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园林画卷中的“声色”风景研究——以明代长卷版画《环翠堂园景图》为例

2020-02-25严敏

风景园林 2020年7期
关键词:声景画卷园林

严敏

绘画与园林属于同根同源的艺术门类,在创作手法上相互借鉴、交融。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蕴含丰富的诗画情趣和人文意境,而绘画也启发了传统园林的营造,扩充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内涵。中国传统绘画中有许多以声音刻画为主题的佳作,无论是南唐巨然的《万壑松风图》、清代沈宗骞的《竹林听泉图》,还是宋代赵佶《听琴图》,将自然之声、丝竹之声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者感受到画面中无形无状的声音的存在。以园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也让人们深切感受声音与绘画、园林的密切关系,丰富了传统园林声音的美学内涵。

笔者以画卷中的“声景”为研究基础,提出传统园林的“声色”风景营造,是基于视觉和听觉双重作用下的“有声有色”风景的研究。声景(soundscape)是风景园林学科中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被当代研究者所关注,是创建优质的景观环境不可忽视的部分。目前,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多关注视觉效果而较少涉及声音效果,其实声景早已作为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存在。传统园林中的声景营造艺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对传统园林声景营造或思想展开研究,如袁晓梅对中国传统园林声景历史及思想的研究[1]、谢辉和葛煜喆对中国传统园林声景空间营造手法的研 究[2]、郭敏从客观数据出发对江南园林声景手法的研究[3],但从园林绘画的领域去关注声景价值的研究则较少。

1 “高士里”(第10页)[4]Gaoshili Pavilion (P10)[4]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徽州明代长卷版画,刻工精致、画面写实,是徽州版画的精品。笔者试从声景的角度,提炼画卷中声音的类型,分析画卷中的声景特征,研究园林绘画中的“声色”风景。

1 长卷版画《环翠堂园景图》概况

版画是绘画艺术的分支,由于其具有可复制的特点,可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版画艺术的黄金时代,徽州版画是其中的代表。《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徽州长卷版画,出版于1606年,从题材上看是一幅园林绘画,园林结构清晰、亭台楼阁比例恰当、山石树木形态逼真。版画横向 1 486 cm,纵向24 cm,描绘了明代万历年间徽州休宁的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园林内外的景观环境,因主体建筑环翠堂得名《环翠堂园景图》。版画中园林的主人为明代徽州戏剧学家、盐商、出版家汪廷讷,也是版画的出版者,绘画者为明代苏州画家钱贡,镌刻者为徽州刻工黄应组[4]。

2 “君子林”(第25页)[4]Junzi Grove (P25)[4]

坐隐园是一座“消失的园林”,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汪村。据村民介绍,遗址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灭,仅留下一片昌公湖水域。《环翠堂园景图》是对坐隐园描绘最全面的画作,也是对徽州园林坐隐园较直观的记载。除此之外,园主汪廷讷的《坐隐先生全集》(简称《全集》)中,也有大量关于坐隐园的诗文资料,成为《环翠堂园景图》研究的辅助材料。

2 画卷中的声景类型分析

2.1 声音要素提取的原则与方法

为了分析具体的声音来源,将长卷版画按观看顺序从右到左标上页码,共计45页,划分为园外田野山脉村舍区(1~9、40~45页)、园林入口区(10~14、25页)、昌公湖沿岸(15~24页)、环翠堂建筑群(26~28页)、百鹤台园林区(29~39页)5个区域,在画卷五大区域内进行声音的捕捉与梳理,结合《坐隐先生全集》中的园记、园诗等文字资料以及近代部分学者的复原研究,对声音的来源进行分类。画卷中声音要素的提取方法主要是画面观察法与补充推理法。

2.1.1 画面观察法——由形及声

绘画是静止的、悄无声息的,如何从静态的画卷中捕捉动态的声响,首先须通过观察者的直观感受进行提取。画面观察法是通过观察直接提取声音要素,如由人的活动产生的声音——交谈声、脚步声、乐声等均可从绘画的场景中直接读取。以园林入口区“高士里”为例,这是一个景观节点空间,以四方小亭——高士里为转折点,衔接园林外部与入口空间。从画面观察可以发现,画面下方一处桥梁,桥下穿过湍急的流水,一人手持马鞭骑马正准备过桥,身后随行一名家童。远处一行三人往高士里方向,其中二人似在交谈。此处可直接捕捉水流声、马蹄声、脚步声和谈话声(图1)。

还有一类声音要素不能直接读取,如风声、雨声,因为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传统园林中最重要的“天籁”之声,也是声景营造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画面中的其他载体间接获得。如园林入口区的“君子林”庭院,方形庭院里栽种大片翠竹,客人围绕于中心的长形案几,这里是园主交友的重要场所。宾客觥筹交错、吟诗作赋,可从画卷中人物的形态、表情直接捕捉。而风吹过竹林会发出飒飒之声,是借由植物这一载体间接获得,“捕风入画”,形成君子林独特的背景音。此处竹林声响也是临近建筑“凭萝阁”重要的赏声对象(图2)。

2.1.2 补充推理法——结合堂记、园诗

汪廷讷自编的《全集》是对《环翠堂园景图》声音来源采集的重要佐证资料。《全集》中收录了好友袁黄、李之皞写的《坐隐先生环翠堂记》(简称《堂记》)、《坐隐园落成碑记》,随后朱之藩、顾起元为其题咏园诗,分别写下《题坐隐园景诗》和《坐隐园百一十二咏》,均收录于《全集》中[5]。此外,《全集》中还有汪廷讷创作的五言、七言律诗,大多以环翠堂及坐隐园为创作对象。结合与声音有关的诗文创作(表1)确定声源类型,通过版画中视觉景物的刻画对声源位置进行推理,使园林声景的意境呈现。

