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产品催生非织造布产业新契机

2020-02-25

纺织检测与标准 2020年4期
关键词:织造布校服口罩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全球纺织业的业务往来陷入了停滞,却也催生了非织造布市场新的发展契机。抗“疫”新品的不断推出彰显企业的研发实力,绿色、可降解的非织造布产品描绘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于2020年9月初举行的一场体现这些行业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专业展会,也愈发让人翘首以盼。

全球非织造布行业显露增长之势。在产业用纺织品中,非织造布是重要的原材料。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非织造布无论在技术、产量、质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获得了长足而快速的发展。由于具有特殊的功能结构和高效的生产工艺,非织造布的性价比非常优越,使用范围不断在扩大。如今,非织造布被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过滤分离、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由于持续增长的需求推动,全球非织造布的生产和消费都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据Smithers Pira 发布的报告,2013─2018年,全球非织造布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6%(按价值计为7.5%,按面积计达8.2%)。从地区来看,亚洲是全球非织造布市场增长的领跑者,欧洲和北美分别位列第2 和第3位。从最新的数据来看,2019年全球非织造布消费量为1 120 万t,合3 070 亿m2,价值468 亿美元。从新冠肺炎疫情对非织造布行业的影响来看,基础的个人防护用品、口罩、其他医用织物和消毒湿巾的需求显著增加。婴儿尿布、婴儿湿巾、女性卫生用品和成人失禁用品、水和空气过滤器用非织造布以及农用织物不受影响(但被视为必需品),而其他领域(如建筑、汽车/运输和相关终端用途的非织造布市场)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各国研发力量专攻抗“疫”产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期间,国际纺织材料研发团队加大了对抗“疫”用品的研发投入。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发明的一种用于清除有毒物质的去污擦拭布FiberTect,被公布可以用于帮助新型冠状病毒的清理工作,其三层非织造布结构的中间层是活性炭芯,多孔碳的结构可以截留含有微生物的蒸汽和气溶胶,且该擦拭布质地柔软,可根据被清洁物体的形状进行擦拭,帮助做有效清洁。杜邦公司的个人防护服项目TyvekTogether,包括了一种新的Tyvek⁃Together 面料(Tyvek 1222A),具有与杜邦核心产品Tyvek 400 类似的屏障性能,并且能通过调整织物悬垂性和手感来优化材料的使用。

而在国内市场上,为应对疫情的非常时刻,纺织科技在医疗防护用品、土工材料等领域散发出光芒,可降解的口罩、消毒湿巾等抗“疫”用品也彰显了我国纺织企业的研发力量,而以下这些产品也入围了第七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项目的评选。

面对普通的一次性非织造布口罩不易回收再利用,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问题,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可降解的高滤效纳米纤维膜代替熔喷布,用食品级高透气量的天然纤维素复合滤纸代替纺黏非织造布,制备的高效防护纸口罩可降解材料占比超过95%,大大提升了口罩的环境友好性。据了解,纳米纤维膜过滤元件具有高效低阻低面密度优势,而且口罩沾水后仍能实现细菌及PM2.5颗粒的高效过滤阻隔,使用纳米纤维膜后口罩可降解率超过98%,更加环保。

新冠肺炎疫情带动了消毒湿巾等一次性产品消费需求,而绝大多数品类的非织造布材质以涤黏混纺为主,其吸液率较低、贴肤性差、使用后难以降解;也有以棉为材质的水刺非织造布,但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脱脂漂白工艺,易残留有害化学品。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开发的绿纤®-卫赛尔卫生湿巾以100%绿纤®-卫赛尔(莱赛尔纤维)为原料,经水刺法制成非织造布,并浸轧75%的医用酒精。从纺丝到非织造布的生产过程中均不添加任何有害化学品,产品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与合成纤维相比,绿纤®-卫赛尔是来自大自然的绿色纤维,具有更加亲肤柔和的质感;与黏胶纤维相比,绿纤®-卫赛尔干湿强力出色,制成的非织造布厚实不易破,柔韧不起毛;与棉纤维相比,绿纤®-卫赛尔的吸湿透气性更强,其非织造布可吸收比自身重达3.8 倍的液体,高的含液量也使得绿纤®-卫赛尔湿巾的杀菌效率更高。

