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研究

2020-02-25单庞君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

单庞君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育的主要平台,是宣传社会主流价值的主阵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凝聚共识、汇聚民心,引领、吸纳新生力量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课由于承载了如此多的重大责任,也就决定了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高职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全国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相当于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一半。[1]可见,高职思政课的担子并不轻。随着高职院校在新时代的扩招,教好新时代高职思政课的任务更为艰巨。那么如何上好高职思政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能一味去寻找高职思政课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差异性,还要抓住高职思政课与其他社会性活动具有的“同一性”,即他们都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实现这种交流,就要抓住“亲和力”这个“牛鼻子”。特别是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新生代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刺激下,思维愈加活跃,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大、需要的类型愈加多样,如何在新时代提升高职思政课的亲和力,成为把握学生、传播有效信息的关键。

一、亲和力的含义及其在高职思政课中的作用

在关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中,有学者把亲和力定义为“使人感到亲切、亲近,从而愿意靠近的一种力量”[2]。其实,亲和力是“亲”与“和”的辩证统一。亲和力的“亲”是指双方的互相亲近,而不是单一主体的单方面行为,由此才能使双方都感到轻松,增进亲密感、信任感;亲和力的“和”是指双方在“亲”的基础上,增进情感、心灵的沟通,实现信息的交互传达,这种沟通是深层次的,双方最终能够达到相互的呼应、认同,正所谓在“一唱一和”中达到和谐的相处境界。在“亲”的过程中实现“和”,又在“和”的情境中增进“亲”,亲和力正是这两者辩证运动过程中释放的聚合之力。高职思政课的亲和力并不是铁板一块,形式上,它似乎可以粗略地分为教学氛围的亲和力、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与教师的亲和力三个部分。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亲和力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学生对思政课态度和学习能力这些初始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学情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亲和力在新时代高职思政课中到底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亲和力可以增进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一堂有亲和力的思政课首先是一堂有人文温度、情感深度的课。人是感性的动物,通过引领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背后的人文关怀,用真挚的情感引发学生的理解和共鸣。这种亲和力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从而打破可能存在于学生和思政课之间的隔阂,拉近学生和思政课的距离。其次,一堂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是一堂有理论深度的课。有理论深度才能对各类社会问题有鞭辟入里的解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这种亲和力使学生为理性的力量所折服,从而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的好感。最后,一堂有亲和力的思政课还应是一堂有挑战性和思想性的课。通过设置有挑战的相关课堂讨论或提问,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问题的分析之中,使他们在有思想深度的课堂上有更多的存在感,这种亲和力可以使学生对思政课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在思政课上获得归属感。

(二)亲和力可以释放思政课的最大效力

高职思政课不仅是宣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课堂,也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课堂。只有使高职思政课具有亲和力,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思政课上宣传的内容,愿意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上文已经谈到亲和力可以促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思政课教师因学生的正反馈而受到鼓舞,从而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使思政课达到最佳效果。在亲和力的作用下,学生遇到困惑也就愿意与思政课教师交流,这也就为思政课教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供了机会,从而守住并扩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三)亲和力可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思政课不仅是一个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搭建的平台,思政课也是教师成长的平台。当思政课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可以营造活泼、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将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增进对社会的认识,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促进自身的成长。思政课亲和力的实现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而且也能够使教师从中得到鼓励。感受到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教师也就对学生更加认可和关爱,学生的亲和力能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如此,当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时,也就会自觉地在思政课上多做功课,更深入地思考教材内容,这也就必然会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情况,思政教师只有从理论、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3]可见,思政课亲和力的作用是双向的,对于学生、教师的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当下高职思政课亲和力不足的原因

当下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较以往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的形式正变得更为信息化,课堂氛围正在变得愈加活泼,而教学内容也在变得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效性,思政课的亲和力正在逐渐增强。然而,当下高职思政课在亲和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缺少质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与工作方法不到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当设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然而,部分高职思政教师仍然认为教师就应该高高在上,片面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学上以灌输方式为主,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对于当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不相适应。此外,还有部分高职思政教师只是消极地应付日常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自身岗位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上课应付自然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除此之外,有些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从自身找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但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尽管教师在教学技能上可以不断改进,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心、爱护,平时与学生缺乏亲切的交流,缺乏心灵的沟通,学生也难以对思政课教师乃至思政课本身产生足够的亲切感,亲和力就会大打折扣。

