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国风《望月》的诗情、诗法与诗韵

2020-02-25温永选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望月国风全诗

温永选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福建·福州 350007)

并非职业诗人的国风于2003年创作的诗歌《望月》, 被著名军旅作曲家印青谱成同名歌曲,经宋祖英在2004年春节晚会上首次公开演唱后,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国风,原名田学斌,甘肃会宁人, 中国社科院博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历史文化散文集《丝路春秋》、诗歌散文集《我有一个梦想》,代表作品有小说《最后一根琴键》、散文《真诚的爱》、诗歌《月牙泉》《香山红叶》等,其中最感人肺腑的是诗歌《望月》。 《望月》共三节,每节六句:

望着月亮的时候,

常常想起你。

望着你的时候,

就想起月亮。

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

比月亮更美的是你。

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常常望着月亮,

那溶溶的月色,

就像你的脸庞。

月亮抚慰着我的心,

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

月亮在天上、我在地下,

就像你在海角、我在天涯,

月亮升得再高,

也高不过天;

你走得多么远,

也走不出我的思念。

《望月》全诗虽短,却因其精微的诗情、精巧的诗法和精致的诗韵,散发出独特新奇、真切动人的艺术魅力。

一、精微的诗情

《望月》采用“你—月—我”的抒情结构,使得抒情主人公积蓄已久、充斥内心的千般情思、万般激情,通过“月”这个载体,涓涓细流般地释放出来。

(一)因月起兴,含蓄表白

先看第一节,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头四句:“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 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 ”表面意思是“望月想起你,望你想到月”,实际上是说“你和月亮一样美”。 然后再递进一步,推出第二层,五六句:“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的是你。 ”意思是“你比月亮更美”,说白一点就是:“在这世界上,在我心目中,没有什么比你更美的了! ”那么到这里,意思说透了吗? 主人公的情思就这些吗? 绝对没有,我们只要追问一句“为什么你会认为他最美”, 就会很轻易揭开抒情主人公没有明说出来的秘密:“因为我最爱你!因为我只爱你!”道理很简单,情人眼里出“潘安”哪! 所以这一节因月起兴,抒发的情感远比大声直白地说“我爱你”要来得委婉、来得深沉、来得感人。

(二)借月抒怀,痴情入幻

接着第二节,写的是别后思念。 一二句“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常常望着月亮”,紧承第一节,基本写实,表达出以下情思:最爱的你离别了,留给我刻骨铭心的思念,我只能经常望月以抒怀。 三四句“那溶溶的月色,就像你的脸庞”,回应第一节,展开联想,再次将“你”和“月”关联起来,不仅表达了对“你”的无比怜爱,还进一步引发后面的想象或梦幻。 五六句“月亮抚慰着我的心,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表面上写“月亮和我”(月亮抚慰着我的心),实际上是写“你和我”,展示了“你用月光般的脸贴依着我的脸,你用月光般的柔情安抚我,你用和我一样的思念宽慰我,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只能泪流满面了” 的想象画面,或者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梦幻情形。 只是想象中的约会啊,都能把自己感动成那样,那该是一个爱得多深、恋得多痴的角儿! 我们从这里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理想的爱情境界。

(三)对月盟誓,凄楚缠绵

如果说第二节写想象、写梦幻,那么第三节则是写梦醒时分。 一二句“月亮在天上、我在地下,就像你在海角、我在天涯”,抒情角度从“月—我”转到“你—我”, 把抒情主人公的情绪从梦幻中拉回现实:“你走得太久啊,你离得太远了! ”本来应该是“梦里越美好,醒后越悲凄”,可是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抒情主人公没有一丝一毫的绝望,更没有一点一滴的怨恨, 而是更加深情地表白:“月亮升得再高,也高不过天;你走得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 ”用比较衬托出绵绵情思和诤诤誓言,从而将诗情推向了最高潮,给读者留下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审美意味和艺术魅力。

可见,《望月》抒发的情感是多么委婉、多么细腻! 这是一首至诚至深的爱恋之歌,是一首至死不休的爱情誓词。 有人说《望月》“抒发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师长的怀念之情”,可是哪个人对祖国、对亲人、对师长的思念,需要这么委婉细腻的表达?[1]

如前所述,《望月》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纯真痴情、情致细腻的女性,但她的具体形象如何? 她有着怎样的梦想与追求、经历与挫折? 国风在《望月》中没有交待清楚,却在他的小说《最后一根琴键》里精心刻画了“她”:

