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革命精神史视域下的方志敏精神

2020-02-25杨智勇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方志敏苏区长征

杨智勇

(1.上饶师范学院 方志敏精神与赣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其革命气节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1]习近平同志先后六次提到方志敏,对方志敏的精神品质和历史影响作出了充分的肯定。近年来,学术界对方志敏及方志敏精神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对方志敏的历史地位达成了基本共识,对方志敏精神的内涵也形成了较为广泛传播的“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八字表述(1)“爱国、清贫、创造、奉献”八个字最早由杨子耀提出,随后得到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的行文认可以及上饶市内外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赞同和广泛使用的表达。除此之外,也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达。参见:刘国云《方志敏精神研究综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55-59页。。但总体来看,对方志敏精神的历史地位仍然没有专门论述。然而从历史来看,方志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产物,因此将方志敏精神置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视域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方志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地位,讲清楚方志敏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对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方志敏精神的形成及其本质

方志敏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方志敏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历程中所培养和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总称,其内涵集中表现为“爱国、清贫、创造、奉献”。作为一种革命精神,方志敏精神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和革命实践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形成,决不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方志敏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主题、阶级关系以及重大事件等诸方面因素共同的结果。

首先,方志敏精神源于方志敏的革命初心。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这也正是方志敏的初心和使命。黑暗的社会环境使方志敏从小就成为“一个光明的渴求者”和“最爱国的一分子”,他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之情,对不劳而获的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不满之意,以及对贫苦工农群众的同情之心,转化为革命初心,并努力去探求革命胜利之道以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方志敏对革命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从民主主义革命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同时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谋解放的初心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加坚定了。即便是后来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成了革命领袖,当了大官,方志敏也始终不忘自己是“穷人的主席”因而要为老百姓谋幸福。正是方志敏对这一革命初心的坚守,以及“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的决心,才造就了他在革命斗争中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也使得他对革命的热诚之心从未因革命的挫折而有所减退。正如他在《在狱致全体同志书》中所写:“我们虽囚狱中,但我们仍不断思念着同志们的奋斗精神,总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我直到现在,革命热诚仍和从前一样。”[2]115

其次,方志敏精神与方志敏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相傍而生。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愈坚定,其精神愈充实,其动力愈强劲。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说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3]如果不能理解方志敏那坚若磐石的理想信念,就很难把握方志敏精神的本质。可以说,“爱国、清贫、创造、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方志敏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将这一整体贯穿起来的逻辑主线就是方志敏的理想信念。

最后,方志敏精神是在革命实践中反复淬炼而成。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革命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中国革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革命文化则正是这一伟大实践的文化结晶。习近平指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作为革命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革命精神必然也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因此,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决定了方志敏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胜利和失败交织、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孕育和反复淬炼而成的。方志敏是一个职业革命家,对革命有着深刻的理论认识,同时将其一切乃至生命都付诸于党和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2]1在此意义上,革命性和实践性是方志敏精神最主要的特征。

综上,方志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精神。革命斗争贯穿方志敏的一生,他说:“我们是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生活虽然痛苦,而精神还是非常愉快的。愈艰苦,愈奋斗!愈奋斗!愈快乐!”[2]50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方志敏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形象的生动写照。他在赣东北地区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方志敏精神,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尤其是革命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方志敏精神是对红船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中,历来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毛泽东曾多次强调“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围绕着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熔铸锻造了许多能够感召和鼓舞最广大群众的伟大精神。党和人民之所以能战胜一次又一次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这些精神凝聚而成的强大力量。

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并不特指某种精神,而是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有机组成且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前后相连,交相辉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命名的精神有三十多种,或以地点命名,或以历史事件命名,或以历史人物命名,时间纵跨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时期的精神以地点和历史事件命名为主,包括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主要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等。而改革开放时期亦有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的具体内涵,有的经过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作了明确论述和界定,有的经过宣传部门在报刊上作了广泛推荐和介绍[4]。方志敏精神正是革命历史时期为数不多的以人物命名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其内涵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所展示的内涵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红船精神,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建党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而形成,它是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根基,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内在源头。最早正式提出并概括红船精神的是习近平。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将其深刻内涵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5],并且强调“‘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红船精神”,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时间序列上实现了一致性,与其他革命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5]。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之一,方志敏精神无疑与红船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方志敏精神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正是源自方志敏内心深处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源自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心,源于他的党员身份和对党的绝对忠诚。方志敏是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早期传播者之一,是中共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为江西地方党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赵醒侬、袁玉冰被称为“江西三杰”。1922年7月,经赵醒侬介绍,方志敏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方志敏在赵醒侬的介绍下在南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将其看作是“生命史上一件最可纪念的事!”在他看来,“共产党员,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2]24方志敏这种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是何等纯真!正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赋予方志敏生命以特殊的意义,赋予其更大的精神力量,从此他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奉献于共产党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惧艰难,不畏牺牲,无怨无悔。正如他在《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中所说: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2]24。在此意义上,方志敏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定继承者和忠实践行者。从内容上来看,方志敏精神的深刻内涵始终贯穿着创新、奋斗、奉献的主线,是“红船精神”深刻内涵的延续和发展。正是因为方志敏在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创新、奋斗、奉献”的精神状态,才有了“苏维埃模范省”的荣誉称号,才有了赣东北给党中央和中央苏区送黄金银元和部队的佳话。