可持续性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在非织造布领域,对于消费者和生产商来说,可持续性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东南亚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相应地会选择更多环保产品。企业也在生产过程和品牌打造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以加强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放眼全球市场,菲律宾品牌Hannah 使用经认证的100%未漂白和未染色的有机棉,用来生产卫生用品。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当地的一家初创企业ENYA 正在使用不含合成杀虫剂的有机棉,生产卫生用品。总部位于德国的Sandler 从一开始就将可持续性作为其非织造布业务的重点,该公司生产的水刺非织造布使用了可再生和可循环的原料,其中包括黏胶纤维、棉纤维或PLA。公司一直在寻找可提高其产品和业务的可持续性的方法,并且正在寻找可替代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能提供更高的可持续性,同时又能保持原有的产品功能和质量。在擦拭巾领域,业界指出,只有逐步向可持续基材转变,擦拭巾行业才能生存和蓬勃发展。Aralar将纤维素基材引入可冲散湿巾,并处于领先地位。尽管纤维素的应用对水刺非织造布乃至擦拭巾市场还比较新,但Aralar 长期在软包装行业使用该材料的经验帮助他们将其应用于擦拭巾市场。

非织造布行业与整个纺织行业一样,面临着节能环保的巨大压力。目前,众多国外非织造布生产企业已经从原料端着手,使用更天然、安全的材质改善产品的“环保”属性。而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愈发重视,“绿色”“低碳”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约9月展会一探究竟。抗“疫”产品研发呈现的新动向、非织造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全球市场的新动态与机遇,这些行业关注的热点将于2020年9月2日─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Cinte20)上一一呈现。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展会,规模位列全球第二。2020年展会规模达到38 000 m2,将展出非织造布及制品,包括纺黏、熔喷、气流成网、湿法成网、针刺、水刺、热黏合、化学黏合等非织造布及复合产品与制品。相关参展企业包括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贝里国际集团、中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鼎丰控股有限公司、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本次展览会将继续携全球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领域业内人士,助力供求各方全方位拓展全球市场、技术交流和更多商贸机会,以期为行业打造集展览、高峰会议、技术交流会于一体的多层面立体化的交流平台。

(来源:纺织科学研究)

数码喷墨印花产业的担当与变局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印花企业开始向数码印花行业转型。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使纺织品和服装消费需求下降、出口受阻、库存积压,纺织印花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疫情加速了传统印染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的转型,为数码印花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数码喷墨印花产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疫情促使数字化生产意识提升。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人力资源紧张、人工成本增加问题显现,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水平成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之后大多数印染企业面临无法如期开工或复工人员不足的情况。数字化技术的作用被激发和显现出来,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恢复生产、降低疫情传播、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成为抵御疫情冲击的重要力量。数码喷墨印花设备实现了自动化管控流程,尤其是转移印花设备,一个技术工人可同时操作多台设备,大幅节约了人员数量,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缓解了疫情期间人员短缺带来的复工复产问题。疫情提升了传统印花企业数字化生产意识,加快促进印染行业数字化转型。

