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多维度协同模式研究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20-02-25周兴建蔡丽华
周兴建, 蔡丽华
(1. 武汉纺织大学a.党建办公室,b.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0;2. 武汉工商学院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一、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思想政治类课程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由专门的思政教师(如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等)授课,内容主要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以及专题报告或讲座。专门的思政教师教授指定的思政课程,分工明确,目标清晰,从理论上看是极具效率的。但是,这种明确的分工也造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线,使得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理解受到限制,会让学生觉得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是两个并列的体系,两者是分离的、独立的,进而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渐行渐远、互相分离。除了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中讲授思政内容以外,其他占有相当比例的专业课程教师基本不会涉及这一领域,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产生孤掌难鸣的感觉。同时,学生也会觉得思政课程缺乏应用场景,不能学以致用。从现实来看,当前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职业道德、人格魅力等内容是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诚信、坚持等信念在职业生涯中贯穿始终,这些都属于思政教育范畴,也是专业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应该是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两者之间不是独立分离的,而是有机结合的。近年来,有学者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展开研究。李朋波[1]通过分析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实现两者融合的路径;邵将等[2]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创新思政话语表达方式、打造专兼职结合教学团队、思政育人架构四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华维勇[3]认为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构建隐性思政教育者、思政教育辅助者、思政教育示范者三重角色,达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目的;王宇凡等[4]认为可以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优势互补。这些研究表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有机体具有可行性。但这一有机体的形成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具有何种运行机制与模式以及怎样进行融合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为例,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多维度协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二、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来看,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的课时量占比来体现其作用和地位,但并未明确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作为一项标准或原则;从现有的思政教育体制和机制看,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政教师较少有专门对思政教学规律、思政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方面的研究或培训,而主要采取课题立项或主题活动等工具,缺乏系统性和制度性保障。
从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角度来看,由于思政课程大多涉及思想道德、思维意识、哲学等较为抽象和宏观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而言,更关注专业学习、考研及找工作等问题,如果思政课程不能与这些问题建立起某种联系,思政教师不能把握学生关心的问题,就会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认同,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目前,大部分思政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和企业实践经验,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不够。
从思政工作者开展活动的角度来看,宣传、学工、团委等部门负责各类团队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寝室文化等工作,但这些工作中基本不强调专业性,也觉得这些工作与所学专业知识无关。大多只把这类工作当成一次任务完成,不能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更进一步的影响,在这一过程成中,也很少有专业教师参与进来。教务处、二级学院等部门负责教学计划制定、课堂教学、专业建设等工作,主要围绕各个专业特征和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评价考核等,强调的是专业学习目标、专业知识要点和专业思考练习等。学生更加关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少联系到思政内容,专业教师也不会将思政内容结合进来。
因此,思政教育要与专业教学协同发展,在学校(人才培养制度)、思政工作者、教师和学生这四个主体间应该是互相和逐步“渗透”的方式,而不是“拉郎配”的方式。这种“渗透”是各种思政元素先零散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进而化零为整地融入到专业体系中(专业思政)。
三、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的要素分析
以武汉纺织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可以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绿色环保及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协同模式。
1.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并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结合到每个人的每一天中。对于学生而言,在专业课学习中,可以从国家战略、历史文化等方面将爱国主义元素融入进来。如“一带一路”倡议结合了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在国际水路运输、中欧班列运输、物流通道建设、物流战略规划、国际物流管理等教学内容中,适时地从爱国主义情怀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述,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又能够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更倾向于团队精神,在专业学习中无处不在。在物流方案设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设施规划与布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教学中,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观点陈述、方案展示,融入集体主义观念,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团队成员之间有效沟通等的意义和作用,既能够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尊重信任的思维意识,又能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能力。
3.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可触碰的底线。在第三方物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内容中,通过强调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和诚实守信,分析作为供应方和销售方之外的第三方如何获得客户的信任,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在物流专业导论、物流职业发展规划等专业课程中,把诚实守信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既能够理解做人、做事的一致性,也能够理解物流这一专业的本质是与客户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更好地掌握专业内容[5]。
4.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在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物流前沿、绿色供应链、低碳物流、包装技术等专业课程内容中,通过节能、减排、节约、高效等目标设定,在专业课中进行绿色环保理念和实现技术方面的教学。同时结合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教学环节,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既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绿色物流的概念、定义及发展趋势,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绿色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学生在校学习以及将来职业生涯中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精益物流、精益生产、敏捷供应链、JIT库存等专业课程内容中,通过融入准时、敏捷、零库存等精益概念,强调无论是在物流全流程中,还是在学习及工作中,都要有严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学生既能够深刻理解精益物流的本质,又能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己[6]。
四、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多维度协同
以武汉纺织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可以从理念认识、文化价值、应用实践、互联网络等维度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模式。
1. 理念认识
理念认识是思政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可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对专业的理念认识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的设计上,学校、思政工作者、教师和学生均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绿色环保及工匠精神在本专业教学中的内涵、本质和特征,从教学目标、评价考核、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
2.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思政教育的终极输出,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积极影响[6]。物流管理专业的文化价值贯穿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绿色环保及工匠精神中,通过校园广播、社团建设、学科竞赛、征文、讲座、主题晚会、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与文化价值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有所感悟和收获。
3. 应用实践
应用实践是思政教育的发扬与传承,可在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一起,在企业实际运营和具体的业务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绿色环保及工匠精神在应用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4. 互联网络
互联网是思政教育的助推器,教师可在线上方便地获得各类资源,将融合了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媒体报道、新闻、热点事件进行精准推送,在专业教学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微信、微博、QQ以及教学平台等工具,教师与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绿色环保及工匠精神适时传递,使思政教育化为无形和无处不在。
五、 结语
结合思政教育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绿色理念和工匠精神五个要素,从理念认识、文化价值、应用实践和互联网络四个维度,开展专业与非专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将专业知识及技能传授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多维度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