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医学实验室传染病防控措施与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索

2020-02-25张凌琳张倩倩陆君卓郑庆华敖天其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染病实验室医学

张凌琳,张倩倩,陆君卓,郑庆华,曹 瑜,何 柳,敖天其

(1. 四川大学 华西口腔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 四川大学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四川 成都 610065)

高校医学实验室是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载体、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社会服务的窗口,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校目前共有3 个国家级医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5 个医学教学实验室,年均开设课程125 门次,58.7 万人学时。此外,还有2 个医学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 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人员密集的场所,医学实验室不仅承担医学学生的培养工作,还面向社会大众,承担大众医学教育与培训、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等多重任务。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又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医学实验室本身有其特殊之处,特别是科研实验室,可能存在高致病原泄漏、实验室感染等安全隐患。建立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日常措施及长效机制,提高高校医学实验室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科学、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对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教育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损害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医学实验室的特殊性,为保障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健康与权益,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遵循,结合国内外医学实验室感染预防和控制相关的指南和文献,以及实验室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建立医学类实验室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措施与长效机制,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学实验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疫情期间的传染病防控

疫情期间,各项实验教学及研究工作必须以控制疫情为第一要务,严格遵照各级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的防控工作要求,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危害。

1.1 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响应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文件相关规定,成立由领导体系(领导组)和工作体系(工作组)两部分有机组成的高校医学实验室疫情防护应急管理体系。在疫情防护期间,由医学实验室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根据具体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修订完善疫情期间医学实验室防控相关预案、制度及流程指引,充分调动实验室内部资源,快速有效地协调应对传染病疫情,高效有序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1.2 人员培训

对实验室全体教职工、入室学生、第三方在室人员等开展与新发传染病相关防护知识、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教育。为避免疫情特殊情况下的交叉感染,培训采取不集中、分层次、分批次进行,将小班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资料自学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根据国家文件、制度、规范的不断更新情况进行反复强化培训[1]。

1.3 医学实验室管理与防护

针对岗位区域及疫情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为例,根据目前掌握的COVID-19 生物学特点、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临床表现等信息,该病原体暂按照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中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2]。疫情期间医学实验室须按照相关规定,从人员管理与防控、环境消杀、物资储备等方面全面做好防控工作。

人员的管理与防控:①加强进出医学实验室人员登记管理,每日严格管控入室人员,实行预约制,限制人数,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出;②避免医学实验室人群聚集,尽可能采取线上教学与办公;③做好医学实验室教职员工健康状况采集,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④采取值班制度,减少人员流动与聚集;⑤正确穿工作服,戴医用帽及符合标准的口罩。若涉及如COVID-19 等传染病原体实验操作,须严格采取生物安全三级防护:一线工作人员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 及以上)、双层乳胶手套、面屏、护目镜、工作服外防护服、双层医用防护帽,加强手卫生,必要时双层口罩[3]。

实验室环境消杀:实验室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物品等的清洁消毒[4],并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做好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管理。对产生气溶胶的操作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以使空气向内单向流动;仪器设备放置不能过密,应在靠近实验室的位置配备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清除污染的工具[5]。

实验室物资储备:医学实验室应配备数量充足、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手套、洗手液、消毒剂等防控物资,保障实验室人员及环境安全。

1.4 实验课程安排

疫情期间,所有医学科研类实验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相关要求进行;涉及临床检查和治疗操作的实验项目,特别是干预性临床研究,须严格遵循疫情期间实验流程规范。严禁未经伦理审核,未征得临床评估的临床样本采集行为;严禁携带来源不清、信息不明的临床样本进行实验。实验人员须严格遵循政府部门或项目实施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严格按照不同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所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执行;非必须的科研实验暂缓进行。根据实验涉及传染病原体生物安全等级的不同,其具体实验生物安全措施须严格参考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及相关卫生疾控部门发布的相应指南进行操作。

需要在医学实验室完成的实验类课程,在尽可能保障停课不停学的基础上,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等线上教学资源,选择适合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教学,以替代现有课程的部分实验;有条件者可通过录制实验操作视频等方式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示教,指导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内容,便于疫情结束后更快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于学生可自行在课后完成的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实验指导手册,制定详细的实验要求,指导学生线下完成;无法满足以上条件的实验课程应暂停,待学生返校后进行安排。

1.5 疑似病例的上报与处置

实验室人员出现可疑症状时,其本人及密切接触者应及时到隔离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积极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安排就近就医。实验室应立即隔离其活动场所,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委派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人员进行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对于疑似和确诊病例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均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处置,做好交接登记[6]。

2 医学实验室传染病长效防控机制的构建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7]。以口腔医学教学实验室为例,血源性传播、锐器伤最常见,尤其在学生还未能掌握锐器使用方法时最易伤手。探针、钻针、扩大针、注射针头、拔髓针及结扎钢丝是口腔科最易造成锐器伤的器械。同时口腔科器械如果消毒不彻底,在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后容易造成感染;也可因尖锐器械扎伤,使病原体通过血液进入人体造成感染[8]。如果在进行口腔实验操作,如牙体硬组织切削、超声器械使用时出现咳嗽、打喷嚏等情况,会使唾液、分泌物或血液飞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9]。通过飞沫和气溶胶传播易造成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发生与蔓延。