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变革。疫情期间,居民被疫情所迫适应数字化工作和生活,商业模式也发生深刻变革,促进印染行业加快产品和市场结构调整。以“个性化、快速多变”为导向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一方面,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库存成本和改善服务的压力,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并源源不断地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己经不满足于以往大批量生产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在产品中融入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逐渐成为纺织业发展的大趋势。数码喷墨印花契合了个性化、时尚化和快速变化的消费趋势,并适应从传统商业模式向“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反应”新型商业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初步控制住新冠病毒疫情、积极复工复产的背景下,数码印花企业凭借以上优势短期内率先恢复生产。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在中国制造2025 的推动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智能制造的政策措施。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纺织大省大力推进纺织服装行业智能化生产,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是重要领域之一。2020年两会代表提出了《关于推进解决数字印刷设备喷墨打印头国产化问题》的议案,喷墨打印头国产化的问题有望列入国家“十四五”科研攻关和技改专项,喷墨打印头实现国产化将会极大推动数码印花技术的普及,也必然促使数码喷墨印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印染行业处于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数码喷墨印花作为一种新型的印花工艺技术,具备先进的生产原理及实现手段,不需要丝网印花的制版、调浆、废浆处理等生产工艺过程,减少废水产生量,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在彰显科技、时尚、绿色三大行业特色方面大有可为。2017年以来,欧洲数码喷墨印花产量占其印花布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占比超过80%。我国数码喷墨印花产量由2017年11亿m增至2019年19亿m,占比由7%提升至11%,我国数码喷墨印花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市场需求带动了数码喷墨印花设备的增长,我国各种型号的数码印花设备保有量由2017年的25 000台增至2019年的29 100台,其中:直喷设备,由2 000台增至3 100台,该类设备速度快、精度高、技术复杂,属于中高端类型,以国产设备为主;数码转印类设备,数码转印类设备保有量大,但主要为低速机,具有产品迭代的需求。随着数码印花设备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以及墨水国产替代后的价格下降,使得我国数码喷墨印花成本不断下降,加工费降低,相比传统印花越发显示出竞争力。此外,随着数码喷墨印花市场进一步拓展,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成本和加工费不断降低,数码喷墨印花产业将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助力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2020上半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经济运行简况

2020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经济运行呈稳步复苏态势。在疫情面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全力做好口罩、医用防护服、消毒湿巾及相关原辅材料的生产保障工作,为夺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带动行业总体运行积极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5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50.7%。根据协会对224 家会员企业的调研,上半年行业的景气指数为73.0,处于较高的景气区间。

生产和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上半年行业的国内市场需求指数为63.5,海外市场需求指数为43.8,疫情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影响较大。在受访企业中,对于国内市场需求,59.4%的企业表示增长,15.2%的企业表示保持平稳,35.1%的企业认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对于海外市场需求,30.2%的企业表示增长,19.0%的企业表示变化不明显,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上半年,抗疫物资及相关原辅材料成为行业市场需求的主要增长点。调研显示,行业上半年的生产指数为62.7,处于相对高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5月规模以上企业非织造布的产量为202.9万t,同比增长2.46%,在国内疫情趋于平稳的同时,非织造布的产量也逐步回归自然增长;1─5月我国出口非织造布41.2 万t,同比增长0.78%,进口非织造布6.6 万t,同比增长30.38%。固定资产投资方面,66.52%的受访企业表示在2020年有新项目投资计划。受疫情影响,在有投资计划的企业中,42.95%的企业已在上半年实施投资项目,28.86%的企业将在下半年按计划实施投资项目,25.5%的企业表示项目将延期实施,视疫情的影响再做决定,仅有1 家企业表示已取消投资计划。

疫情带动行业经济效益分化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5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 039.2亿元和12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25%和189.08%,行业利润率为12.21%,行业的毛利润率为21.47%。但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行业的亏损面为18.06%,亏损企业的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加了7.31%,尽管抗疫物资的生产带动了行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但处于抗疫物资产业链之外的企业在经营上仍受到较大的影响。协会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相关数据,上半年行业的收入指数为65.6,利润指数为61.2,其中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卷材企业的收入指数和利润指数分别为72.0和69.5,其他领域企业的收入指数和利润指数仅为51.2 和51.7。从行业各领域的景气度来看,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过滤与分离、非织造布卷材、装备及配件领域的景气度较高,其中从事抗疫物资生产的医疗卫生领域的景气指数达到85.9,而绳网、线带、衬布等领域的景气指数相对较低,其中衬布领域的景气指数在荣枯值(50)以下。

