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类专业渗透跨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2-25李志刚周秋晨
李志刚,周秋晨
(天津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134)
0 引言
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随着跨越国界和地域的人文及社会交流愈发密切,我国旅游业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全球化趋势.其中,旅游人才培养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积极制定符合现代旅游业高度国际化和人才多层次化特征的培养目标.中国要实现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转变,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加快对旅游人才跨文化适应与生存、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培养,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发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跨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旨在强调不断发展的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而跨文化教育则是以主动的姿态使其之间形成相互理解、沟通对话的格局以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进而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目的[1].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由文化多样性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与其所拥有的跨文化知识仍不相适应,因此,对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跨文化教育以培育国际化旅游精英人才尚任重而道远.
1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1.1 对旅游管理类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较为清楚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为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需要,应“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2].很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都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中;在学科建设方面,研究旅游者多元文化与旅游目的地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日趋成熟,并成为旅游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旅游学概论”的主干内容之一.
1.2 跨文化教育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体现存在偏差
通过对国内旅游管理类专业所开设课程的梳理,可以发现跨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类课程承担,一是在“旅游专业英语”(包括导游英语、酒店专业英语等)中,转引一些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文章,并通过语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但事实上,此类教学内容多局限于“就语言而语言”层面上,缺乏对学生跨文化视野和思维的锻炼;二是开设“旅游文化概论”、“客源国概况”和“旅游礼仪”等课程,重点对旅游者的多元文化背景和特点加以介绍[3].但是,在“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等涉及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课程和教材中,很少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相关的跨文化管理理论,更缺少专门的“跨文化管理”课程,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缓解学生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的就业压力.
1.3 旅游管理类专业跨文化教育的方法较为简单
目前,旅游管理类专业跨文化教育的方法主要还是采取“注入式+启发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有关的文字材料或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来帮助学生了解异国或异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而在旅游管理类专业跨文化教育方面采用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比较开放、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通过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跨文化适应性的探索与训练,以提炼出文化差异,进而从中寻找出解决冲突的方案鲜有使用,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无法得到有效拓展.
1.4 偏重对多元文化的介绍,忽略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介绍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多元性,对开展跨文化教育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把讲解多元文化等同于跨文化教育是狭隘的,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强调民主、平等等观念,只能算是跨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而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跨文化教育不仅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欣赏异国或异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包容和取舍多元文化的意识,以及破解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1.5 存在将跨文化教育等同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误区
目前国内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院校超过20所,中外合作办学被认为是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借鉴国外大学的培养方案,采用外语原版教材,聘请国外大学教师授课的模式,的确可以让学生除了接受学历教育外,还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合作办学方所在国家的文化[4].但是如果这种教育模式是使学生在母国文化优越感的基础上,叠加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优越感,那么就不应该称其为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懂得赏鉴多元文化,掌握消除不同文化之间排斥现象的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浸染[5].
2 旅游管理类专业跨文化教育应该涉及的层面
通过对旅游产业构成和旅游消费特征的研究,以及对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旅游管理类专业跨文化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满足旅游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跨文化教育
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所涉及的跨文化问题,从学科领域上讲属于组织行为学范畴,但是目前国内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并不多,甚至还没有旅游企业组织行为管理方面的本科适用教材.因此,关于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跨文化教育,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在“管理学原理”这类学科基础课的“组织管理”部分,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解决多元文化冲突这一角度,向学生介绍“割裂式”、“共存式”、“融合式”和“领导式”等解决企业内部多元文化冲突的模式;二是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围绕团队沟通管理,设计专门的章节,从管理沟通模型入手,阐述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构成及相关技巧.
2.2 满足旅游企业对外服务需要的跨文化教育
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趋势意味着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调整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对来自异域的文化差异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对文化冲击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敏感性,也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协调,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技巧解决旅游服务中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6].因此,一方面应该在“服务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学”和“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对消费者与旅游服务提供者由于存在文化差异而引发文化冲突,安排专门的章节加以分析;另外“国际交往礼仪”、“客源国概况”和“旅游文化学”则可以从正面帮助学生理解本国文化和世界主要国家在文化方面具体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取文化顺应,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保持文化的独立性.
