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和国金融的摇篮:闽西工农银行

2020-02-25符维健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闽西工农苏区

符维健

(作者单位系中共新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这是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记录了闽西工农银行的风风雨雨。这是一曲壮丽的红色诗篇,抒写了中央苏区金融的沧桑岁月。一群共产党人砥砺奋进,镌刻下了中国红色金融的发展足迹。

这幢位于繁华的龙岩中心城市广场旁的旧建筑,是那么的不起眼,在高楼华屋、亭台喷泉的衬映下,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独立一隅。在经历九十载风雨过后,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庄重地向世人诉说那段光辉的历史。

闽西工农银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革命根据地成立最早、制度最完善、覆盖区域最广、开办时间最长的,以闽西苏维埃政府为主导、由广大工农大众参与的第一个股份制银行。其制订的闽西工农银行章程,成为红色金融史上首部“银行法”,开创了中国革命金融法制的进程。

这座有着骑楼风貌的四层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1927年,龙岩商人李连斋曾在此开设泉利布店,占地面积132平方米。

烽火岁月,“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二度入闽,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在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领导者不但要学习如何打仗,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还要学习经济管理,安邦理政。闽西苏区建立初期,金融市场非常混乱,不仅有国民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有军阀、资本家发行的钞票,还有大量杂洋等劣质银币充斥市场,且银价极不统一。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对红色区域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严重地影响了苏区人民经济生活的稳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扩展,闽西大地呈现出“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为进一步保护群众的土地革命果实,保障革命根据地在经济上的独立自主,稳定物价和金融市场,迫切需要开办自己的银行,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1930年9月,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指出:“目前为要调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以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唯一的办法是建立闽西工农银行,各县设分行。”接着,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布了《关于设立闽西工农银行》的第七号布告。大会采纳并通过成立闽西工农银行的决议,推举阮山、张涌宾、曹菊如、邓子恢、蓝为仁、赖祖烈、黄维仁7人为银行委员会委员,阮山为委员会主任。

经过短期的筹备,1930年11月7日,中共闽西特委在合作社经济基础上建立起闽西工农银行,同时颁布了苏区最早的银行组织纲要《闽西工农银行章程》。《闽西工农银行章程》确定了“调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实行低利借贷”的银行工作方针,规定了存款、放款、汇兑、买卖金银、发行纸币、兼营储蓄事业等营业范围。

7日这天,闽西工农银行正式营业,楼下摆着曲尺柜台,上边吊着板牌,写着“存款”“放款”“汇兑”“问事”“收买金银”等项。银行门前4根方柱上,分别用红漆写着银行4项任务:“调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实行低利借贷”。大街上搭起彩门楼,银行忙得不可开交,收兑首饰银器,兑换现金,人来人往,颇为热闹。不久,毛泽民(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由国民党统治区进入中央苏区,到此指导工作。

闽西工农银行共发行股票20万元,每股按1元(大洋)为单位(不收纸币,金银器可折算大洋)。各级苏区政府、工会、部队组织募股委员会,动员广大军民募股。连广大妇女都纷纷拿出身上的金银细软购买股票,一时间,闽西苏区出现一阵购买股票的热潮。

闽西工农银行成立后,发行了三种面额的货币,分别是一元的银元券和一角、二角的银元辅币券。1932年5月,红军攻占漳州,缴获战利品及筹款100多万元,金银运回长汀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举办金山银山展览,用实物向群众说明闽西工农银行货币发行具备可靠的储备基金,使苏维埃货币在群众中的信誉大增,稳定了币值,统一了货币流通。

当时,闽西革命根据地处在敌人不断的“围剿”下,银行既要禁止劣币杂钞侵入,发行自己的纸币,保存现金,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又要代理财政收款,发放低利贷款,收购金银首饰,备足资金,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巩固红色政权。闽西工农银行对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民党的“围剿”,闽西工农银行行址几经辗转迁移。

闽西工农银行从筹建至终止,前后历时5年之久,为闽西苏区乃至中央苏区各项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国家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育输送了一批红色金融专业人才。1931年11月,毛泽民在瑞金筹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的骨干曹菊如等人就成为国家银行的得力支柱。

闽西是红色金融家的摇篮。闽西作为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初学习治国理政的实验基地,通过创办红色信用合作社和闽西工农银行的实践,培养了一批从事金融工作的专业人才。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创办后,这批人才又逐渐得到重用和提任,茁壮成长为金融骨干。随着中国革命重心的逐渐北移,他们从原中央苏区走向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红色金融的栋梁之才。

可以说,共和国的金融大厦,根基源于此。当年为成立银行而操劳忙碌的人们,除为革命捐躯的烈士外,后来多数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行家里手,如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国务院总理财政秘书赖祖烈……

历史不会忘记:在革命战争的烽火中,闽西工农银行骑楼里的柜台前,手数股票的喜悦;瑞金国家银行的黄壁灰瓦房里,制定管理制度的探索;长征途中,中央银行员工肩挑手扛,用鲜血和生命护卫几十担银元,中国共产党的“扁担银行”为革命队伍提供的保障;在延安窑洞里的秣马厉兵中,陕甘宁边区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在华北财经会议的算盘拨打声中,百万雄师决战沙场,解放全中国。苦难辉煌,拉开新中国金融伟业的序幕。中国人民银行从这里走来。

猜你喜欢

闽西工农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苏区创业致富人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