分领域看,非织造布作为抗“疫”物资的重要原材料,行业企业在疫情后积极复工复产,2020年1─5月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62.5 亿元,利润总额达到93.9 亿元,利润率为12.21%;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过滤用纺织品所在的其他产业用纺织品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72%和93.13%,利润率为10.76%。而与抗“疫”物资生产关联度不高的领域生产经营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绳索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7%;纺织带和帘子布、篷帆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0.45%和13.69%,利润总额分别同比降低47.47%和13.86%。

防疫物资带动出口规模大幅提升。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1─5月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合计出口各类商品342.9 亿美元,同比增长202.62%。在主要出口产品中,口罩的出口额达到225.6 亿美元,非织造防护服的出口额为20.6 亿美元,分别占行业总出口额的65.78%和6%,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玻纤制品的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7.19%和0.60%;产业用涂层织物、篷帆、尿裤卫生巾、线绳(缆)带的出口额则分别降低18.67%、18.62%、5.11%、3.05%。在进口方面,口罩和非织造防护服的进口额分别为8.4亿美元和3.3亿美元,非织造布的进口额为4.7 亿美元,同比增长37.07%。在主要出口市场方面,由于疫情在欧洲多国肆虐,1─5月我国对欧盟的出口额达到104.5 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在各类出口产品中,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的占比达到87.32%。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其中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的占比为80.74%,对德国的出口增长较快,主要源于德国对疫情防控力度较大,对其出口额达到31.3 亿美元,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的占比超过九成。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达到86.5 亿美元,同比增长100.56%。

2020年上半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销售、投资和进出口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体现了行业强大的韧性、责任担当和服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能力,但需要客观看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密切追踪疫情发展对行业的影响,理性投资,并做好疫情结束后行业恢复常态化发展的准备。当前,我国疫情得到了根本好转,经济社会运行逐步恢复正常,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下半年非抗疫物资类产业用纺织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将得到恢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海外市场对非防疫物资的需求将继续处于下降态势,但降幅会有所放缓。根据协会调研,行业下半年的国内市场需求指数为62.8,海外市场需求指数为48.9。预计下半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行业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将在调整中趋向平衡,抗“疫”物资领域与非抗“疫”物资领域在经济效益上的分化收窄,行业整体将处于比较稳健的发展状态。

(来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绍兴聚焦智能化改造引领高质量发展

深化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聚焦重点领域,紧盯关键领域,安排六大分行业专场;搭建企业、工程服务商和金融机构合作对接的行业智能化改造“鹊桥”……2020年以来,浙江省绍兴市通过组织活动、经验分享、匹配对接、政策解读等形式,积极打造智能化改造2.0版。2020年年初,绍兴市经信局制定印发了《2020年绍兴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工作要点》,上半年初显成效。上半年,绍兴市312 家智能化改造重点企业已全面启动智能化改造,实现投资26.98 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77.41%,153 家企业完成年度改造计划;实施第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319 个,上半年度完成投资56.21 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53.54%;持续推进“机器换人”,1─6月份新增工业机器人1 181台,累计在役机器人达12 521台。

“五个聚力”推进纺织行业智能化改造。绍兴是纺织大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 816家,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40%;全市纺织产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约占浙江省、全国纺织行业产值的20%和5%。绍兴市以纺织印染集聚提升工程为载体,深入实施纺织行业智能化改造。聚力关键环节集中攻坚,围绕印染染料自动称重、调浆、助剂输送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对接,以及化纤码垛自动搬运、打包等环节,绍兴市加大改造投入,着力提升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聚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以全市印染行业跨区域集聚搬迁为契机,绍兴市定标准、推试点、严准入,积极推进“五大印染组团”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2020年共评审纺织类智能工厂1家、智能制造车间8 个、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83 条,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聚力智能装备匹配提升,绍兴市充分利用传统块状经济集聚优势,紧抓“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发展契机,聚焦突破制约纺织印染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围绕提高智能纺织装备本地化率这“一个中心”,打造柯桥、新昌纺织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两大基地”,发力节能环保智能印染装备、新型纺纱织造装备、高速数控针织装备领域“三大领域”,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发展”;聚力新型基建多元赋能,绍兴正在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进度,发挥“5G+”“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化改造创新应用实践,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纺织类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实施洁丽雅毛巾、欣明家纺等“5G+纺织”应用项目20 余项;聚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绍兴市将整合加码专项扶持政策,建立纺织企业“智能制造首席专家”制度和“智能化改造服务资源池”,组织纺织行业智能化改造专场推进活动,创建绍兴工业互联网学院,打造智能化改造集成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改造服务“一站式”超市。