(二)思政课教学内容“再组织”环节薄弱,讲授不够“大众化”

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离不开优质的教学内容,离不开鲜活的教学材料,离不开有深度的理论洞察,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对包括教材在内的教学材料进行精心的改编和组织。一些教师对这种“再组织”不够重视或做得不够认真,就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太过枯燥,成为纯粹的教科书内容的搬运或知识点的堆砌,而缺乏生气与乐趣。由于高职思政课面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这种教学就不够“大众化”,既不容易为广大学生所理解,也不容易为他们所接受,更遑论喜爱。有些教师虽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可能出现理论与案例两层皮的情况,导致理论与现实问题融合得不紧密,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困惑,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不友好”的印象。

(三)思政课信息化浪潮“含金量”有待提高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普及,不少高职思政课已经引入了慕课、云班课甚至VR等新平台,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课堂活跃就等于成功。思政课是为学生服务的,但这种服务不是纯娱乐性的,这种服务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因此教学方式的信息化也要与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论度相融合。由于有些教师为了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而牺牲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讲话精神是不符的。高职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人格、独立思想,面对各种社会现象,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也渴望能够对社会了解地更深入。为此,思政课教师也可考虑把思政课“放到大学生活动中心去开展,举行学术沙龙”[4]等活动。如果思政课仅仅为了趣味性而牺牲了思想性,对社会现象缺少深刻的洞察和理论解释力,就不能满足高职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容易导致“亲”易而“和”难,亲和力就会打折扣。

三、提升新时代高职思政课亲和力的举措

(一)构建新时代师生“亲和关系”

正如物理学中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高职思政课的亲和力就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构建新时代师生的“亲和关系”。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要想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让思政课对学生有亲和力,首先就要使教师自身有亲和力,能和学生构建起亲和关系。教师和学生亲和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了解学生开始。教师在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交流中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思政教师的尊重与关注,感受到思政教师的关怀与爱护。但是,思政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关系不能等同于聊家常、闲聊天,这种亲和关系也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学中。思政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参与表示赞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即便对于表现不够好的学生也是如此,并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优点、特长不加吝惜地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做得更好。课堂教学中可选取一定的授课内容与高职生所学专业和其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学生感到亲切,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社会经历,分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案例,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如此,借助师生之间的亲和关系,学生将逐渐将对思政教师的好感提升为对思政课的肯定和好感。

(二)将“因师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因材施教”一直是人们甚为推崇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高职思政课中,因材施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往往是合班上课,学生数量众多,即便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思政课的因材施教在不得已时可以暂且“抓大放小”。也就是教师虽然不一定做到从“微观”上为每一个学生制定教学规划,但可以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关注自己班级学生所学专业对他们生活与择业的影响,日常教学中从这些“中观”层面的事实出发,尽量使思政课对学生表现得友好。其实,除了“因材施教”,“因师施教”也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举措。因师施教强调教师展现真实的自己,根据自身的特长、习惯制定教学计划,使授课显得连贯和自然。因师施教不仅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水平发挥到最佳,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自己的亲身体验,使自身带有更多的“烟火气”,这更容易让学生感到亲近。因材施教与因师施教不能偏于一端,而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彰显思政课的魅力。

(三)优化思政课有效供给,挖掘潜在需求

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除了要处理好思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思政课有共鸣,还要注重提升思政课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食粮,增进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虽然不少高职大学生对过于理论性的内容缺少学习动力,但他们还处于求知欲非常旺盛而又有着强烈表现自我的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身处的国家、社会非常关注,思政教师如果能适时引入当下的时事热点,结合教材中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心。挖掘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需求,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学会占用网络平台,掌握虚拟平台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5]即时向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和精神上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依赖,这种适度的依赖有利于保持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亲和力是高职思政课生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高职思政课的亲和力需要思政教师从情感与理性思维两个层面出发,提供能够满足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情感支持与知识产品,如此学生自然就会对思政课产生一定的依赖,认可思政课的特殊价值。在提升高职思政课亲和力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师、学生与思政课的和谐一体,学生愿意在思政课上聆听与积极参与,对思政课将始终抱有学习的热情。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动脉粥样硬化靶向适配子的亲和力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