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现状、评估与创新

2020-02-25贺钟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亲和力政治思想

侯 勇, 贺钟霖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近年来亲和力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日益关注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概观、内在结构、主要问题、提升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现状回顾和前瞻基础上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析,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提供参考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论域概观

1.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研究

从笔者目前所及的资料来看,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的分析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一是从交互维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主体之间由于亲近、吸引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有学者认为亲和力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本特性的相互性、作为信息基本特性的相互性和作为基本实践活动的相互性之间的有机叠加形成的一种合力育人力量[2];有学者认为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辩证互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情感力、吸引力、人文力、感染力的综合”[3];是“对象性活动对主体、主体对‘对象性活动’的亲和力。”[4]二是从过程维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之中的亲近感、认同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特性,也规定着要素特质,是各要素亲和力的合力”[5];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一系列过程产生的亲近感、认同感与悦纳感。”[6]三是从价值维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学者认为是“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持续优化教育过程”[7];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引起或激发教育对象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的力量,从而使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导向。”[8]上述观点从不同维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亲近、吸引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认同感的内涵意蕴,为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提供参考和借鉴。

2.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结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结构研究主要分为内在与外在、感性与理性、静态与动态三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内在亲和力与外在亲和力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内外亲和力的统一。有学者认为“内在亲和力是指教育内容的知识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外在亲和力由教育目标的认同感、教育者综合魅力和教育过程的和谐感构成。”[9]二是从感性亲和力与理性亲和力的角度来看,有学者将亲和力划分为感性亲和力和理性亲和力,认为“感性亲和力是教育过程中被人直接感受到的、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价值的物质载体和外在形态对受教育者感觉、知觉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理性亲和力是在感性亲和力的基础上,受教育者经过综合的判断和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价值和理论意蕴产生的发自内心的趋近感。”[10]三是从静态亲和力与动态亲和力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随着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而呈动态发展的,有学者认为“静态亲和力除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这些‘人’的要素外, 还包括内容亲和力、方法与手段亲和力、情境亲和力等‘物’的要素”[11],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正是这些要素亲和力互动的“合力”体现。综合上述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过程、主体等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结构,为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3.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主要体现在亲和力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维度的分析。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观测指标涉及“内容的共享度、感受的共情度、手段的适恰度、时机的精准度”[12];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分析,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从教育主体分析,主要表现在轻视教育对象、教师功底不足、主体容易缺位等方面。“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功不足、专业素养和学术功底不强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大打折扣”[13];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维度看,主要表现在环境复杂、社会变革等方面,特别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转型给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造成了冲击,“有的教学内容用‘宣告’代替了‘说理’,用‘说教’代替了‘引导’”[14];第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来看,有学者从“课程载体的时代性和科学性、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授课教师素质与影响力、教学环境的协调性与先进性”[15]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生成机制;要“提升教学理论魅力、实践魅力、话语魅力和人格魅力”[16];从教学话语分析看,“教学较多地运用学术话语、文件话语和书面话语,过于理论化、概念化和抽象化”[17]。上述影响因素的多维度分析,科学揭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内外部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了方向和方法选择。

4.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

梳理现有相关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对策建议,主要有“整体联动论”、“关键因素论”、“多元合力论”等代表性观点。第一,“整体联动论”,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有机完整的体系看待,从其要素构成与基本特征两方面着手,将亲和力的形成归结为全方位、全过程、多要素协调作用的结果。有学者强调“从满足学生基本保障需求、学习成长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精神发展需求等层面下功夫”[18],“从激发、传递、整合、调控和升华五个环节来把握和提升。”[19]第二,“关键因素论”,强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的决定性要素,坚持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有学者认为,“教育者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导因素”,强调通过“以情感人、以德树人、以理服人、以学养人”[20]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还有学者认为“提升亲和力的关键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是提升亲和力最直接的突破口。”[21]第三,“多元合力论”,强调加强交叉学科视野研究,善于借鉴并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吸取营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等方面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学者认为,“思想引领力、政治认同力、教育感染力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旨归,要增强理论的温度感、提高课堂的针对性、突破学科壁垒等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22]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区分普通与特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着力在知识形态的理论认同力、学科吸引力、实践工作感召力等维度进行创新,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围绕学生所需所惑所悟,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评估

1.研究特点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己成为热点焦点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亲和力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梳理研究论域和研究现状发现具有以下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主题多元。从本体论维度来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结构、影响要素、提升路径、创新与发展等系列研究论域;从空间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并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属,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军事与一般服务业等诸多研究主题。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研究范畴和研究热点,逐渐成长为学科知识增长点。

第二,研究论域多样。从现有成果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代表性研究视域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域、自媒体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主体间性视域、辅导员工作视域、供给侧视域、心理学视域等多维度,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影响因素等学术视角反思。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论域多样体现亲和力研究的纵深发展和热点呈现,关注政治化话语和生活化话语,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第三,形成知识增量。从学术关注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文献数量显著增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从研究主体上看,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既有老一辈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密切关注。从研究成果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结构与功能、优化与完善等研究内在逻辑逐渐形成,较多学者已认识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范式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与研究范畴的丰富与创新。

2.研究不足

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仍然有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整体性关注不够。关注度主要包括学术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学术传播度、用户关注度四个维度。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逐渐得到关注,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结构、问题、实现路径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深度有所提高、数量有所增加,缺乏更深入、更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框架和研究体系,研究范围也仍旧定在小范围内,缺乏与学科的其他专业或方向的联系,更缺乏与整个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系,没有在整体上把握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目前的研究较多的是规范研究而很少运用实证研究,仍未充分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角进行亲和力研究,且现有思辨性传统主要是采取演绎、概括、抽象的方式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研究对象不断变化、研究内容纷繁复杂的研究背景下,仅停留于已有材料的梳理整合,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理论研究需要与实践发展需要。相关研究以经验总结和对策应用性研究居多,研究成果带有明显的经验性色彩,还停留在事实的认知层面,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部深层次分析,理论概括和创新明显不足。

