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检察职能信息化助力检察业务提升的路径
2020-02-25陆晓明
陆晓明 韦 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广西 南宁53002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深化并创新了企业的发展技术,促进了企业的结构优化和综合能力提升。政法部门也顺应时代潮流,强化科技引领,检察技术和信息化干警积极探索检技融合,推动人民检察职能和检察业务的信息化革新,从而提供了更优质的检察科技产品在检察业务全领域、常态化应用。
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覆盖我国众多行业,包括政务、法治、金融、医疗、教学、商业等,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应用,也极大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空间。政法部门强化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用信息科技助推政法队伍提升战斗力,这无疑也代表了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认可和重视。虽然我国的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暂时性的良好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行业、地区发展不均衡,计算机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和应用受区域发展影响;缺乏具体规范的法规标准进行技术利用的监督管理,数据信息安全的法制保障较弱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工作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有力的保障,在取得良好效果之余,更应该详细地针对实践中的法治保障,尤其是检察机关职能履行的适新性、效率性与“互联网+”模式融合进行详细分析,探究检察业务信息化的必要性。
二、“互联网+”视角下检察职能信息化常态支撑模式分析
当前,以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为主要内容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体系已初步构建,广西检察机关以科技引擎助力“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及检察办公,加强与政法单位互联协作,探索形成高效运作、支撑有力的“5+1信息化矩阵”新模式。
(一)构建远程办案矩阵:探索视频应用系统多领域融合
以司法体制改革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员额检察官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检察官办案路途遥远、山路坎坷,且在边境地区的检察院必然会涉及数量众多的跨国案件。解决提审在途耗时长、案件集中讨论难等难题,是远程视频系统多领域应用需要探索的课题。
广西检察机关积极探索远程视频多领域应用新模式,不断完善检察视频应用系统平台建设,促进全区132个检察院的视频会议系统、远程接访系统、远程提审系统、案件会商系统、业务培训系统全面实现安全互通,并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与部分优质互联网视频通讯服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达到高效的视音频系统互联和资源共享,在扁平化管理、系统融合应用方面进一步提升效能。
防城港市人民检察院以远程询问的方式办理了一起跨国案件,并采用三方互联网视频会议的形式,联合东兴海关缉私分局、防城海关缉私分局共同签署《进一步密切配合严厉打击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走私犯罪专项活动方案》;南宁市良庆区人民检察院、桂林市七星区人民检察院以“互联网+”远程案件系统的方式,仅在1天内各办理了6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案件······远程视频系统多领域融合应用,可促进办案时间精简、案件质效提升。
(二)构建维稳服务矩阵:探索便民渠道信息技术支撑
广西检察机关紧贴民众需求,积极畅通“12309检察服务中心”网络平台等咨询投诉渠道,提倡群众通过网、信、电等非接触式方式反映问题、表达诉求,通过整合完善“一个中心”,实现12309检察服务中心窗口职能网络化,形成案件信息公开、群众控告申诉举报办理、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辩护与代理预约、司法救助赔偿等“一站式、综合型”检察网站服务体系,严格落实“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的工作要求,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积极为人民群众与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检察服务。
河池市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落实平等保护司法政策,“线上”以2.0升级版“掌上河检”一键式掌上检务平台为载体,开通民营企业依法维权“绿色通道”;“线下”以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为窗口,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检察服务,主动为涉案企业堵塞管理和制度漏洞,以注重释案说法强化风险防控为抓手,从法律适用、诉讼监督、法律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检察智慧。
柳州、崇左等市人民检察院联合教育局、共青团委、妇女联合会等单位联合推出“法治云课堂”系列线上普法课程,在多个“云平台”播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并努力推动检察官“法治云课堂”的常态化运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北海市海城区等基层人民检察院利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逻,通过实时图像分析、远程喊话提醒等,配合当地党委、政府认真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三)探索前沿技术多举措运用,构建公益诉讼“矩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需求,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各地检察机关多措并举助推公益诉讼提质增效,如防城港市人民检察院建设案件质量监控中心,依托检察机关统一业务系统平台建立强大的检察数据“云”,为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的评估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南宁市良庆区人民检察院创新监督新模式,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推出“公益诉讼随手拍”小程序,广大群众可以在1分钟内对包括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在内的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完成在线举报,真正实现了百姓举报“零跑腿”。
为给全区公益诉讼再添“利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作为高检院第一批生态环境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的9个建设单位之一,带领有条件的市级院结合当地实际建设快速检测实验室或工作站,积极探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线索的智能收集、数据分析,拓展案源数量,优化案件质量。上林县检察院建成全区首个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于2019年5月19日正式揭牌启用,该实验室试用至今,已开展水质、土壤、食品、药品、空气检测等100余次,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6条,已立查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案件3件,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3件,行政机关已依法进行整改落实2件,有效解决了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排查难、证据灭失快、鉴定费用高等问题,同时有效地将公益诉讼工作前置于生态环境损害结果发生之前,探索开展预防性公益诉讼,实现对生态环境损害的预防性救济。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还联合本地航空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检察技术工作相关协作机制,并积极探索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辅助工具,以及倾斜测量、卫星图片、区块链等新技术获取、保全技术性证据。
(四)构建全时办公矩阵:探索云上公务技术保障
为实现办文、办事、办会高效快捷目标,广西检察机关积极探索云上公务技术保障,深化移动OA系统、综合会务系统、智能文件交换系统的联合应用,推动公文电子化流转,派车、请假、会议室等线上申请,形成网上办公、办会全天候、全时段的常态化模式。
同时,广西检察机关及时搭建全区检察机关互联网云端WeLink移动视频会议系统,全区检察院三级检察干警可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多人多方远程视频会议、工作汇报交流、共享信息材料等应用。截至5月底,广西全区三级人民检察院8826人(次)共使用WeLink移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案件讨论、工作交流等28371次。
(五)构建政法协同矩阵:强化互联共治同享
广西检察机关运用检监互联信息化办案平台强化对监管场所的日常监督管理,在实时跟进、实现动态监管、加强分析研判中协同监管场所“查缺补漏”“精细化管理”“擦亮监督之眼”。全区19个派驻监狱检察室已完成数据中心机房、综合指挥中心、远程视频会议、监狱三大场所(生活、学习、劳动)视频监控联网建设,各级检察院检察官足不出户,初步实现对监狱刑罚执行活动线上检察和远程指挥、远程会商等,提高了工作效能。
同时,依托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检监互联信息化办案平台等系统,与公安机关、法院、监狱办案人员“屏对屏”建立全天候办案快诉反应和相互衔接机制,积极做好案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工作,提高打击犯罪效率,增强了政法部门的协同能力。
三、结语
本文着重从构建“互联网+视频融合、便民服务、公益诉讼、在线办公、政法协同”等五个“信息化矩阵”出发,具体分析了检察信息化技术在检察业务常态化支撑中的作用,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我国检察机关“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为建设“平安中国”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