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那六年:城市建设战略决策的典范──学习《习近平在福州》采访实录的一点体会
2020-02-25陈秋雄
陈秋雄
《学习时报》从2019年12月9日到2020年2月19日,连续登载了23篇《习近平在福州》采访实录。通读了这23篇采访实录,我再一次深深地受到感动,受到教育,同时也很有启发。1990年4月23日,习近平同志到任福州市委书记,在福州工作整整6年。这23篇采访实录再现了他在福州市委领导全面工作,在党的建设、经济社会战略规划、宣传、统战、侨台、政研、双拥、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战略思维和实务工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他思想解放、目光远大、意识超前、敢于担当、开明豁达、爱民亲民、严格自律的优秀品德,使自己对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又多了一层了解、平添许多崇敬之情。他在许多方面工作留下了优良事迹和宝贵思想,在此不一一详述,我就从他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杰出范例来谈学习体会,以利我们在厦门当前建设“两高两化”城市、做好“岛内大提升”工作中获取精神动力和思想营养。下面我主要汇报基于他突出事迹的四个方面认识。
第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远大目标、长远规划。上世纪90年代初的福州城建非常落后,不像一个东部沿海省会城市,GDP排在全国省会城市的20位左右,也没有特色产业,地方财政才4亿多,这是习近平同志到任时的状况。但此时又恰逢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全国各地都在想怎么发展,大家都处在摸索阶段。这个时候习近平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历史机遇,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和亚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来制定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1992年制定出台了非常著名的“3820”工程——进行3年、8年、20年的规划。他提出,“规划是灵魂、是龙头、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规划里提出把福州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构想,这在当时是非常有魄力的。提出了“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构想,把福州10个左右县市区都纳进去,这是很大的一个区域。确定了福州“东扩南进、沿江向海”的发展方向,现在福州也确实往这个方向走,福州新城、滨海新城都是“东扩南进”的成果,现在还在建设“海上福州”,这样一个有目标定位的城市长期发展规划引领福州长期发展,成效显著。福州到了2010年,也就是“3820”的20年到期,多项指标与20年规划确定的指标基本吻合,说明“3820”规划是很科学精准的,对全局和大势的发展有着很好的统筹把握。现在的福州城跨过闽江,越过乌龙江,直抵海边长乐,在建滨海新城,福州新区范围越来越大。
第二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注重科学谋划、集思广益。习书记亲自担任福州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还亲自担任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他说:“没有搞好规划就去做事情,就是做蠢事、做傻事,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把原来挂在市建委下面的城市科学研究会归到市委来管,同市委政策研究室拢在一起工作,给了两个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城市科学研究会在他的重视支持下快速发展起来,会员多达几百人,分成几个学术组,到现在这个学会还办得很好,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理事长。当时城市科学研究会主要做两件事:一是研究旧城改造,二是研究农村的村镇建设,成为城市开发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个执行机构,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发挥重要的参谋作用。
1991年1月,在理事会成立大会上,习书记强调要注重城市发展内在的“八大关系”,即“上与下”(上层领导与基层群众)、“远与近”(远景规划和近期安排)、“旧与新”(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内与外”(利用内资和利用外资)、“好与差”(城市中好的部分可以弥补差的部分,差的部分要从好的部分吸取养分,形成完整社区)、“大与小”(大规划大建设要考虑群众的小需求)、“建与管”(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古与今”(要把文物古迹保护好)的关系,这“八大关系”对城市建设种种关系和工作格局都做了很好的界说。
第三方面,在城市建设中非常注重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习书记当时走过福州最差的棚户区,他说“水火无情”,福州最怕水和火,因为闽江水灾、台风潮汐倒灌,福州城特别是台江区常常被水淹。城中棚户区非常多,大多都是木板房,木板房透风就用报纸糊起来,所以人称“纸褙的福州城”,特别容易着火,有几十万人就住在这样纸褙的房屋中。看到这种情况,他马上着手开始福州最早的棚户区改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特色工程。他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时候开了头,当省长的时候还依然在关心。因为体量非常大,到2000年时,何立峰书记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一直到2017年,王宁书记到任后第一件事还是接着搞棚户区改造,利用多种支持政策,大力度展开最后一战。这也是跟当年习书记搞福州内河治理一样,都是一任接着一任干,让几十万住棚屋的居民都搬到了新房。在城市改造方面,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习书记十分关心群众疾苦。当时福州市财政困难,台江区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几百万,怎么办?