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探索
——以江南大学为例
2020-02-25傅佳佳王鸿博潘如如谢春萍王文聪黄锋林
傅佳佳, 王鸿博, 徐 阳, 潘如如, 谢春萍, 王文聪, 黄锋林
(江南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近年来,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如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缺乏吸引力,个别学生对错误思潮缺乏政治鉴别力,一些学生随意转发网络不实言论等。要完成 “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笔者结合我校(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工作实践,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确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总体上能同步跟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等,积极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1. 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出现 “早熟”
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越来越方便,信息量也越来越庞大,这对大学生扩大交流范围,获取新知识,探索新领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科技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一是信息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由于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媒体本身的传播特点,信息中往往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对于阅历不深的年轻大学生来说,很可能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误导。二是国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借助新型传播媒体等与我们争取年轻一代,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一方面披着交流、互访、讲座等合法外衣推销资产阶级价值观,另一方面赤裸裸地打着“人权”“民主”“自由”等旗帜影响年轻一代的人生价值观,企图达到其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当今大学生不仅很容易从多方面获得各种信息、资讯,而且很多是在不自觉状态下或被迫接受的。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社会阅历浅,价值观念模糊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表现为在政治思想上的“早熟”。如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为“钱”而奋斗,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信念不足;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不能敏锐地辨别,甚至做出违反法律法规或道德规范的事情。这种政治思想上的“早熟”新特点,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一些高校存在“两个坚持、两个忽视”现象
有些高校在思政教育内容方面仍坚持以经典的马列主义为主,忽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这些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要求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有些高校在思政教育模式上仍然坚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忽视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联系社会发展。当今时代是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才能培养思想敏锐、意志坚定的高素质人才。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期,需要一批批大学生承担这一光荣使命。然而,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国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倡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复杂,敌对势力企图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遏制我国的发展。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热爱国家,献身事业,勇于创新,坚定立场,明辩是非,善于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练就抵御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既有客观的要求,又有现实的必要。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使他们把满腔热血和爱国情怀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要提高大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明辨是非和把握未来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2]。
二、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措施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思政教育 “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在现有基础上,高校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挖掘所在地域的优势资源,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积极探索。
1.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在传统有效的思政教育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思政教育内容和手段“活”起来。
(1)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视频、APP等新媒体平台,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提高思政教育实效。一是开发各种题材的思政教育微课程,把思政教育相关课程搬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微课实现优秀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打造思政教育的智慧课堂。二是针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思政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通过网络、视频、APP平台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习和交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使思政教育接地气、聚人气,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2) 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完善心理辅导制度,加强心理疏导,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显得十分必要,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与有关单位合作,结合本校专业设置、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区域社会环境、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具体情况,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健康的心态。近年来,我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涉及社会交际、情绪把控、恋爱情感、学习适应、就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2. 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个性化和多元化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互动等形式,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社会,提高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和责任感,使整个社会都成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大课堂。近年来,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将社会实践列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主要形式之一[3],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基于校企协同理论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3+1”培养方式:学生在校3年, 以学校学习为主、企业实践为辅, 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在企业1年,以企业实践为主、学校学习为辅, 重点结合纺织专业技术开展社会实践。这种全方位、浸入式的实践模式,使学生获得纺织企业全流程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将来从事职业的情境,了解纺织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实践环节,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激发对纺织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4-5]。
3. 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关注学生个体的思想实际,将思政教育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活动。发挥专业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人才培养标准和知识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的综合素养培养相结合。在这两者的融合过程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依托和必要基础就是课程资源开发。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融合思政教育元素进行课程建设可从以下“三个融于”入手[6-7]:
(1) 思政教育融于课堂教学。除了对相关知识要点和基本理论进行透彻讲解和分析外,还应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增强学生对所从事行业的自豪感、民族荣誉感等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可以将纺织学科和纺织行业诸多可歌可泣的人、事和重要发展阶段的业绩,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纺织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和我国纺织强国发展战略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2) 思政教育融于线上教学。依托三个国家精品课程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和我校卓越课程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新媒体课程形式和手段,将思政教育融于线上教学。一是创新课程体系,制定新标准,改变传统课堂的单向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实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创新教育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纺织工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三是通过线上对行业中典型案例的剖析及讨论,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观。
(3) 思政教育融于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具体的实施者。专业教师是否具有相关的人文情怀,其道德修养和能力素养以及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和理解,要将价值引导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将专业技术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德育元素无缝对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讲座和培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知识储备。
三、 结语
“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和改革思政教育,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实现形式等方面大力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完成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