第三,研究共识有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相关研究成果较以往相比数量上有较大提升,但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匮乏,重复研究现象较为普遍,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亲和力相关研究缺乏权威、共识的研究框架,由于研究角度分殊和研究方法相异,对亲和力概念使用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任意性,如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等同于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情感力、影响力、描述力等,导致研究的权威性和共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3.研究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一,研究理论基础薄弱。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整体性关注度不够突出表现在理论基础研究薄弱上。“亲和力”作为从相关学科嫁接而来的热点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根源及运行规律研究方面研究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理论定位和研究边界模糊不清直接影响知识增量和实效水平提升,影响亲和力研究的学术性、思想性和深刻性。同时,还要在充分借鉴相关学科和方法,树立自主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自觉,应谨慎分析、认真考虑,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拿来主义”误区,提升亲和力研究理论共识,而不是自说自话、自拉自唱。

第二,缺乏权威共识的研究框架。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定义上分歧较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观点。同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探讨日趋深入的基础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虽旨趣相似,却也存在着质的差别,必须区分澄清、划清界限。研究发现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时经常将两者混淆,这也是造成研究分歧、难以统一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其亲和力的提升在于教材体系、教师话语、教学方法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化完善。因此,在研究进程中不能混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亲和力、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等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制约因素和提升方法等问题。

第三,缺乏研究方法论指导。学科研究方法论的缺乏对学科理论发展是具有根本影响,学科理论创新离不开研究方法论的突破。虽然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存在重复性探讨,多数研究止步于经验研究与感性描述,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选择多表现为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个别化”研究,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为缺乏。现有研究方法多是局部化、浅表化研究,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这个系统整体的深入探讨,迫切需要学科权威方法论的指导。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展望与思考

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结构、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问题展开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合理性和价值性的丰硕成果。但由于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权威共识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论指导等问题,当前研究也存在一些弊端。应从夯实理论基础、创新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野、强化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着手,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创新与深化。

1.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理论资源挖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着眼于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研究。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偏重于应用研究,需要注重理论基础研究,围绕亲和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内容。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梳理总结,从源头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怎样增强思想政治具有亲和力”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剖析,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石。同时借鉴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夯实亲和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范畴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首先应该把握“亲和力”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框架建构、时代境遇、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等维度的系统分析,提升亲和力研究理论共识。从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实践体系等制度化建设和体系化运作实践出发,把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运作机理与影响机制,重点关注课程教学、课程载体、教师素质、教育环境等因素,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态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态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的工作亲和力。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与困境成因的前提澄清。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个系统概念,由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多个要素组成;从结构来看,至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等维度;从过程维度分析来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亲和力、知识生产亲和力、知识应用的亲和力等;从实践工作维度看,包括教材亲和力、教学亲和力、考核亲和力等维度,因此,我们应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整体与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对“亲和力”这个理论概念进行前提澄清的基础上,回应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现实可能、具体条件、提升路径、实践途径等问题。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方法

第一,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历史发展与逻辑存在相一致的原则,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视野与时代新变化中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与发展问题。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变化新特征新要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类型、结构、功能、主体、机制与优化路径等,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二,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基础研究偏重学理层面,应用研究偏重实践应用对策,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基本概念、结构范畴、运行机理、基本方法、对策研究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包括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方法”“比较”为主干学科体系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吸引力和认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体表达、话语传播、话语形式等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结合起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要素优化、类型组合、机制完善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工作吸引力。第三,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统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方法以经验思辨、归纳法为主要方法特色,更多的是抽象的逻辑推理、理论思辨和归纳演绎,以经验分析、个案研究方法等实证分析虽有所涉及,但还需要丰富和完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在呈现。如在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因素时,可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出主次影响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践提供实证支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再如借鉴数学方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测量评价模型。根据亲和力中各构成要素在模型中所占比重,实时监控与调整在实践中应采取的应对方法,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视野

第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视野关照、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吸引力。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的研究之外,借鉴吸收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还需要树立自主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自觉,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拿来主义” 误区,形成更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交叉学科研究范式。第二,拓展社会维度研究视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受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价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决定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社会生态,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机理与提升路径,这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践要求。过程论维度的研究分析,又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视野”,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社会关系、社会空间、社会群体、社会生态等联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多维度、纵深发展。强调用系统论的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个既存在内部紧密联系,又存在着大量外部联系的整体来看待,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纳入研究视野。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成果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体、质量、效益、环境等具体因素,需要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研究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的研究融合一起,将研究成果与具体工作联系起来,运用研究成果来指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第一,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研究成果应用逻辑来看,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为什么”的问题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怎么办”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的认知。如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的内涵分析,应进一步明确概念之间的边界,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怎么办”的问题,应基于亲和力内在结构、机理等要素视角,采用系统整合方法解决,运用社会视角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进展与不足,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理论体系,把实践与理论统一起来,把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统一起来,建立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协同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第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加强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展需求与期待”的研究,即从教育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来关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亲和力的研究。从实践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涉及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体系化、制度化空间存在,涉及具体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载体、情境的要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坚持“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注意“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秉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宣讲与社会实践、线下讲授与线上引导相结合原则,着力在解决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任务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第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学段区隔,统筹学段衔接,从教材、教学和考核环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工作循序渐进、协同发展,用教育者的信仰信念、情感关怀、人格魅力通过说理教育、榜样示范、熏陶引领等方式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吸引力和认同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亲和力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