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福州市小柳小学“学习立礼”的探索实践
2020-02-25
(福州市小柳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学习,出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实践、探究,不断反复,逐步推敲,从中“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能够习旧得新。学习需要经历几个过程,即学习到了解、理解到探究、掌握到运用。学,解决实力;习,解决能力。立礼,出自《论语》:“不知礼,无以立也。”[1]《荀子修身》云:“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2]礼,解决魅力。立礼,意为知礼懂礼、崇德尚礼、彬彬有礼。学习立礼,旨在让学生达到学而自强,习而自立,礼而自尊。
学校积极构建“习”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习”文化统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确立“学习立礼”的办学主张,以“厚德达礼,自信达和”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倡导“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办学精神,培养师生健康阳光的自信心理,为培养“学而自强,习而自立,礼而自尊”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学校开发和推进多元“习”系列课程,实施质量强校、特色活校、文化立校的发展战略,使学校成为师生勤学的校园、精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尚礼的家园,为创新未来学校学习方式,以及培养“完整儿童”和“精彩儿童”提供丰富的滋养。
一、“习”管理统领全局
“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包括“五个力”:制度是核心竞争力;执行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发展推动力;活动是团队凝聚力;文化是精神领跑力。[3]学校采取“整体规划、分线管理、分层落实、全员负责”的扁平化管理方式,搭建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权责统一的管理架构,初步建立一个全员参与、全覆盖的“一岗三责”管理体系。学校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努力提升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归属感、幸福感,形成优势互补、刚柔相济的“习性管理”模式,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家委会制度,引导社区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关系,达到三方共育。
二、“习”课程培育良好习性
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等文章中指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4]这里将“养成良好习惯”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到见解的意味。学校聚焦“培养人的良好习性”;顺应“习惯引领发展,性格影响未来”;推进“知行合一,积习成性”。其中,“积习”中的“习”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基础上提出,包含6 大模块:习礼、习文、习体、习艺、习慧、习志。
学校一方面结合国家基础课程,有机融入并创造性地实施“六习”,另一方面深耕拓展课程,开发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六习”个性课程,形成“习”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校开齐开足基础课程,全员参与,努力夯实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基础,并通过全学科、全方位的“习”教育及“六习”内容的渗透,分年级、分学科,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习性。
二是拓展课程。为促进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拟开设四大类拓展课程:节庆类、实践类、假日类、习性类。随着系列校本教材推出,配齐配足教材教案,并安排专门时间、专人任教,开展“小柳币”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总结评比,全员参与,以培养学生在社会参与中的良好习性。其中,习性类课程是学校在开足开齐道德与法治课程、班队会课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整体状况而开发的“小古文”课程,由班主任每两周上一节。从学生入校到放学,分成10 个时段(入校、晨会、课间、上课、升旗等),培养文明礼仪习性,如放学时间各班吟诵小古文、古诗整理路队,并有序走出校门。
三是个性课程。个性课程,是在“六习”基础上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适合每个学生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的课程。该课程实行全校走班制,所有学生去各自的社团教室上课,由专业的外聘教师和校内专业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习文课程如“文心书柳”(硬笔书法)、“翰墨飘香”(毛笔书法);习礼课程如“习习国风”(国学社团);习艺课程如“柳韵声声”(语训社团)、“自得棋乐”(围棋社团);习慧课程如“读小柳厝边故事,聚时代正能量”(非遗社团)、“趣味编程”(编程社团)、“快乐英语”(英语外教社团);习体课程如“软式棒球”社团;习志课程如“开心农场”(勤耕社团)等。每周三下午为社团统一活动时间,采用集体授课与分组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各项兴趣特长“习”的培养,确保人人成为个性课程的受益者。个性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释放学生的天性与禀赋,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使他们收获自信与成功,从学校层面诠释“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内涵。
三、“习”课堂基于儿童立场
学校以省级教改专项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习”为中心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出发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尝试探索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拟分为三部分:“习前准备”“习中助学”“多维习得”。
1.“习前准备”。内容包括:学习内容、情境、情绪的准备,如学习用品管理、学习内容前置准备、学习情境创设;学生的情绪调动、情感铺垫等,为专心、愉悦、有意义地进入学习做好准备。