三、方志敏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相承一脉并交相辉映

90多年前,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将这一精神的科学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又进一步对井冈山精神加以阐释和丰富。2016年他在视察井冈山时指出,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习近平同志将这一精神高度概括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并且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6]。这是关于井冈山精神的最新表达。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短短几年里创建一支相当规模的人民军队和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并推动根据地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注重调查研究,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7]。这里的“一支相当规模的人民军队”和“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当然包括红十军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无疑也包括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方志敏。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回到家乡弋阳,准备重起炉灶,在几乎与朱、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同时,领导了赣东北人民群众革命并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志敏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8]98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逐步找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方志敏同志及其领导的赣东北红军和根据地,对此也作出了重要贡献。”[2]3-4和井冈山精神一样,方志敏精神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孕育和淬炼而成的,区别在于他们分别是由不同的主体和地域锻造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方志敏精神与井冈山精神是一脉相承且交相辉映的。

四、方志敏精神是苏区精神的生动体现

方志敏精神和苏区精神同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苏区精神孕育和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探索和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之中,作为井冈山精神的发展和深化,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支柱和源头,它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概括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即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并且指出,苏区精神是“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7],方志敏正是这无数革命先辈的杰出代表。作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主要领导者,他为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做出过卓越贡献,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在此意义上方志敏是苏区精神的主要铸就者之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7]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讲苏区精神中的苏区“是一个大概念,不仅仅指中央苏区,还泛指和涵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全国苏维埃区域”[9]。方志敏一生中的光辉业绩正是苏区时期创造的,其崇高品德和浩然正气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人特色和个性的集中体现。方志敏亲手创建的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作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无疑是全国苏维埃区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获得了当时全国唯一的“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因此,方志敏还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忠实践行者。

方志敏领导苏区建设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一分子,在开展和巩固赣东北苏区的战斗中,在进行苏维埃的建设中,我都是用尽所有的力量去做的。”[2]196他领导赣东北的党和人民在长期的苏维埃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毛泽东的高度称赞:“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8]256。很显然,这些“很好的创造”和“模范工作”是和以方志敏为核心的赣东北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分不开的,正如方志敏所说:“在艰苦顽强与阶级敌人作斗争这一点来说,赣东北的党,不会比哪个地方的党逊色。”[2]69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方志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并且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纪念和学习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英勇奋斗”[2]4-5。

方志敏不仅仅是苏区精神的主要缔造者和忠实践行者之一,而且还是苏区精神的首倡者[10]。他在狱中写下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中,将赣东北苏区建设取得的成就,将“苏维埃模范省”这一难得的荣誉,归功于苏维埃强大的精神力量,方志敏将其概括为苏维埃的五种精神——即民主精神、创造精神、进步精神、刻苦精神和自我批评的精神[2]83-86。这是中共党史上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最早提炼和系统阐述之一,基于此,有学者甚至还将方志敏看作是党内“研究中国革命精神的开拓者、前驱者”,而“《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开创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先河”[11]。

五、方志敏精神是长征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其内涵“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2]。

有学者在研究长征精神时指出,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全体红军将士、各界爱国力量、沿途革命群众等,都对长征胜利和长征精神生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创造长征精神的主体力量。他们(无论群体还是个体)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力量,许多也都具备相对独立的特质,成为长征精神的重要子级形态[13]。因此,我们纪念长征胜利,“不应该忘记那些留在苏区未能长征或虽已踏上征途,却未能走到陕北的先烈”[14],他们也为长征胜利和长征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也应该弘扬他们在长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方志敏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长征部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开了长征的序幕,为长征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粟裕后来回忆道:“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斗争历史,首先是一部惊天动地的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英雄史。”[15]260而方志敏曾经作为这支部队的参加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2)关于方志敏与长征的关系,唐志全、陈学明在《对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研究》一文中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该文认为,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为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参见:唐志全、陈学明《对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研究》,《党史文苑》 2006年第24期,第4-7页。,在主力红军长征的同时,方志敏义无反顾肩负起党交给他的任务,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争取时间,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正是因为方志敏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热爱,对党无比忠诚,他始终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党的革命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之际,在国民党时时进逼,中国革命事业风雨飘摇之时,方志敏奉命率部北上抗日,尽管征程艰险,明知有去无回,但方志敏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即使遭遇了重大失败,丝毫没有动摇其坚强的战斗意志,体现了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即使身陷囹圄,仍然心系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危,以笔为枪、以舌为剑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发出了“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铮铮誓言,用血和泪写下了爱国主义千古绝唱——《可爱的中国》等14万字的文稿,为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可以说,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浴血奋战和方志敏的狱中斗争和长征途中的600余次战役战斗是遥相呼应、不可分割的整体。尤其是方志敏在北上抗日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局意识和狱中展现出来的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构成为长征精神的一部分。正如有学者所言:“这种精神和人格上的贡献已远超出他具体领导的军事斗争,是红军精神、长征财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4]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方志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以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都有其内在的基因联系,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因此,要防止孤立性地看待方志敏精神,而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中准确把握这一个革命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蕴。习近平同志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正是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方志敏精神正是这种革命精神的一部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方志敏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在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我们不仅要深刻缅怀这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而且要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从中汲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方志敏苏区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苏区创业致富人
方志敏研究中心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