他用市级财政撬动银行贷款实现滚动发展,用招商引资的办法来使资金滚动起来。体现以人为本,他把要紧的事用爱民的理念来做。很早之前他就提出给搬迁户过渡费,让他们去租房,建好了再迁回,不能让江边好地段都给富人搬进来,要让原来住这里的群众搬得回来。安置到其他地方的,小孩也可以回来读书。对于特困户、“五保户”家庭,房屋要装修后让群众能够拎包入住。这些爱民的行动,福州人为此都非常感念。在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实施全国领先的“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解决了几百年不能解决的“连家船”船民上岸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他在城市建设中非常注重改善民生,“急难”先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除了棚户区改造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一个是治理内河内涝。当时福州内河污染很严重,由于没有垃圾处理厂,许多垃圾倒在闽江边污染水质,市委把治理内河污染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习书记组织建设了福州第一个污水处理厂。他亲自去选址,在红庙岭建了一个垃圾消纳场,把闽江边的垃圾场搬到那儿,解决了内河污染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城市建设便利共享。习书记说:“一个城市既要发展经济,也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些休闲的场所,不要什么地方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那样显得太单调了。”“旧城改造的目的不是房地产的开发,而是要安置好百姓,特别是贫困百姓。”福州的二环路就是在习书记在任期间建设,当时他说现在不仅要建二环路,以后还要建三环路。如今四环绕城高速都有了,确实让老百姓的出行更加便捷。超前的思路源于他的爱民、利民情怀。
第四方面,在城市建设中极其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全国罕见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始于汉唐的中国唯一的“里坊制度活化石”,也是“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人们都说“一个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但是这个老街区也经历过被房地产开发的破坏性改造。由于报纸披露了开发商开发三坊七巷要把林觉民故居迁建的消息,引起习书记的关注,他拍板决策不能迁走,要在原址内保护修缮。1991年3月10日,习书记在三坊七巷主持召开了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由此引发了对三坊七巷历史名人故居的文物保护,也改变了三坊七巷被作为旧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命运。他在会上讲了一段堪称经典的话:“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在他主政福州期间,成立了市历史文化传承委员会专门机构,主持制定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福州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规划》。1994年,当时市政府把三坊七巷在旧城改造中整片出让给某港资企业进行“保护性改造”。所谓“保护性改造”,我看了当时的改造设计总平图,沿南后街两侧,西侧建二十多幢高层住宅楼,东侧做商业综合体开发,把三坊七巷内三十多处国保、省保文物单位,仅留下十余处,其余搬迁集中在一个地方。这将会对名人故居等文物遗址造成多么巨大的破坏,一旦实施,三坊七巷将不复有今天的存在。但由于这些政策法规在,房地产商没法任性妄为,2005年我们终于通过中止合同收回开发权。2007年开始的三坊七巷改造,把保护与利用结合得很好,才建成今天这个模样,如今成为全国5A级的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每年游客达千万以上人次。
除了三坊七巷,他还亲自保护修复了林则徐的出生地和幼年读书处、林则徐故居、冰心故居、林觉民故居等文物古迹,这都是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现。他认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全市历史的文脉,就是延续了全市文化的“根”与“魂”。这在当时许多地方急功近利搞旧城改造的风气中难能可贵,体现了卓越不凡的识见。
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保护古建筑、古树、介绍地方风土名胜的书籍,他常常热情地写序言。2002年4月担任省长时为福州市文物局局长曾意丹的《福州古厝》写序,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1994年为福州市园林局工程师林焰《榕树与榕树盆景》一书写跋,标题为“让榕树造福榕城”。
以上四点的认识,不一定全面完整,从他之后的从政经历中又可以找到事例印证他在福州乃至福建工作期间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战略思维和思想脉络。收录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发表的短评著作《之江新语》中有《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文化是灵魂》《从规划开始强化特色》,从这3篇文章看出,不论他在哪里工作,注重文化保护和规划这个理念是一脉相承的。2015年,中央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方法论是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指导性意见。2017年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都是指导我们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推进“岛内大提升”中注重规划与谋划,发动社会各界智慧,回应群众所思所盼,正确处理文化遗产和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彰显城市文脉和特色,都有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