2.3 满足旅游产品设计、开发需要的跨文化教育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供应商和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而这一组合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具有能满足旅游消费者审美愉悦需要的效用.以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为例,日本游客比较喜欢具有历史文化元素、制作精致、体积小巧、便于收藏的旅游纪念品;而那些具有原生态韵味、体积适中、可在家中摆设或悬挂的旅游纪念品则对大多数欧美游客更有吸引力.这种明显的差异其实是源于日本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以及其内敛、含蓄的文化性格,而大多数欧美人则更崇尚自然,具有开放、活跃的文化张力.因此,在“旅游产品规划”和“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中要重视微观的跨文化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多元性对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动机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能够从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发现那些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审美偏好的元素,并应用于未来的旅游产品开发活动中.
3 旅游管理类专业跨文化教育的实施
3.1 指导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积极选修有关跨文化方面的通识课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跨文化教育方面的通识教育,主要模式是由具有外语教学经验或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诸如“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和“影视欣赏与文化比较”等选修课程,课时量一般为32课时,计入选修学分项下.但总体来看,有关跨文化领域可供学生选择的大学通识课程还不够丰富[7],考虑到旅游文化所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即便是上述课程虽然并不能完全满足旅游管理类专业跨文化教育的要求,但是从开阔视野、养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基本素质、了解多元文化的角度来讲,旅游管理类专业应该指导学生积极选修此类课程,并启发学生把在这类跨文化通识教育中获取的思想与本专业结合起来.
3.2 借助外语教学平台实施跨文化教育
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旅游人才涉及到旅游产品策划、旅游规划、出境领队、英语导游等方面的工作,而外语作为一种工具,具有十分实用的特性.目前借助外语教学平台开展跨文化教育是国内最流行的,也是相对最成熟的一种模式.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旅游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培养学生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认知,还应该加强学生在涉外旅游服务情境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未来与外籍旅游者交流时能够适应对方的语言习惯;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习惯的认知,提高其理解和认知非母国文化的能力.
3.3 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穿插多元文化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中引入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旅游管理类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导入跨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极具涉外性与实践性,因此在旅游管理类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且也是一种更为灵活的了解多元文化的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两种语言的角度感知文化,使其更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和应用知识;此外,使用双语教学更能容忍模糊性,当某种思想用不同的语言交流而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时,培养学生从容应对,这本身也是一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3.4 与外国留学生联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以了解和感知多元文化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在有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可以利用这一资源,鼓励旅游管理类的学生与外国留学生联谊,通过双语演讲比赛、组织旅游体验社团、导游公益讲解、中方饮食互赏和主题旅游纪念品设计比赛等形式,积极邀请和吸纳外国留学生参与,从而在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和合作中发现多元文化的差异与魅力,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跨文化实践能力;若在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可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国外的大学进行网上实时交流,实现共赢,并模拟一些跨文化场景,以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经验.
3.5 国际化旅游教育师资是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跨文化能力的保障
旅游教育和培训高度发达的瑞士,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8].以培养酒店业高级管理人才闻名于世界的美国康乃尔大学,则将“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设定为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9].可见,国际化是旅游教育的发展趋势,而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拥有国际化旅游教育师资.因此,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加强跨文化理论的学习与探索,丰富自身的跨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能力交际意识.在学校层面,需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师具有了跨文化教育的意识,才能够对其所开设的跨文化课程做好思想准备,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养成,最终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飞跃.
具体而言,高校可邀请或聘用具有国际化背景或经历的人才,将国外的典型旅游管理案例、先进理念以及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提升其国际化视野;通过增加与海外教师交流,将本领域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学术成果以及海外文化带回来,并将中国的旅游文化传播出去;重视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课教师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并设置考核要求,让国际化变成旅游教育教师队伍的刚需.此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国外原版旅游教材,或在自编教材中引用国外同类教材的内容及最新研究成果,以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4 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国,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冲突已经成为旅游从业人员不可回避的内容,高等院校作为旅游人才输出的重要渠道,今后应对跨文化教育有着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而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在高等旅游教育领域加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该只是为了满足所培养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在参与全球旅游合作与竞争中,能够以灵活、务实的态度,运用基本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协调在国际旅游活动交往中各种关系的能力,并不意味着高等旅游教育所涉及的文化概念、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