她是一个有着“长长的美丽睫毛,白皙而冰冷的面庞,自然垂下的青丝”,像一尊美丽雕像、能使大厅熠熠生辉的,“既美丽动人,又才华出众”的钢琴师。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 她北上参加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遇上一个北方男子,顿时为他的英俊而倾倒,被他的箫声所震撼。 从那以后,她没了快乐,看不上身边所有的男子,“一个又一个地做着关于他的梦”,以至于辞去令人羡慕的职业,到京城去找他,“她想,即便是他不爱他,即便他已经和别人结婚了,即使看上他一眼,那也是幸福”。 她倾其所有,在偌大的京城,大海捞针般地寻找他,最后只得到了他去了欧洲的消息,可是此时“她身上连买一张火车票的钱也不够了”,爱情梦想破灭了,她大哭了一场。

后来,在维也纳音乐会上,她“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脸庞”,看见了他“清癯,充满忧郁的眼神”,于是“泪水涌出她的双眼,眼前的一切渐渐变得模糊了”,曾经熄灭的爱情之火一下子被点燃起来,瞬间湮灭了她苦心构筑起来的音乐梦想。

如此看来,《最后一根琴键》里的“她”,是一个“这辈子,我最爱的是钢琴,比钢琴更爱的,是我的爱情” 的高雅而多情的女士。 只有像这样唯真、唯美、唯爱的痴情女子,才会唱出《望月》那般深情缠绵、哀而不怨的恋曲。

二、精巧的诗法

《望月》表达的是“望月思人”的千古话题,但却以跌宕起伏的结构、独特精巧的手法、舒缓和谐的声律和陌生化的语言,编织成一首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爱之恋曲。

(一)跌宕起伏的结构

《望月》虽然不是格律诗,却承袭了格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结构。 第一节头两句,由“望月”起兴,写了“你美如月”,这是“起”;三四句进一步生发出“我最爱你”的情感基调,这是“承”;第二节没有继续在“爱”上深入,而宕开一笔写“别后思念”,这是“转”;第三节顺势发出“永远爱你”的诤诤誓言,托住全诗,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这是“合”。 正是这环环相扣的起承转合,把看似简单平静的诗情呈出现一种跌宕起伏的态势。 再加上诗歌以“月”为线索,贯穿始终,让人头脑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幅月下美人痴情抒怀的凄美画面。

(二)推陈出新的比兴

用月比兴恋人,古今皆然。 3000年前《诗经·陈风·月出》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就开创了以皎洁明亮的月亮来比喻恋人的先河,后人照例沿用至今,并拓展到用日月星雾、花草山树等美好之物来表现美人。 比如音乐家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不仅用“月亮”来形容恋人的眼睛,还搬来“太阳”赞美她的笑脸;又如画家吉尔格楞在《天边》中一口气用上了“星星、晨雾、大树、高山”, 巴不得将草原上所有至美之物都安在恋人身上。 所以说, 以月亮形容恋人的做法不新奇,但《望月》的独特之处有二:

一是历来诗家大都用“月亮”来形容女性恋人,如唐人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诗仙李白《御姐元》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唐末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的“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和清初词人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的“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等都用月形容美女,而《望月》用来形容男性形象。

二是比兴的系列化。 《离骚》“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以婚约比君臣遇合”[2],同样国风用“望月”兴起“想你”,用“月美”比衬“你美”,用“月色”形容“你的脸庞”,用“月光照我”暗示“你抚慰我”,用“月之高远”感叹“你离别得久远”等等。 总之,诗人用“月”串成一条晶莹别致的意象之链,表达出一种绵绵不绝的情思。

(三)层层推进的比衬

在活用比兴手法的基础上,《望月》还进一步运用了比衬手法,逐层递进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委婉执着的情意。 体现在首尾两节:

诗歌第一节,用“月美”,先比衬出“你如月美”,再比较出“你比月美”,最后推出“你是最美”和“你是我最爱”的情感。 其实,像“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的是你”的对比烘托手法,不是国风首创,早在130年前的法国著名诗人雨果,就写过举世皆知的诗句:“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只不过诗人将这种手法, 从展示哲理转移到抒写情感上,并与“月”的比兴意象无缝对接,使得情感表达自然而又贴切。 再者,诗之尾节连续用了“月我之距”和“你我之距”“月高”和“天高”“月高不过天”和“你离我之远,比不上我思念之长”的三重比衬,一浪高过一浪地将诗情推向高潮。

