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观的四重维度研究

2020-02-25张佳雨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时代

张佳雨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一、习近平文化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

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有诸多关于文化方面立场观点方法的论述。习近平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既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他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138“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

其一,习近平文化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首要标准。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关于人民立场的经典阐述,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立场”。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好实践。习近平将“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批判了“英雄史观”鼓吹夸大个别人的历史作用的错误观点,并着重强调文化发展创作必须要始终明确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4]这一理念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学艺术源于人民,由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只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现代精神文明的需要。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首要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观的重要标志。

其二,习近平文化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实践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135,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起点。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5]习近平强调,“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6]。习近平文化观立足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就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提出了相应举措。习近平强调,在物质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工作;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形式;以新时代人们需要为出发点,以国内外文化环境为背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同时,注重与政治、经济、生态等其他领域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等。这一系列新举措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文化观始终坚持把实践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观。

其三,习近平文化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文化传播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工作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新时代下,习近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真分析我国国情,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旗帜,合理借鉴国外文化之精华,系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让文化建设既保持中国特色又彰显发展活力。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保持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多的寻求合作共同点,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始终坚持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感、自豪感。同时要求我们在对待古今文化、中西文化时要坚持扬弃的观点,注重文化与政治、经济、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唯此才有文化自信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得以发展繁荣,世界舞台才会展现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发出坚定强劲的中国声音。

概而言之,观念决定创新,创新决定境界。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思想文化碰撞日益激烈,“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终结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伺机渗透、蛊惑人心,瓦解人民意志。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习近平立足实际,洞察世情,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国际国内文化环境,在思想文化领域从上层制度到落地实践制定了详细的战略部署,厚植了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了文化发展的新动能,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习近平文化观赋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灵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8]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需求极大的精神文化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虽然文化产业已日益迅猛发展不断壮大,大众文化风靡甚上,但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锋碰撞,致使部分人在价值选择及行为模式上出现偏差。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支柱人生就会迷茫,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而且容易被腐朽的文化侵蚀。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文化信仰做依托,就会失去凝聚力,丧失“根基”和“灵魂”,最终成为一颗无根之树,岌岌可危。因此,要实现文化强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赖以维系发展的“血脉”之源。

其一,习近平文化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时代化定义。2014年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教材要保留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等内容,要让中国少年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必须学习、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散文。同时,还要善于学以致用,结合21世纪发展潮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完成现代化转化。例如“和合”思想,最早源于《墨子·尚同中》:“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其本意为和睦同心、调和、吉利。习近平对“和合”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将和谐、合作、和平、和而不同等理念融入“和合”思想,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融入到当今社会发展中,并提出了全球治理新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时代性的转化,使其赋予新的内涵,切合现代文化用语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化定义,顺应并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其二,习近平文化观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习近平深刻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14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论何时,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再者,我们正在遵循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以及中国梦的提出,正是源自中国古代提倡的“和而不同”和“天下大同”思想。今天,我们越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在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的过去是一部致力于世界大同的悲壮史诗,中国的现在及未来都会是一部爱好和平的奋斗画卷,永不走“强国必霸”的道路,永远弘扬“以和为贵”的传文化理念。不论何时何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有其传承的独特价值,不同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展现形式不一,因时代需要而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观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时代的色彩、注入了新时代的鲜明活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再现。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尤如树之根茎,为中华文化之大树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浸润着现代先进文化的繁花茂叶,以其五千年的文明厚重焕发出新时代无穷的创造活力,催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习近平文化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新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38文化就如同人体的造血细胞,缺少了它,人将会失去生命。同样,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文化发挥其“造血”功能,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源泉。

其一,习近平文化观是21世纪文化理论发展的新成果,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回到康乾盛世,而是国家富强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是让中国融入世界的发展潮流中,让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心,从而更好地承担大国担当。换而言之,只有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展现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魅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风险,从而实现民族复兴,我国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在国际上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讲到:“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成果包含了无数经典著作,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元代曲艺到明清小说,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不自豪。正是有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正是有21世纪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习近平文化观,我们才更加底气十足,信心百倍,才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凝聚成磅薄而强劲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奋力前行。

其二,习近平文化观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之一,为实现中国梦积蓄后备力量。习近平在十九大郑重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由此可见,培养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要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培养问题关乎国家的长久发展。但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如不注重正确培养就容易缺少思想之“魂”、精神之“钙”,在当今思想文化争锋的时代,各种意识形态的错综复杂,良莠难辨。例如,香港中学生在学校天台举美国旗,拿气枪练冲刺等行为,就是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爱国情怀严重缺失的表现,此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文化育人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觉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立志做一名担当大任的时代新青年,在民族危机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安全。

概而言之,“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10]。特别是,在中华民族迈向民族复兴最为重要的时期,文化的育人功能更为重要。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鼓舞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育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特别是在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需要发挥文化思想的铸魂育人作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以正确引导。强化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筑牢思想基石,使其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融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四、习近平文化观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新潮流

习近平文化观“不仅有利于助推实现中国梦,还能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应付西方文化的渗透,维护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11]在不同文化竞争日益剧烈,文化软实力愈加重要的新时代,习近平文化观日渐成为全球治理的典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习近平文化观有利于应对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的加深,各国之间交往更加密切,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国家文化资源的渗透与争夺,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碰撞更为剧烈。在此种充满不稳定性和不可预知性的文化大交锋中,如何在国际社会传播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保障国内文化的安全,成为当前首要任务。面对当前世界上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扩张主义”等文化思潮,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严守“红色”阵营,整治“黑色”地带,使我国在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局中得以稳步前进。从而,对于我们在世界文化的对撞激荡的中,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防止不良文化产品侵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筑牢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文化长城。

其二,习近平文化观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政治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增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必须加强我国文化建设,在与外来文化交流对话中充分地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人文魅力。习近平就如何提升国际政治形象,加快中华文化传播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举措,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利用21世纪高新技术创新对外文化产品,采用新颖独具特色的对外话语,吸引和感染与会的外国友人,极大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01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盛世绝伦的“汉字节”,用书写、摄影、临摹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汉字文化的深精奥秘。2019年春节大联欢上全球华侨华人唱响了《生僻字》等人文活动,扩大了中华人文传播,增强了国际话语权,使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政治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

其三,习近平文化观有利于文化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表态,面对新的世界变革、挑战,我们应携手应对,需要国与国之间加强交流。纵观历史长河,历来不缺少因文化友好交流而共赢和平发展的例子,古代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如今的“一带一路”无一不是因文明交流互鉴打破隔阂与冲突,在文明交流中了解彼此,在尊重差异上互相借鉴,在互鉴共享中赢得和平发展。习近平在出访各国时多次表明中国态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息息相通,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他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08“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智慧描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更是一种文化的世界观,它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与发展,打破了“文明冲突论”和“扩张主义”的威胁,为世界提供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范式。

总而述之,习近平文化观是在不同文化间相互碰撞日益剧烈,文化竞争力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日益突显的背景下,就文化发展问题,从文化理论,文化传承,文化实践及文化价值等维度,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习近平文化观对于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习近平文化观向世界文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彰显中国文化话语权、构筑世界文化交流新模式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