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2020-02-25许晖
许 晖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新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较低。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超过5%。 成功创业取决于市场机会、研发实力、营销能力、资本实力、创业心理等。而其中创业心理对大学生创业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创业心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信念、创业意志、人际交往、承受挫折的能力。 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取得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可以提高创业成功率,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使他们的心理和行动更能有效地实现目标[1]。
一、创业及创业心理
创业是指创业者在市场上寻找某种资源和机会,通过识别将发现的资源和机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知识,采取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生产力,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过程[2]。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经历了从青少年期到成长期的成长过程,在这一成长阶段,学生面临着众多的选择,如理想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等,在选择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有茫然、焦虑、不安等内在心理特点。 创业的风险会加重大学生的这些心理表现。
国内学者借助心理学测量工具,通过验证得出个体的创业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认知、动机、兴趣、爱好、能力、人格等对创业行为有指引作用,具体体现在自信、勤勉、执着、创新、诚信、乐观、勇敢等方面,这些创业心理品质与创业成功与否密切相关。 首先, 创业认知反映创业个体对创业的认识过程,会影响创业成败;其次,在创业过程中的意志品质也会影响到个体能否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最终实现预定目的;最后,能力和完善的人格是创业者顺利完成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二、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创业心理问题表现
通过对无锡四所高校的创业学生进行了问卷实证调查,在分析与总结问卷中发现,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表现是多方面的,经过归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盲目乐观心理——缺乏毅力和韧性
创业不仅需要大学生有激情,而且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创业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刻都要做好与困难和挫折为伴的准备。 由于有的大学生社会经验匮乏,对创业盲目乐观,好高骛远,过于理想化, 导致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坚持不懈的进取心,做事缺乏自律,没有耐心,当遇到困难时,缺少顽强拼搏的精神,轻言放弃,承受不了失败,有些大学生经过数次挫败后,创业激情便会荡然无存。
(二)狭隘心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一共分为五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这五种需要具体到团队环境里,具体到团队的合作伙伴身上,就是需要自己学会与合作伙伴共同分享。 只有自己肯于付出,舍得与合作伙伴分享,合作伙伴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就会从自己方得到满足。 合作方出于感激或怕失去眼前所获得的一切,会产生“自我实现需要”,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通过自我实现,会为自己做更多的事, 从而构成了一个团队的正向循环、良性循环。 但部分大学生在合伙创业时,不懂得与他人分享,怕合作伙伴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或处处提防强于自己的人,结果搞得不欢而散。
(三)急躁心理——创业过程未经理性分析,仓促冲动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受身边成功创业的案例、某种商品的热销及广告的宣传等影响[3],没有经过理性分析,认为只要有好的创意、有资金、有技术、 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能够创业,这种“创业认知偏差”使部分学生在创业之初忽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低估创业难度而不作详尽的可行性研究,仓促上马,殊不知盲目创业,由于准备不足,必然增加创业失败的风险。
(四)茫然心理——缺乏方向感和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某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 甚至有些学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创业过程中,不能把握好创业项目的发展方向,没有大局观、全局观,导致创业不能持续发展。 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项技术能力、交往协调能力[4],但是大学生长期依赖书本知识,无法对实际情况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出现了什么都想做,也觉得什么都可以做,但发现做什么都困难,无从下手的茫然心理状态。
(五)犹豫心理——创业信心不足
实证调查表明, 半数大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这主要因为大学生生活比较稳定,满足现状,贪图享受,同时又面临社会经验不足、项目选择能力弱、资源掌控能力弱、启动资金不足等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心存疑虑害怕失败,缺乏应有的信心,犹豫不决,丧失创业的良机。
(六)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实证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 能在5年内生存下来的企业只有不到10%,甚至有的公司开了几天就因管理不善而倒闭,并且很多大学生首次创业失败后就表示不会考虑继续创业。 近几年,四所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大学生在创业受挫后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自卑,对自己的创业能力产生质疑,甚至出现害怕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心理现象。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遇到创业失败后,不懂得自我调节,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合理缓解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创业前期准备不足,心理预期与现实不符
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对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创业所要掌握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创业政策等方面准备不足, 如行业运行规律和要求、经营管理、产品技术、政策法规环境、融资环境等。 通过对四所高校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及创业政策了解程度的问卷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真正掌握的不到10%,不掌握的有24.5%,不确定或模糊不清的占了66.5%。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在创业前忽视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同时,大部分创业的大学生不了解国家、地方的创业扶持政策,导致不会用国家、地方出台的创业政策为我所用。 创业知识和技能是创业的基础性条件,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缺少对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容易造成学生的盲目创业,或焦虑、迷茫,或好高骛远,造成心理预期与现实不符。
(二)缺少良好的创业支持系统,导致大学生创业压力较大
创业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所处的内外环境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 大学生创业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有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多方面的支持, 比如国家层面是否有相关政策的引导、 学校层面是否搭建了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家庭层面是否能为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相关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平台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由于创业风险大,学生也很难从家庭得到大力支持。 大学生创业本身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如果没有良好的创业氛围,支持系统不完善,大学生的创业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会越来越明显,在创业的道路上越容易受到打击,造成心理障碍,这都将不利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成长。