(四)陌生化的技法

《望月》使用了语言的陌生化技法,生动贴切地传递出抒情主人公敏感微妙的情思。 第二节的最后一句,本来是“我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浸湿了眼睛,打湿了衣襟”和“我抬头泪眼看月,看到的月光也变得模糊了”的两句话、两个意思,却被诗人如剪辑电影胶片似地剪切拼接成一句:“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 ”这扭转突破了人们“泪水浸湿眼睛、打湿衣襟”的惯常思维,给读者带来惊愕的同时,即刻领悟到“泪眼望月, 看到模糊月光” 的合理真切和精妙表达。 还有,全诗最后两句:“你走得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 ”本意是“无论你在哪里,我都永远地思念你”,第二个“走”字承接前一句的“走”,又链接后面的“思念”,把肢体上的“行走”与心理上的“思念”错位对接,形成新鲜、简洁又贴切的陌生化效果。 当然,这两句的表达技巧,也是国风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 古印度诗人、剧作家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写道:“无论你走得多么远,也走出不了我的心,黄昏时候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3]

(五)柔而不弱的虚字

虽为现代新诗,但以古人虚实之说论《望月》,则见其善用虚字的语言特点。 古代诗论所说的实字和虚字,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实词和虚词,所谓实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而将名词以外的各类字词全部归入虚字。 明人王勿斋的《对类》说:“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 ”稍后的屠隆在《缥缃对类》中进一步分解出半虚、半实两类,而且将虚字分为死字和生字(即常言之活字)。 古人将字分出虚实, 明确指出实字和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从而为评诗和指导作诗开辟一条新径: 在语义上,“实字其体骨, 虚字其性情也”(清人刘淇 《助字辨略》序),实字有利于树立人、事、景、物的形象和梗概,虚字则有利于抒写琐细精深的情致;在语势上,“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 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明人谢榛《四溟诗话》)。 所以古人认为应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支配实字和虚字,特别要注重虚字的使用。明人李东阳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在于此。 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 ”(《麓堂诗话》)

反观《望月》,“有形体”的实字只有“月亮”“脸庞”“心”三个,含多次重复的“月亮”在内也不过21个字,而“无形体”的虚字则有106个,是实字的五倍之多。 这种大量使用虚字的做法,诚如古人所言有利于抒写精微绵密的情感,但也很容易造成“柔弱缓散”之弊。 然而纵观《望月》全诗,我们的感觉却是情多而不暗弱,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实体极强的月亮贯穿全诗且重复出现八次,有如主梁一样撑起全诗,使所抒之情柔而不弱;二是用月亮贯穿全诗,如串珠一样串起百般情思, 使所抒之情缓而不散;三是韵脚多用洪亮级韵字,对所抒之情发挥抬起的作用,而不致暗弱。 所以说,古人只有虚字之说,而《望月》则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虚实之法。

三、精致的诗韵

在声律上,《望月》通过特定的声调选择、节奏安排和韵脚布置,努力构筑一种音义相切、声情相谐的完美境界。

(一)大量使用去声字

全诗共127个字, 其中去声字52个字,占41%。 大概诗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在四个声调中,去声字的调值由高到低、直线下降,最适合表达哀伤幽怨的情感,正如歌诀《分四声法》所说的“去声分明哀远道”。

(二)构建缓慢悠长的节奏

全诗大都以“的”等虚词为标志,将一个句子分成两个节拍,而且这两个节拍中至少有一个是由三个字以上组成的长节拍,在整体形成了缓慢悠长的旋律。 如第一节:“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 就/想起月亮。 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的/是你。 ”

(三)选用与情相谐的声韵

《望月》不刻意追求、也没有严格遵循“偶句用韵、一韵到底”的声律规则,却根据人物情感的高低起落匹配了相应的韵脚。 依据曲韵“十三辙”,第一节的二六偶句用两个“你”字押细微级的一七辙,第二节的三个偶句分别用“亮”“庞”“光”三字,押洪亮级的江阳辙,第三节的一二句用“下”“涯”两字押洪亮级的发花辙,再于四六偶句转用“天”“念”押洪亮级的言前辙。 这些韵脚在声音上由“细微”转向“洪亮”,与全诗“月出→月高”的画面切换、“情起→情越”的情感流转相契合。 而且全诗第一节押仄声韵,第二节押平声韵,第三平仄交错押韵,也暗合抒情主人公“真挚→陶醉→激越”的心境变化和情感流动。 此外,以洪亮级音韵为主体的韵脚,配合了以去声字为主调的声律,二者相生共谐地奏响了“思而不怨,怨而不怒”的爱之旋律。[4]

结 语

总之,《望月》以委婉细腻的抒情、巧妙贴切的手法和声情相谐的韵律,让亘古不变的月亮如流水般地撒下沁人心脾的异样银光,把千古咏叹的思恋主题演绎得如此别出心裁和缠绵悱恻! 国风,不是诗人,胜似诗人!

猜你喜欢

望月国风全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国风时尚关键词
清供、望月
寻找“国风少年”
劝学
望月怀远
国风
柳树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