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2020-02-25丘文婷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师资队伍

丘文婷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30)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对高职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比较薄弱,所以,在这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与内涵

(一)“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因而其对教师的要求必然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对教师的特殊素质要求,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诞生。从教育部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提出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来看,“双师型”教师指的就是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技能或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他们除了能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能给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指导,是一类具有高水平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双师型”教师素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知识结构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上有所差别。其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目标是达成职业岗位要求,强调学生对知识技术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更倾向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知识、岗位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他专业、他行业、他领域知识,即不同程度地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可能涉及的技术与知识领域,并且在“大学基层组织之间加强交流和互动,共享优质资源”[1],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将本专业领域知识与他领域知识融会贯通、兼并使用,以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促进其就业能力提升。

2.能力结构

“双师型”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实践操作、科研开发等三大能力,这三大能力构成“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其中,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通且能够熟练应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应对一般性的教学情况,同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审慎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高效内化、习得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是指教师精通本专业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了解专业相关的行业及职业规范、岗位要求,及时更新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知识信息。科研开发能力是指教师对本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能力,具体是指对理论应用的研究、技术开发的研究、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研究等等。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推动实践,使理论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促进行业领域快速发展。

3.素质结构

良好的素质结构既包括知识技术方面,也包括道德修养方面。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而言,素质结构的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及职业岗位要求、知识能力精通,还必须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直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此外,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集体合作意识、组织纪律性以及敬业精神。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知识内涵

“双师型”教师具有明确的职业特征,既要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还要能够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活动。教师要想在高职院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过职业理论进修和相关的专业资格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证。职业理论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理论两个方面,其中教育理论可以通过书本来进行学习,而教育实践理论则须从教学过程中归纳和总结。此外,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专业知识也是“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鉴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

2.“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内涵

具有专业、前沿的技术、技能也是“双师型”教师必须拥有的素质。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之外,对专业前沿的发展动态予以重点关注,对专业中所出现的新的技能和设备的使用要不断地学习。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源,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行业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目标的提出,使得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结合。鉴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是培养学生兼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保证。

从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各类高校的毕业生,他们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基本都能满足教学要求,但他们在行业的相关工作经历却往往不足。同时,由于我国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加之实践教育的成本投入较大,从而使得高职教育往往难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落到实处。[4]对于企业兼职教师来说,由于其工作的限制,使得其很难做到工作与教学同时兼顾。此外,又由于其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伴随着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各高校对教师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并且新招聘的教师也多为青年。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有着较高的学历学位,但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往往都有着较大的不足,进而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3]针对这些问题,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有组织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顶岗实践,但由于实践的时间较短且实践内容比较单一,以及合作企业本身的保密原因等,最终使得教师实践也只能学习或了解到一些常规性的东西,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能则基本上了解不到,因而他们的实践技能的提高非常有限。此外,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本身比较薄弱,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以及实践教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教师自身考核和晋升的要求,使得很多高职教师都普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科研和竞赛上,对实践教学则有所忽视。诸如这些因素,都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定的制约。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相较于教师队伍培养情况良好的部分国家,我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薪资水平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的“双师型”教师社会地位高,收获较高的薪资报酬;日本的“双师型”教师的薪资普遍高于其他任课老师的10%,且实行一年提一级制度。反观国内,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此外一些相关的社企科研成果的收益也并不高,可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收入相较于其他职业并不可观。而对于“双师型”教师,大部分院校给予的特殊奖励也都是象征性的补助,补助力度不足以改善当前教师收入现状,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作用小,不能显著提升其工作积极性,甚至会打消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双师型”教师的人才流失严重。

(三)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在教学中很难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而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不但缺少相关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并且在人才培养经验上也表现出很大的不足。通常而言,专职教师的培训包括入职前培训和入职后培训两个方面,而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对教师的入职前培训主要侧重于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而对实践操作经验和实务工作的培训则非常少,最终使得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匮乏。针对这些情况,虽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来鼓励和引导专职教师主动参加职业培训或企业挂职锻炼,但往往由于培训或实践的时间有限,因而很难系统、全面地对相关流程和工艺进行学习和了解。同时,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上不够严格,使得专职教师缺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动力,挂职培训几乎是走过场,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

(四)评价监督体系和激励制度缺失

在师资队伍的管理中,评价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管理现状来看,还并未建立起健全的“双师”型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也并未有效地对专职教师的实践结果进行考核。首先,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完整性和科学性上还存在不足,缺乏明确、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因而很难全面、系统地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进行考核和评价。其次,对在企业进行挂职培训的专职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得专职教师在挂职培训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不够,往往只是走个过场。[6]此外,在激励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对“双师”型教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将“双师”型教师资格作为教师评职聘岗考核的指标之一,但以科研为主的量化考核仍然占主要地位。在对“双师”型教师的挂职培训考核中,也没有建立有效的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在政策方面缺乏扶持,相较于其他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的薪酬待遇、评职聘岗、职位晋升也并未表现出相应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种评价监督体系和激励制度的缺失,使得专职教师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上缺乏动力,进而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科学的教师准入机制

对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中所存在的整体能力和素质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进行解决,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健全高职院校全职教师的准入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对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要予以重点关注,要求其除了具有基本教师资格证之外,还必须具有在企业任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此外,应当在能力为本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把握好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内涵,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研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进行考察,择优评定“双师型”教师资格。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培训机制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现有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理论教学仍然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体。当前,大部分专职教师只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的工作与实践指导经验,对相关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知之甚少,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难以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无法给学生进行有力的实践指导。为此,高职院校应当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培训机制,制定各项具体的培训措施,尽可能多方法、多维度地挖掘教师的多元技能结构。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鼓励高校与企业实施人才互换、互助和互动”[7],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到社会上寻求可合作的企业,与企业共同建立教师培训和发展中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专职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各类倾斜与“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全方位地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8]

(三)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监督体系和激励机制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上缺乏具体、明确的评价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对现有的考评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应用为导向对教师进行考评。对于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应当予以相应的奖励。同时,高职院校除了要将“双师”导向的评价体系纳入专职教师职称评定和聘岗计分结果之外,还应当在政策上对“双师型”教师予以倾斜。[9]首先,在教师职称评定和聘岗标准中,应当重点考评教师的企业轮岗培训经历、挂职培训经历等,并建立相应的科研学术成果转化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双师”型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中,要提高专职教师横向课题的计分标准,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10]最后,要将教师在企业的挂职培训工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综合评定教师挂岗培训期间的业绩表现。

五、结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内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形成长效机制。对此,必须认清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形势和人才培养发展目标,正确定位“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方向,针对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评价和激励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革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从建立教师准入机制、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和培训机制、健全评价监督与激励机制等三大方面入手,填补师资队伍建设漏洞,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矛盾,切实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从而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育人功能,全面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师资队伍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