的目标并经常检查落实的实际情况。 手机的使用控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并不能以一时的情况来作为判定成瘾戒断与否的标准。 在平时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要建立一个自我监督和外界监督相辅相成的警示氛围,要有说到做到的勇气和闻过则改的魄力,最好是奖罚并举,如果目标达成可以有一定奖励。 同时积极投入专业学习,发展线下健康有益的业余爱好,多参与户外活动,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热忱投入生活,主动与人交流,充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不久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心理准备。

(2)从学校角度而言,良好的氛围营造和活动开展是防治手机沉迷的重要助力。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的政治高度,主动关心学生手机沉迷现状,研判可行措施,与手机展开“眼球争夺战”。 1)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氛围,提倡“广交友、多运动”的校园风气。广泛开展各种群体性活动,特别要多开展户外活动,鼓动各位同学以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者、参赛者、志愿者、拉拉队、观众等各种身份融入到活动中,评选除了比赛名次之外的各种组织奖、参与奖、人气奖等奖项, 甚至可以有较大面积的抽奖提起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大力发展校园社团活动,从人员、资金、场地上予以保证,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力量,群策群力,开展好形式新、参与广、点子多的活动。 甚至可以和其他兄弟院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一道来举办贴近大学生需求,结合专业技能的各项活动。 2)有意识宣扬手机成瘾的危害,宣导节制自律的校园氛围。 在平时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广为宣传,倡导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引导良好向上的兴趣爱好,将手机沉迷的负面影响宣传到每一个同学身边,通过自律、检查、督促、公开承诺等方式号召大家减少手机使用,向手机沉迷告别。 在条件成熟时在学校中设立无手机区,让大家充分体会离开手机的轻松自在。3)加强心理疏导的力量。 过度沉迷于手机不仅仅会造成一些身体伤害,也可能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理造成明显的影响, 更易让人变得敏感、狂躁甚至抑郁。 学校要充分关注一小部分手机沉迷表现明显的同学,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帮助,特别要通过专业的心理介入的力量,逐渐改善相关症状,走出手机的束缚。

(3)从社会角度而言,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监管与科技公司的自律是防治手机沉迷的关键所在。 虽然从商业角度而言,设计更吸引人的应用或游戏无可厚非,但是“数字健康”潮流的兴起与来自社会的指责必须让科技公司反思自己的开发思路。 同样,看起来是公司和个人之间的你情我愿,但是政府在日益高涨的“反对电子海洛因”的声潮中也不能置身事外。1)科技公司必须认真看待公司产品可能给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带来的无节制使用风险,需要在盈利和社会责任之间做一个良好的平衡,可以通过减少通知、必要警示、定时提醒、数据清零、强制退出等形式防范沉迷,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合理使用的习惯而非过度的投入。2)相关非政府组织——例如行业协会也应尽量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维护业内生态,促进良性发展的角度,颁布相关标准,举行开发研讨,进行市场调研与反馈,更加紧密地和政府联系,确保防沉迷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也确保健康有序的市场氛围。 3)政府也是在防沉迷的战役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要清醒认识“手机沉迷”与其他物质成瘾的最大不同:传播零成本和速度快。 一方面政府应做好有效的公益宣传工作,勇于发声,敢于质疑热门应用,要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技术沉迷,扶持有社会责任心的科技企业,推广各种“轻应用”和“用完即走”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行业的综合管理,制度完备,措施得当,监控有力,方向正确,切实把隐藏在代码中的引人沉迷功能的效果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高职同学学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赶不走的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学生写话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聪明的学生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