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关于亲环境行为的文献综述

2020-02-25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参与度动机个体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5)

一、亲环境行为的界定

根据研究的领域和关注点的不同,对于亲环境行为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环境行为、有意义的环境行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生态行为、保护行为以及环境行动等。亲环境行为一般也被称作环境友好行为或环保行为,Stern(2000)将其定义为:人们以保护环境和阻止环境恶化为行为目的,所表现出和做出的人类活动。Hunt-er 等人(2004)在 22 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中,根据行为所涉及到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程度将亲环境行为分为私人领域的亲环境行为(如购买绿色无公害产品,将家庭垃圾进行回收分类等)和公众领域的亲环境行为(如参与环保示威、游行,社区环保等)。现在国内学者一般将亲环境消费行为称为环境消费友好行为,指的是与环境相关并且有益于环境的消费行为活动,即行为主体自发地减少对环境不利活动从而造福人类的消费行为。

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包括消费者了解和掌握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对土壤、生物资源、气候等资源恶化而产生危害的感知以及所持的生态价值观念等。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消费者的亲环境行为取决于环境认知等因素。

(二)环境态度

环境态度实质上是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意愿。消费者接受的过程就是态度形成的过程,消费者对环境的认知是决定消费者态度的重要因素。Stern 等根据人的信念将环境态度划分为环境信念和规范以及感知到的行为收益和成本。

(三)环境参与度

环境参与度。环境参与度是基于情感参与度的概念提出来的。情感参与是指消费者所感知到的、与特定产品之间的内在关联程度,这种关联是基于个体内在需要与特定产品属性之间的关联性和互通性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持续的、深度的相关。基于此,Schuhwerk 等把环境参与度定义为消费者对环境的关心程度和为保护环境所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

(四)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就是那些对个体实施环境行为有影响的外界因素。人类的行为仅仅是依靠动机来驱动,许多情境因素都可能会诱发环境行为,甚至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动机。情境因素可以通过激励因素来影响消费者行为。除此之外,情境因素可以缓和激励因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消费者个人是否关心环境也会决定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三、亲环境消费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自我决定理论

Ryan 和 Deci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作为一种动机过程理论,它不仅包含了自我实现的内含,也强调了自我实现的意义和途径。自我决定理论(SDT)是基于人类动机、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理论。该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类型,不仅仅是数量,还有自主动机、可控动机和情感动机,以此作为绩效、关系和幸福结果的预测因素。讨论了增强和减弱这些类型动机的社会条件,研究证明个体的自主性、能力和关系性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程度对动机的类型和强度都有影响。SDT还考察了人们的生活目标或愿望,表示内在和外在生活目标与表现与心理健康之间影响不同。

(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是研究公共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工具。根据这一理论,五个变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因果链,即价值取向、新环境范式、后果意识、责任归属和个人规范。在因果链模式下,个体规范会促进公共环境保护行为,个体对他人的不良影响的意识、个体未能执行特定的目标行为(即后果意识)、,个体的责任感所导致的由于他没有采取行动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即责任归属)都会激发个体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影响人们对后果和责任归属的认识。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在节能、绿色出行等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该理论是规范激活模型在环境保护行为研究中的推广,具有更高的适用性。个人规范直接决定行为或行为意向,而在模型中的其他变量也会通过个人规范间接激发行为。

(三)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基础,它解释了基本心理需要的内涵和心理需要与动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等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归属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PNT;Deci&Ryan,2002)对于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BPNT中,Deci和Ryan认为人类是活跃的、以生长为导向的有机体,并努力寻找满足关键心理需求的机会。当这些关键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最佳的心理幸福感。虽然运动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测试了BPNT的幸福感(Adie,Duda,&Ntoumanis,2012;Gunnell,Mack,Wilson,&Adachi,2011;Wilson,Longley,Muon,Rodgers,&Murray,2006),但很少有研究关于心理需求阻碍的破坏效应(Bartholomew,Ntoumanis,Ryan,&Thøgersen Ntoumani,2011年)。Deci和Ryan(2000)认为,先天性心理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一系列负面结果,如补偿性活动或需要替代品、非自我决定的调节方式和僵化的行为。

猜你喜欢

参与度动机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动机不纯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