“四链齐抓”加快家居行业智能化改造。经过多年发展培育,绍兴市家居行业已逐步形成以越城家居家电、上虞照明、嵊州厨具为特色的地域性板块,行业整体呈现“小而美”“小而精”特点,目前拥有智能家居规模以上企业近200 家,年产值超400亿元。如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智能化分行业改造计划?绍兴市给出了一个答案。数字赋能,提升生产链,绍兴市深度探索家居行业AI+5G 赋能,重点发展智能家居硬件设计生产制造、软件系统开发、物联网技术等领域,“AI+智能家居”入选2020年度工业与信息化重点领域提升发展工作实施名单。合力攻坚,补强装配链,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装配、组装智能化程度低的短板弱项,绍兴市整合专业工程服务公司和龙头企业技术力量实施专项攻关,成功定制快速精准、柔性定位和高效组装的家居行业模块化装配改造方案并推广,全面提升家居行业装配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平台互联,打通供需链,以龙头企业消费者反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顺应智能家居“云、边、网、端”一体化发展趋势,绍兴市积极探索构建行业级闭环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行业产业链物料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推广、维保服务等全环节,推动生产要素的线上高度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跨界融合,构建生态链,针对家居行业呈现的生态系统庞大、细分领域众多,不同品牌产品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等问题,绍兴市积极探索打造开源式智能家居平台,通过分析数据链接个性化服务,打破智能家居设备间“信息孤岛”和技术壁垒症结,打造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圈。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满足国际防疫需求实现出口逆势增长

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及其影响加重,全球经济不断下滑。企业裁员、失业率提升、居民消费不足,人员缺失、物流不畅等导致全球供应链多环节受阻,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缩减,全球不同经济领域都面临下行风险,我国出口贸易也下滑明显。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1─6月,我国出口贸易额达10 987.5亿美元,同比下降6.2%。

面对全球贸易市场需求普遍下滑的困境和国内外疫情的严峻考验,作为防疫物资生产大国,我国防护服、口罩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快速恢复,在全力保障国内疫情防控所需的同时,也为全球疫情防控送去来自中国制造的出口支援。在口罩、防护服等相关防疫物资出口大幅提升的带动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据我国海关快报数据显示,2020年1─6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 251.9亿美元,同比增长3.2%。

满足国际防疫需求,凸显中国担当。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呈现蔓延扩散的态势,一些疫情重灾区医疗防护物资仍十分短缺。我国抗“疫”阶段实现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新增产能仍在继续积极发挥作用,产能富裕的企业也有能力积极对外出口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等。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数据,2020年3月1日─5月31 日,我国向全球200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口罩706亿只。从出口重点市场来看,目前,欧盟、美国、日本对我国口罩等防疫物资进口依赖度明显提升。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4月,欧盟27 国从我国进口口罩47.6亿欧元,同比增长11.8倍;据美国海关、日本财务数据资料显示,2020年1─5月,美国、日本分别从我国进口口罩55.9 亿美 元、2 678.4 亿日元,同比分别增长4.7 倍、1.6 倍。同时,我国占美国、日本口罩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89.2%和93.9%,充分满足相关重点出口市场的防疫物资需求。

