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智库发展前景堪忧
2020-02-25
(湖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12)
一、引言
社会是个大组织,由公民个体、社会团体、社会企业、政府组织、党派机关等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体构成的多元结构化组织,相互之间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联系,也包括随之形成的社会关系。也许正因为社会中有这些多元的主体才显得更加精彩。但是,这些多元的社会主体并不是为了构成社会多元结构的精彩而生的,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生存的需要,以及捍卫一定社会价值观的存在。当然,每一个社会主体都有其存在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
二、概念界定
民间智库的内涵很丰富,各研究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据笔者搜集的文献资料获得了一些学者的概念界定。学者唐磊认为,民间智库是指由社会资源兴办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具有身份独立、财务独立、运作独立和学术中立等特点。金家厚认为,在中国,民间智库亦称“体制外智库”,是相对于体制内智库或官方智库而言的,它们是存在于党政系统之外,专门从事政策研究、提供决策咨询的研究机构,其运作经费通常来源于项目和课题研究、社会捐赠、企业资助、境外基金资助等途径。李学良等人认为,“民间智库”是一种“智力来源”,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有专研,能为政府或客户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王德禄等认为,民间智库既包括企业型智库,也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型智库。前者主要指那些以企业身份注册、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的法人机构;后者是指由民间出资组织、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
对于民间智库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民间智库就是区别于官方智库的“体制外智库”,财务运行独立,不依赖于党政机关的,专门从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执行、政策效果、政策咨询服务等的,为其他机关或组织提供决策方案的民间社会组织。
三、民间智库现状与前景堪忧
任何一个组织在社会大环境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生存问题无疑要跟自身的财务状况挂上钩。社会组织只有实现了组织财务的有效循环和运行,才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保障自身的生存。有效的组织财务运行取决于稳定的财务来源、财务收入水平、行之有效的财务运行制度、前瞻性的财务风险预防制度等等。然而,对于中国民间智库来讲,财务来源似乎多元,但并不稳定,况且财务收入水平不高。相对于官方智库而言,缺乏资金的支持,运行乏力。毫无疑问,在财务这方面必定是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的一大瓶颈与障碍。
除此之外,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之间还天然的存在着竞争关系。特别是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由于官方智库组织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资源丰富、资金充足、舞台更宽阔,这种先天的优越性导致民间智库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比如,中国知名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其专职研究人员还不到20人。纵然,民间智库具有独立性,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对权威组织产生过分的依赖性,保持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并受到学界、业界,甚至是政界的关注,但是民间智库面对现实时依然苍白无力。由于官方智库有权威组织做后盾,影响力更大,社会声誉更好,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而民间智库只能依靠自身及不牢靠的社会关系,两者之间的社会地位是极不平衡的。在这种严重失衡的社会地位的现实面前,民间智库难以在社会中自由伸展。
民间智库独立于党政系统而存在,是“体制外的智库”,然而决策机关却在体制内,两者之间存在于分离状态。党政系统又是中国最大的决策系统。在原有体制的惯性下,决策系统仍然局限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政党系统之内。两者的分离状态意味着疏远,在这种疏远的状态下就会产生信任危机。被领导缺乏信任的人是很难得到重用的。可想而知,民间智库也同样很难得到重视并给以重用,甚至会被排斥。然而还有政府智库的存在,这就给民间智库的政策服务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挑战。因此,民间智库要想打入体制内,为社会价值分配的权威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很难受到欢迎。
民间智库发展法律也是不健全的。民间智库作为民办民营的研究机构,在中国主要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其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是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即政府对民间智库实行“双重管理”(由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制度。从民间智库的实际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是在民政部门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登记出现的,但也有少数是以社团形式在民政部门登记或以公司形式在工商部门登记出现的,还有以非法人形式在高校里登记出现的。这种“双重管理”制度使得民间智库的生存身份陷于尴尬的境地。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民间智库的发展毫无疑问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在这样的法律框架下,民间智库很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对于民间智库的支持多是以大会报告、《意见》或者《决定》的形式确定的,从本质上讲没有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换句话说,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很有可能只是阶段性的。
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社会关系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很有渊源,历史悠久,观念根深蒂固,这也许就是中国的部分环境现实。在大环境下,缺乏民主、独立的思想基础,民间智库如何实现独立发展?相反,可能会走向合作而同化,甚至会被无声地侵蚀。最后民间智库何去何从着实堪忧。
中国民间智库起步晚,研究基础薄弱。从内部来讲,管理是民间智库发展的一大现实障碍。多数民间智库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不健全,要么没有管理制度,要么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缺乏一定的组织、纪律性。民间智库行业的职业能力、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尤其是缺乏监督机制,从而对专家咨询的激励和责任约束基本上处于空白,由此民间智库“忽悠”公众乃至社会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公信力危机。
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着实堪忧。当然,将来一切都是未知的,希望堪忧意识能够引起国人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