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引入临床相关性的探索和实践

2020-02-25邹晓毅郭亚楠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验课病原生物学

涂 增,邹晓毅,刘 佳,张 静,杨 春,叶 彬,郭亚楠,陆 合

(重庆医科大学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重庆 400010)

医学教育的出现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认识提高后的一种现实回应,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疾病的预防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未来的医生应该是集医疗、保健、预防、健康管理“四位一体”的医疗行为执行者[1-3]。因此如何在院校教育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培养能有效执行《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顺应新时期复合要求的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永久课题。受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全球新发传染病的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感染性疾病应该仍然是我国居民常见病,在医生日常工作中占很大的比例。尤其是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二胎政策的放宽,以及人类同自然接触的增多,病原感染性疾病患者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呈上升趋势。因此,病原生物学的学习对医学生在未来全面开展预防、治疗、保健等具有显著的影响。医学生务必具备足够、完善的病原生物学知识才能全面评估、照顾病患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病原种类多、致病机制复杂,再加上社区感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需要对医学生加强该学科的有效训练。

1 当前我国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不足

我国医学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执行“1+1”的模式,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模式。这种结构有许多优点,但在基础医学阶段缺乏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关键基础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无法联系临床,最终导致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都相对较差[4-5],延长了学生进入岗位后的适应时间。好的实验教学应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还能够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临床思维能力,并成为让学生提早进行临床思维和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病原生物学课程包含了致病、免疫、检查、防治等临床相关性内容,这使得病原生物实验课教学在整个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6-7]。

目前,国内高校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仍然普遍将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完全分开,导致学生对系统性疾病认识不全面;同时受学时、生物安全和经费等问题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往往只开展一些简单的、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多主要以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总结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思考[8-9]。

2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引入临床相关性的探索和实践

2.1 基于培养临床思维的实验课程大纲和内容的设置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按生物学分类来进行的,如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分为线虫、吸虫、绦虫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这种学科结构虽然明确,但是学生往往兴趣不大,更难以让学生将关键基础知识与临床内容结合起来。为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我校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进行整合,成立了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实验室。随后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将病原生物按肠道、血液、呼吸道、虫媒、皮肤、性传播等进行分类,并将免疫的应用实验与相关病原检测进行整合,改变过去单纯以生物学分类为主的教学。每堂课以系统疾病为名称,要求在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要相互融合,如在进行肠道原虫实验时,教师要有意设计有关医学微生物的内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每次的实验内容除要求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病原生物的感染、预防、治疗、检验等相关知识外,还积极借助实验室的病理、宿主等标本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学科,如药学、病理学等,最终实现临床相关性的完全导入。这将使学生对引起系统疾病的病原生物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增强对疾病致病机制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上述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实验课的浓厚兴趣,并积极反馈要求增加病原生物学实验,改变了过去学生单纯为上实验课而实验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其学习主动性。

2.2 基于培养临床思维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如果把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比喻为实验课的血和肉,那么创新性教学方法就是赋予这些血和肉灵性的魂。临床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影响其终身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院校教育要帮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就要多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我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在参考国内外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10-15],利用实验室原有的病理标本展示柜、宿主展示柜,通过增加视频、微课、虚拟网络实验[16]、流程讨论等混合式教学,在实验课上施行“小医院”式实验教学方式,结合实验课上教师提出的相关病例,让学生推测病因并展开相关实验检验,给出预防意见,有机地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防治等相关关键基础知识同病原生物的形态、致病性、免疫性等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完成类似医院的疾病诊疗过程和临床思维过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基于培养临床思维实验前的临床相关性准备

临床思维就是如何判断患者的疾病、如何实施个性化治疗,即根据临床问题,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医生在面对病患时,考查的是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为此,实验前的临床相关性准备必不可少。首先要求授课教师要熟悉该堂实验课的临床相关性,所安排的病例和问题均要以系统为模块,全面体现患者情况,突出对学生“四位一体”的训练,有意识针对学生临床思维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被动性、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处理不当等进行训练,强调整体医学观和大健康,同时针对网络大数据,融入循证医学思维,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上课教师主动要求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把好教师关;随后上课教师积极同实验准备教师充分协商,在学生的实验过程有意识地设置“拦路虎”,如:在肠道疾病中给同组学生准备了不同混合物的粪便标本,并要求学生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在血液疾病实验中设置了不同的免疫检测结果和病原检测结果;在蛔虫患者治疗中引入了囊虫病患者等。经过这样精心准备的实验,突出了临床的不确定性,使学生每堂课都面临新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每次在“小医院”式实验教学中都学有所成。

3 实验课程纳入临床相关性的意义

病原生物学实验不仅是让学生学会革兰染色、知道生化反应、认识虫体或卵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基本的技能来理解疾病,建立起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掌握与临床相关性的关键基础知识。因此这种“小医院”式的实验教学改革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基本技能,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改革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思路,能够让学生实现“早临床”,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教学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医学生较早地实现作为医疗、保健、预防、健康管理“四位一体”医生执行者的角色转换,为未来首诊正确和传染病的预防奠定坚实基础。由于实验课程中包括了寄生虫、微生物、免疫,所以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倒逼教师不断给自身充电的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科研思维,出现了学科整合新亮点,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4 结语

目前我国医学生在院校教育毕业后,虽然都普遍进行了规培,但学生的临床能力仍然差强人意。所以要全面整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加强规培的要求和标准外,改革院校的基础医学教育,尤其是改革在基础医学的实验课程中积极引入临床相关性应该是未来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我们在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同时,有机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及早深入、细致、针对性地对医学生的院校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如何在基础医学实验中及早融合临床相关性,让学生在“早临床”中掌握理解关键基础医学知识,为执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实验课病原生物学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有趣的实验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