服装出口需求低迷,未改下滑势头。尽管纺织品在口罩等相关防疫物资出口激增的带动下,出口增长较快,但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整体消费信心持续下降、消费能力下滑明显,对服装等传统消费品的市场需求低迷,也使得我国服装类产品出口持续走低。据海关数据,2020年1─6月,我国服装出口额达510.8 亿美元,同比下降19.4%,且保持延续下降势头,占同期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例快速下滑至40.8%。作为我国服装产品的重点出口市场,全线下滑,2020年1─5月,我国对美国服装出口同比下降34.49%,对欧盟出口下降17.06%,对日本出口下降9.2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也下降20.27%。

未来防疫物资出口增速或回调,相关企业需高度关注。虽然目前疫情在全球仍在蔓延,全球对防疫物资需求空间仍然巨大,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预期口罩、防护服等防疫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口增速或将回调。以欧盟为例,2020年3月份,受疫情蔓延影响,欧盟为确保有充足的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供应,发布了相关出口禁令。5月26日,欧盟正式取消对个人防护用品出口禁令。这给我们释放了相关信号——欧盟对口罩等防疫物资的需求量在逐步下降。据此,以欧盟为主要市场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或需适当降低产能,相关防疫物资出口企业需进一步关注欧盟市场需求走势,做好应对准备。与此同时,服装类产品的国际市场消费十分低迷,未来我国服装类商品出口压力仍然较大。据统计,1─5月,美国服装服饰零售额同比下降47.8%,欧盟5月纺织服装零售同比下降77.8%,日本服装服饰零售额同比下降27.1%。整体来看,年内我国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来源:中纺联产业经济研究院)

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年会在深圳召开

2020年7月15 日,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20年年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 多位行业专家、校服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探讨中国校服产业未来发展。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德良、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沈雷、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杜劲松、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梁惠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主任王家馨、中国服装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张兰芳6位行业专家受聘为中心特聘专家。

会议由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科技部主任杜岩冰主持。在开场发言中,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杨金纯总结了中心2019年度工作情况,并对中心2020年发布的《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进行了解读。杨金纯表示,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秉承正规、公益、公开的第三方原则,与目前混乱的功利组织、山寨机构做以明确区分,国内存在诸多山寨机构、离岸社团会往往只发证书、不干实事,也有不少功利企业只要虚名,没有正能量的作为。但是,中国服装协会过去不会,未来也永远不会这样做。校服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美育培养,因此校服研究中心力求在细分领域弥补工作缺位,做出中国服装协会应有的专业机构服务水准。本次参会有新加入的校服企业,这意味着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的一个新起点,凝聚各方优势力量,在价值认同和产业情怀的基础上,共同推动校服细分领域的进步。未来,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做好产业研究的同时,在款式工艺、校园美育、标准修订等方面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实现优势互补、产业链协同,最终推动中国校服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会上,由杨金纯常务副会长为伊顿纪德颁发了“执行主任单位”证书,并与中心执行主任、伊顿纪德副总经理王方共同为北京新益纺织品有限公司、优卡(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6 家企业颁发“副主任委员单位”及“成员单位”证书。本次纳入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委员单位”和“成员单位”共16家企业,均为主营校服产品或即将进入校服领域的服装行业优秀企业,且均经过会员资格确认、申请材料核实、负面消息查询等的严格审核过程。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苏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方以《不直接的路径》为主题分享了伊顿纪德深耕校服产业的经验与感悟。他认为,利润应该是客户关怀、员工投入、开明领导和业务能力的结果,是依靠有效商业架构实行成功商业策略和高效商业流程的结果,而不是靠直接追求可以获得的。面对疫情的广泛影响,伊顿纪德第一时间联合3M、杜邦等战略合作伙伴协助学校进行防疫工作,累计向全国600多所学校捐赠防护口罩100万只,防护服8 000多件,并联合蒲公英教育智库开通了“生命教育”系列公益云课。伊顿纪德与学校并肩守护学生安全的举动,也赢得了学校的尊重和认可。