(三)创业心理调适方法不当,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创业成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创业的道路上, 大学生会遇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伤痛。 一些企业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了企业,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些例子非常多,可想而知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创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创业不仅仅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的运用,更是考察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但是大学生从小缺少挫折教育, 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不足,缺乏解决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特别是当遇到失败后,无法用科学的调适方法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及适应变化莫测的创业环境,最终因创业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而导致创业项目的失败。
(四)忽视创业心理教育,创业心理素质不高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被各高校认可, 并在有限资源下开发了相关的创业课程,完善了创业课程体系,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也组织了各层次的创业培训及创业比赛。 但是,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高校缺乏配套的相关创业心理教材,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相关的创业心理教育缺失,对困难的预见性明显准备不足,影响了创业教学的实施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发展。
四、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完善创业课程,健全创业知识体系
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片面的,对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比较薄弱。 学校相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脱离实际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将创业和创业心理教育贯穿于各个阶段,在低年级通过课堂模拟,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创新意识,激发创业兴趣;在专业阶段将专业实践与创业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各专业实践性内容,还能实现在创业活动中将专业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将来创业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 同时把“创业心理辅导”“创业思维训练”“挫折教育”等选修课融入到整个创业的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创业心理的知识,帮助学生改进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从而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思想迷茫、价值观错位等问题[5],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逐渐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设条件,营造创业氛围
首先,高校要综合施策,大力宣传国家、地方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优化服务,积极营造创业氛围,让每一个有意愿的大学生熟悉国家的创业政策,通过大众传媒广泛宣传大学生自强不息、勇于创业的典型事例,正面引导大学生自觉做好创业的各项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的磨练。 其次,开展创业导师帮扶,提供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做好创业计划,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分析、成本预测、资金筹措、运营管理等进行详尽的指导,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核心能力,关键是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前的心理准备。 同时, 父母也应在子女创业中给予一定的情感支持,充分尊重子女的创业选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最后,各高校要统筹、积极规划“创业园”功能模块,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管理、服务与指导,为创业团队提供更多的保障支持。 如创业园可以实行“工作室—公司”这样一种创业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工作室成立公司,将项目孵化,并提供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等支持,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经济援助,有效缓解创业压力,以塑造良好创业氛围,为学生创业社会实践提供便利,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自信[6]。
(三)强化实践,增强学生创业韧度
大学生出现的创业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创业经验和能力的匮乏所致,而创业经验和能力来源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实践。 因此要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高创业的适应性和韧性,从而提升创业能力。 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从中获取成功经验和替代性经验,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另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创业园等平台,与各行各业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衔接,并尽可能深入到企业中参加各类创业活动,为学生拓宽创业视野,特别是创业过程、创业技巧、心理变化等方面的经验分享,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 大学生通过创业技能的提升,不仅能增强创业自信,还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优化学生个性品质
首先,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知识竞赛、“微笑地面对生活、体验放松”等缓解心理压力拓展训练, 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协助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通过建立“心灵服务站”、“创业俱乐部”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户外素质拓展活动[7],让学生在创业团队中学会用适度的自我激励法、注意力转移法、理性情绪疗法等方法主动减压,及时缓解焦虑情绪,以避免因创业不顺或失败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提高自己的心理境界。 最后,鼓励学生寻求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进行心理咨询。 大学生创业受挫,出现心理问题而无法自拔时,就应积极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养成健康的创业个性,以减轻心理痛苦,达到心理平衡[8]。
结 语
创新创业作为大学生新时期就业的新方式、新趋势, 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其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促使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灌输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完善学生的成长体系,使学生能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