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能力提升研究

2020-02-25汤润洲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责任感立德价值观

周 勋,汤润洲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确强调,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任务之一。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使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这一课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王准[1]、王敏[2]、任亚梅[3]等从社会责任概念与定义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分析较为严谨细致。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现状的分析,目前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校等层面分析大学生社会现状,归纳并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方传安、任薇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别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内容、方法、载体等分析大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4-5]。于兴艳[6]从志愿服务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认为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方法是多方位的,需要政府、学校、个人的共同参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调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综上,目前的研究多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某一个层面的重视与培养。较少关注大学生实践在提升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不够密切。本文以立德树人这一发展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切入点,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探寻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机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语,论述新时代大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目标方向与意义。把立德树人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的要求结合起来,从立德树人和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等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重要意义与具体要求。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有认知的培育与实践行动两个环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会促进大学生积极探索、锻炼与之相关的能力,并学会用自己的能力担负使命,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曾指出: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7]45。

能力的培养与社会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只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品德课、社会责任教育课等相关理论知识上是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1.2 立德树人与社会责任感

“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教育理念,其实内涵了“立德”与“树人”两者之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8]。二者密不可分,互为表里。党的十八大之后,“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责任担当成为核心素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希望与肯定。作为教育者,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立德树人”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性,要从思想意识上转变自己的思路,不再简单地将学生看作是“经济人”,要更多地传递道德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不能简单地用道德理论来评判与维护,也不应该将其与道德混为一谈。要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放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以其为引导,并结合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性的、体系化的培养。要避免社会责任培育陷入“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困境之中,走向泛化与式微。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现状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都对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认知,并且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上积极健康,富有同理心、追求新事物,有责任、有担当精神。根据《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2019)》,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平均得分80.76分,连续5年在80分以上,总体保持平稳,处于较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意愿,并更加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教育仍有不足之处[9]。

2.1 大学生社会责任主体意识有待提升

青年已然成为新时代使命的担负者,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与主力军,其对自身的主体意识还有待增强,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认识承担社会责任而应该履行的责任。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待加强。

2.2 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不够充分

大学生虽然拥有社会责任理论基础,但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还不突出。传统的社会责任教育往往倾向于理论化的指导,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密切联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缺少亲和力与感染力,形式单一[10]。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但是活动种类较少,创新性不够,部分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11]。学生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不能将社会责任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社会责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弄清责任实践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意义,只停留在表面。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还处于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仍处在不成熟阶段[12]。部分大学生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真正找到社会需要,没有真正领悟社会责任的内涵。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的,广大学生能够有所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当前还是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出现差异,分析其影响原因主要集中在思想观念等方面。

3.1 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

西方某些错误价值观的渗透复杂多样,国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也蠢蠢欲动,在媒体平台上打着“争鸣”的旗号,宣扬新自由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13]。相对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使得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找到了生存的空间,普世的价值原则以及道德真理受到挑战。西方的激进民主思想,使得部分青年试图追寻绝对自由、绝对民主的生活,盲目追寻自身权利,忽视自身的社会角色与之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使得自身社会责任感认知方面存在部分偏差,无法明确社会责任的深层涵义以及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3.2 功利思想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部分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理想抱负不够远大,缺乏责任担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急功近利,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对于一些社会问题还存在着功利化的思考,经不住利益的诱惑,无法将社会责任内化为自己行为的标准。

4 社会责任感能力提升路径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需要从思想到实践,需要个人、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4.1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7]21。大学生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发展、民族的未来相连接。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7]45。

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方向性指引,是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道德保障。“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7]15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责任的担当者与使命的肩负者,必须积极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自己的行为上,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理念、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深层次地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4.2 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终身性、示范性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父母不应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还应关心孩子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其精神品质的修养,如社会正义感、爱国情感、责任心等。家风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每个家庭应着力培育良好的家风,并将优秀的精神风气传递给后代。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严慈相济,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弘扬良好家风。

社会应该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努力克服负面影响。全社会应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照核心价值观等社会道德规范,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平台对模范人物、道德榜样等予以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社区环境、公共场所环境的监管。

4.3 提升学校社会责任教育创新性

首先,学校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德育、劳动教育等课程改革入手,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先进榜样和学校自身专业优势。激发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学习动力,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探索学校的特色制度与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将当地文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形成自身独特的社会责任教育方法。

其次,要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身的参与度。高校应当开发利用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三下乡暑期志愿活动等,走出学校,深入到社会,通过实际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定期开展劳动竞赛、技能竞赛、基层劳作锻炼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植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收集学生实践信息与成果,对数据进行准确分析研判,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能力提升困难点等,不断优化调整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再次,高校应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良好氛围[14]。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做好“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做好学校“软件”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树立全媒体理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的宣传方式,引导优秀先进事迹进校园,高雅文化进校园,校园先进事迹入社会、入社区、入家庭。通过宣传社会责任教育,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要改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督导检查与质量评估。不断深化落实将社会劳动实践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成绩评定等的重要指标依据,加大社会劳动实践的比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植社会责任感。高校要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督导检查与质量评估工作,掌握各个院系社会责任教育的具体工作部署与效果,公开公示督导结果,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与整改,推动社会责任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5 结 语

大学生是青年的代表,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活力、充满创新思维的社会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各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要建立起体系化的社会责任能力提升机制。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合力,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责任感立德价值观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