江南大学沈雷教授在2019年带领团队完成了白皮书调研与撰写工作,他从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3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塑造中国校服品牌的竞争力。沈雷教授认为,中国的校服企业存在市场规模大、集中度低的问题,但对于校服企业来说同样是机会。校服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优化服务,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未来的校服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北京新益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洪涛以《美学教育理念在校园服饰产品上的体现》为题,介绍了企业对于美学教育和校园服饰解决方案的理解。她认为,校园服饰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目前我们对服饰的基本要求,即安全、质量等,校服企业要承担起美学教育的使命。美学教育就是如何教孩子们在受教育过程当中认识美、感知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应用美的能力,让学校成为审美和立美的地方,这是新益品牌美学教育的一个初心。美是一种对宇宙的表达,生而为人,爱美就是一种情趣,觉知美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创造美是一种更高的德行,企业就希望做创造美这样的事情。

会议还对中国校服产业现状、突出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讨论。江苏大唐纺织董事长唐利刚说,近年来,大唐纺织开始涉足校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采购机制、功能性面料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但面对校服价格过低、不合理限价文件等现实窘境,希望中心能够代表校服企业发声、制定合理的行业参考价格。

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澎洪在听完嘉宾发言后表示,《校服产业白皮书》里提到的市场空间给了企业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在进军校服行业之前,南山智尚科技公司曾做过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家长最为关注的是校服用料是否安全、款式是否美观、穿着是否舒适,而对价格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重庆弘博士服饰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张清洪认为,疫情之下,互联网+的模式可以起到快速汇款、解决零星增补订的问题,大数据营销和品牌化运营将是校服行业未来探讨和发展的方向。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王家馨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校服领域的看法,他认为,校服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家长,校服问题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服装问题,应该将校服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和家长,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同时,他认为造成目前校服产品价格过低的现状,校服企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行业内存在“低价中标”的潜规则,校服企业为了在招投标活动中拿到标的而不断压低价格、恶性竞争,从而导致质量、设计让步给价格。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梁惠娥教授认为,校服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服装产业,学校和校服企业需要从校服本身的标志性、象征性、审美性,以及社会属性、经济性等各方面加强对校服的认知。校、企、协会之间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完善、推动产业向善发展。浙江万顺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品、湖南旭荣制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建红也针对校服产品质量与设计的提升、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校服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

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中国服装协会,是专门面向校服产业发展的研究机构。研究中心依托专业协会、高校专家、媒体等优势资源,通过校服产业专业研究,推动政策落实、技术创新及标准完善;同时加强校服行业自律、优化市场环境。中心致力于促进中国校服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发挥校服这一特殊服装的育人功能,引领中国校服产业向善向美变革。会上,杨金纯常务副会长与中心执行主任王方表示,研究中心欢迎更多优秀校服企业加入,联动协会和企业的智慧与力量促进中国校服行业走向市场化、透明化,同时“加速废止和修订涉及地方保护、指定交易、违法干预市场调节价水平等问题的规定”,从而维护和促进校服市场的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业态环境。