医学实验室特别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一直是医疗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病原微生物是实验室的主要实验材料,若未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危险生物因子可能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并通过实验室人员逐步向外扩散,极易导致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造成各种生物危害。科学规范的生物安全管理可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实验室相关人员应以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条例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 编写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为基本原则开展实验室相关活动。

2.1 准备工作

加强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的防控意识、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实验室的相关物资储备与清洁消毒工作;设立(临时)隔离室,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制订明确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责任到人,将相关培训与演练具体化和常态化。

2.2 医学实验室防控传染病的日常举措

(1)坚持健康情况上报制度,所有外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返回居住地后应严格遵守当地的疫情防控要求;

(2)保持实验室环境卫生整洁,加强通风换气,配备空气消毒设备,尤其注意门把手、实验台、电梯间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的消杀工作;

(3)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的个人防护及手卫生措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实验活动应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相适应,在实验室人员出入处设置体温检测并配备快速免洗消毒液;

(4)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

(5)不可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2.3 建立基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的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是实现安全规范管理的前提条件。根据所操作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将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4 级,1 级防护水平最低,4 级防护水平最高。以BSL-1、BSL-2、BSL-3、BSL-4 表示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以ABSL-1、ABSL-2、ABSL-3、ABSL-4 表示动物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详细标准请参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10]。

为了有效预防实验室感染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对所有涉及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在特定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BSL)内进行。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将主要的病毒、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真菌等,依据其危害程度,结合不同的实验活动,规定了应在何种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11]。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况确定实验室的级别,便于各单位根据相关标准开展实验室的预算和建设。

除实验室硬件要求外,在我国已发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完善本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不同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应有一套适用于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系统。实验室所在单位应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制定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实验室应规定安全操作规程[12]。实行学校、院系(中心)、实验室三级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还应建立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体系,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须责令限期整改[13]。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开展生物安全自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工作中须对菌种、危险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加强自查自纠。

2.4 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实验环境的管理

医学科研实验室主要有培养箱、生物安全柜、药品冷藏箱、低温冰箱、高压灭菌锅、酶标仪、冷冻离心机、恒温干燥箱等可能接触或培养病原体的仪器设备,其正常运行与严格管理是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口腔医学教学实验室主要有配备高低速涡轮手机的仿真人头模、牙椅以及超声波洁牙机等可能产生大量气溶胶的仪器设备。应做到日常规范化的表面清洁消毒,并按相关规定定期对牙椅、检查三用枪、水路牙椅负压管路、痰盂管路等进行清洗和消毒。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必须要由专人保管、专人负责、专人记录。

实验室的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如遇明显污染,须及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实验室空气环境需保持清洁,加强通风,并进行空气消毒;新风和空调系统管路须定期清洁与消毒;定期检查污水处理系统过滤网是否清洁,时刻保证系统的有效灭菌消毒能力。每日实验结束后须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对实验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存放、包装和标识,对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生物样本、培养基和被污染的废物按规定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标准。实验室废弃物须按规定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存放、统一处理,所有废弃物须置于专用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14]。

应做好负压机房的卫生工作,做到设备整洁、标识准确、地面光洁、空气干净,无卫生死角和垃圾堆积。负压吸引机房不得与供气机房使用同一个房间,应与其他区域相对隔离。注意防止负压吸引产生的污染空气污染机房和供气系统。负压吸引系统排出的空气应达到空气质量标准[13]。

2.5 提高实验室相关人员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

系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师生树立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实验操作、增强突发事故应急能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各高校应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结合学校及实验室自身的特点,认真组织具有专业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并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档案。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出入前均须进行安全培训,考核通过后方能上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设备安全以及个人防护等,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15]。严格管控外来人员进入,加强进出医学实验室外来人员登记管理,实行预约制,限制人数,对医学实验室的外来人员需要提供健康状况报告,要求外来人员保持手卫生,并做好相关防护。

2.6 完善传染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

(1)规范实验流程。严格执行不同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所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所规定的特殊安全操作规程,必须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中明确列出并加以执行。每个专业、每个操作步骤都须制定明确规范的操作流程,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须熟知操作规范,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

(2)实验样品、实验动物、教学实验用品和教学标本等必须集中存放,专人管理。涉及细菌、病毒、疫苗等物品使用的实验室须建立健全审批、领取、储存、发放等登记制度,剩余实验材料必须妥善保管、存储,做好详细记录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学生进入医学实验室之前,须由专门的教师进行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控制等安全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培训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及穿戴流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及防护习惯。

(4)医学实验室须常备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白大褂等防护用品。对可能产生生物安全隐患的实验内容,要求所有师生严格做好相应防护措施。

(5)实验教学用品应尽可能人均配套,不与他人的物品混用。必须公用的实验用品应做好实验前后的消毒措施,并避免实验中交叉污染。侵入性操作所涉及的实验器械须按临床标准进行严格消毒灭菌。

(6)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及时追访和上报。

3 结语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科研和教学实验的固定场所,体量大、种类多、生物安全隐患分布广。不论是医学实验室还是其他学科实验室都存在不同程度危险源,以及人员相对集中、实验废物处理、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和防护、实验室仪器设备与实验环境管理等共性问题,且安全风险具有累加效应。高校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对科研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应秉承“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传染性疾病的日常防护措施,并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科学、规范、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对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教育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损害。

猜你喜欢

传染病实验室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