2.“习中助学”。这是“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即以学定教),教给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具有良好学习习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学习,进一步促进良好学习习性的养成,使习性与学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某一种习性”作为“主要习性”,以自主学习为主线,围绕“主要习性”组织教学,实现“一课一习”。
3.“多维习得”。一课终了,学生通过有效学习提升学科素养,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多维习得,概言之,体现在三得:得基,习得学科基础知识;得法,习得学习方法;得情,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习”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不仅习得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的外显习性,而且对课堂知识重点了然于胸,熟练运用策略,通过充分的自学、合作、讨论、思考与读写,提升素养,内化习惯,升华精神生命,获得多维、多元的熏陶和成长。
四、“习”评价关注发展
养成良好习惯,要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教育目标和内容。叶圣陶曾在“致教师一封信”中提到,“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5]关于习惯的评价标准,他指出:“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各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各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道德品行方面,对人对物做到落落大方,养成对待工作认真执着的习惯;智力提升方面,养成自主寻求知识和熟悉专业技能的习惯;增强体质方面,养成体育锻炼和有益健康的习惯等。而在《中小学守则》颁布后,叶老指出,“要努力让学生实践《守则》中的每一条”。《守则》里的每一条都要化为学习生活中的习惯执行。如《守则》中的“热爱祖国”,要切实让学生在日常的思想、态度、言谈举止中融入爱国情况,自然而然生发爱国情。
学校积极完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的评价体系,评价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习惯、实践能力等方面实施多元积极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采取学生、家长评教方式,鼓励教师备好课、上好课,以“教师习性”“学生习性”为关注点,倡导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习立礼”在教育教学的每个过程落地生根。
五、“习”教师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习”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习”教师专业成长集中体现在学校通过“搭平台、建梯队、重成长”的教师培养举措,在教研共同体中“习”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一)“习”教师培养三大工程
强调培养推进“习”课程体系的教师骨干,学校致力于打造“三大工程”,即“青蓝工程”“优师工程”和“名师工程”,采取“分层培养,分级达标,持续发展”策略,提供和创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1.入格培养层,即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校级展示—校骨干;2.升格培养层,即优师工程:校骨干—区骨干—区名师;3.风格培养层,即名师工程:区名师—凝练教学主张—探索教学模式—省市学科带头人、省市名师。
(二)“习”教师成长必备“三环”“三空间”
“习”课程体系推进需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为此,学校提出教师成长必备“三环”“三空间”:“三环”,即历练教学基本功(外环)—锤炼教学策略(中环)—凝练教学思想(内环);“三空间”,即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展示空间。从“外环”到“中环”,体现“习”教学策略的不断提升;“内环”则体现“习”教师教学主张的不断凝练。
(三)“习”教师成长研究共同体
为了更好地磨砺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辐射,让“习”课程体系落地,学校成立“习”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共同体(区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其中,区名师为校领航,开展系列磨课研课及教学技能提升、教师岗位练兵等“习”教师教学实践活动。
(四)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为了有效助推学校青年教师成长,学校根据教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成长问卷调查,梳理总结教师成长的瓶颈问题,分梯队指向个人未来发展规划。如制定“357”发展规划,即新任教师3 年成长为校骨干教师,校骨干教师5 年成为区骨干,区骨干7 年成为区名师、市骨干或市学科带头人。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梳理教学问题和实践需求,确定“习”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建学科专业教研共同体,如“学科(语、数、英)研修工作坊”“党建活动研修工作坊”“心理健康研修工作坊”等。聚焦学科建设、校园心理健康,确定研修目标及措施,以项目研修方式推进,旨在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促使教师在教研共同体中“开发”各自的“习”教学技能的优势资源,并与同伴形成链接,在共同体协同工作中构建积极的“习”技能自我认知,形成“看得见的自我成长轨迹”。
(五)创设教师成长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指发生在教师个人专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霍桑效应表明,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时,会刻意去改变言行。[6]学校积极创设“习”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如鼓励教师参加区师德之星评选,这就是一个关键事件。教师要撰写先进事迹,在听取研究共同体提出的修改意见之后,不断反思、提炼、修改、补充,最后完稿。完稿后还需录制相关视频向全区教师播放,并参与网络投票竞选。通过对关键事件及问题的梳理和思考,促使教师不断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追求智慧教育。
近年来,小柳小学积极践行“学习立礼”教育,构建“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用“习”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性,从而内化学习习惯,升华精神生命,让学生获得多维多元的熏陶与成长,全面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