(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国外毛纺生产和加工企业开始制造羊毛口罩

面对疫情形势带来的挑战,羊毛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在努力开发羊毛纤维在抗疫物资中的运用。国外毛纺生产和加工企业开始制造羊毛口罩。来自新西兰奥克兰的羊毛空气滤芯生产商Lanaco 表示,新冠疫情以来,全球范围内对该公司生产的羊毛口罩需求大大增加,公司产品供不应求,疫情至今,已经生产了数百万件滤芯或口罩,产品采用了特殊开发的羊种羊毛,这种获得专利的羊毛是多种空气过滤器材的重要生产原料。羊毛具有很多天然纤维的特性,有着其他纤维难以比拟的优势。羊毛是世界上正电荷最多的纤维,它可以转化为静电过滤器,像磁铁一样捕捉空气中的所有粒子。它是天然的抑菌剂,所以细菌不会留在上面,还会自然地吸收毒素。同时,市场上的许多口罩在佩戴时都很难接近自然呼吸状态,令人们戴口罩时感到不适,但羊毛口罩透气性更好,Lanaco 的口罩呼吸舒适度据称是其他产品的“2~3 倍”。2018年,Lanaco公司的羊毛过滤技术曾入选美国宇航局太空舱内火灾保护的评估。来自立陶宛的毛针织企业Garli⁃ta也开发生产了一些外观时尚的针织口罩,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羊毛个人防护装备产品的开发。新西兰林肯大学对外宣布,其下属研究机构林肯农科所,获得29万美元的新冠抗疫政府资金,用于研究开发可降解的羊毛个人防护口罩。该研究项目为期18 个月,将利用羊毛研究组织(WRONZ)的专利技术,改变羊毛纤维的物理形态,创造出像纸一样轻薄的膜结构,提高其吸收和中和病毒的特性,开发高效、环保,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羊毛个人防护口罩。林肯农科所Rob Kelly 博士表示,羊毛是个人防护器材中理想的过滤和黏合材料,但是其原始纤维结构有欠缺,需要进行改造开发。新西兰旨在通过这一研究,在未来的抗疫战斗中能够拥有自主大规模生产防护产品的能力。

(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中羽协标委会召开视频会议审定《羽绒服装质量分级标准》

2020年6月30日,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以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召开《羽绒服装质量分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审定会,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议。国际羽绒羽毛局副主席、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理事长姚小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刘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品牌商、原料企业、实验室和行业专家共计40 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羽协标委会秘书长许杰主持。

本次审定会由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纺织服装检测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张玉莲担任评审组长,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顾问徐明明,国家皮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主任黄新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总工程师王玲,南京海关纺织工业产品检测中心主任姚静,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副科长李璇以及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羽绒实验室主任戴静斐等七位专家组成评审组。

与会专家和代表对《标准》各章节内容的规范性、指标要求、用语表述等方面仔细分析、逐条研究讨论。在充分研究并听取与会专家、企业代表意见后,对相关指标、方法和用语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提出了修改意见。《标准》将羽绒服装产品质量划分为A、B、C 3 个级别:A 级代表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对标,重点指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水平;B 级代表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的重点指标应与国内知名品牌对标;C 级代表国内先进水平。填充物质量要求与GB/T 17685─《羽绒羽毛》规定的最高要求持平,外观质量和理化性能与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和FZ/T 73053─2015《针织羽绒服装》等标准对标,《标准》还增加了透湿性和透气率的检测要求,以提升羽绒服装的舒适性,填补了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空白。

姚小蔓理事长在会议中表示,羽绒服装的质量提升和品牌战略转型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制定《标准》是践行国家三品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产品需求,防止高消费外溢的需要,也是为我国羽绒服装行业整体质量提升,企业提质增效,助力羽绒大国走向羽绒强国之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评价依据。刘超也从质量分级试点工作的推广和《标准》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标准》制订提出了3个要求:一是前瞻性,《标准》制修订应进行充分推演,为今后质量分级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二是操作性强和可量化,《标准》各项要求要可量化、好判定、科学合理;三是要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特别是要多听取企业的意见。通过制定《标准》,将进一步规范羽绒服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跨跃,鼓励国产品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勇于向国际知名品牌看齐,为我国羽绒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标准技术支撑。

会后,标准工作组将根据相关部门及评审专家的相关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按照标准编制要求和工作流程开展后续工作,形成最终报批稿上报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正式发布。

(来源:中国羽绒工业协会)

猜你喜欢

织造布校服口罩
Shinwa(K814) 推介水刺及纳米纤维非织造布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锐角
雾霾口罩
记忆深处的校服
校服·校腐
要戴口罩的雾霾天
孖纺非织造布大有可为
俄罗斯计划2020年将非织造布产量扩大至20亿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