如昌公湖区“六桥”,画卷可以直接读取的声音有水声、交谈声、脚步声、划桨声,《题坐隐园景诗 六桥》有“汪汪千顷波,六桥通杖履。波间明月光,忽逐渔歌起”的描写,可见诗中“渔歌”反映出画面中没有的声景(图3)。再看百鹤楼园林区奋翮池一侧高坡上有“素亭”一座,《堂记》中记载,“顶有素亭,覆以茅茨,寥若金声玉振环奏于八方而独以无弦素琴镇于中央”,《坐隐园百一十二咏》也有关于素亭“鸣琴坐幽赏”的诗句,隐含了素亭为园主弹琴演奏的场所。因为地势高,可“环奏于八方”,形成强烈的声响效果,突出此处声景意境。而画面中的素亭实际并没有“素琴镇于中央”,诗文的资料补充得以获得全面的声景信息和效果(图4)。

表1 与坐隐园声景有关的诗文描写[5]Tab. 1 Descriptions of poetry and prose related to soundscape of Zuoyin Garden[5]

3 “六桥”(第14页)[4]Liu Bridge (P14)

2.2 画卷中的声音分类与声景分析

观察《环翠堂园景图》中的景点,结合《全集》中的诗文,对其中120处题名景点进行筛选与合并,剔除声景类型单一的部分景点,余下37处声景效果佳的场所,对其进行声景分类及出现频次的统计(图5,表2)。可得出画卷中声景类型的基本分布情况:风雨声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动物鸣叫声,再次是水声,可见《环翠堂园景图》重在表达刻画声景的自然效果。人的各类活动声是园林中最具有生活气息的声响,类型丰富,也占据一定比重:交谈声的比重最大,吟诵声次之,脚步声、乐声、划桨声、下棋声则比重较小。画卷中的这些活动声虽不是主导,却烘托出坐隐园富有内涵的人文声环境。

4 “素亭”(第31页)[4]Su Pavilion (P31)

结合统计表,对声音的分类做进一步的声景分析。

2.2.1 水声

在《环翠堂园景图》中有多处水体环境,利用水体丰富可变的形式来营造多样的声音效果,丰富了景观体验。

5 《环翠堂园景图》声景出现频次统计Frequency statistics of soundscape occurrence in The Landscape View of Huancui Garden

1)昌公湖。《堂记》中有记载:“门之外有湖焉,广可数顷,主人字昌朝,因目之为昌公湖。”汪廷讷在《全集》中自赋小诗《昌湖晓望》来描写昌公湖景:“玄云白月水悠悠,侵晓湖光万顷秋。”昌公湖是坐隐园中面积最大的水体,具有观景、垂钓、游览的作用。湖水贯穿整幅画卷,从园外的田野山脉、园林入口“大夫第”流经环翠堂建筑群,既是重要的园林构成要素,也是赏声借景的主要来源。以山脉、翠竹环绕的昌公湖,水体开阔而平静,呈现静态为主的声景效果,以大自然天籁之音为背景音,辅以一定的活动声,凸显坐隐园幽静而美好的选址条件。沿湖的赏声场所有沧州趣、水月廊、万景堤、天放亭、湖心亭等。

2)奋翮池。奋翮池是百鹤楼私家园林区的核心景观,也是坐隐园的最深处,版画中刻画较多,涉及11页的篇幅。由于版画依据线状游览路径绘制,无法直接识别奋翮池的水体形状及周边附属景观与池的相对关系,此处以清华大学王冉对百鹤楼区域所作复原平面为依据进行水声景的分析[6](图6)。

表2 《环翠堂园景图》中的声景分类统计Tab. 2 Classified statistics of soundscape classification in The Landscape View of Huancui Garden

奋翮池位于地势低洼处,遵循地势呈自由形态,水面开合变化、动静结合。曲桥、玄津桥将水面划分一大两小,池中建三岛,“松竹梅各占其一,与主人为四友焉”。主要水体临近两组建筑群,无无居以水榭的建筑形式跨于水面,百鹤楼则建于达生台上。两处都为赏声的绝佳场所,潺潺流水声与百鹤楼的鹤声、无无居的吟诵声相映成趣。水体东侧多自然地形,万石山地势抬高,上有桂香亭、朗悟台、素亭等小品,便于登高远眺,吟诗作对,抒发情怀。此时的水声成为背景音,以衬托文人“了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的悠远 意境。奋翮池还包括2处小水体,一处是玄津桥下瀑布景观,一处是曲桥划分的延伸至东壁的水体。前者利用地势的高差形成了跌水的小瀑布景观,水声以动态为主;后者是一处较为僻静的场所,地势较低,画面中家仆在池边洗砚台、在书房整理书籍,水声已被人的活动声掩盖。奋翮池的水声景类型丰富,呈现多样化的声景体验,体现具有江南园林情趣的“咫尺天地”。

3)其他水体。“曲水流觞”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与文人宴集聚会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园主人汪廷讷在环翠堂建筑群与百鹤楼园林区之间专门开辟四方小院名为兰亭遗胜(图7),在石台上设置流杯渠,文人墨客觥筹交错、吟诵其间,伴随着细微的流水声,抒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附庸风雅之情。《坐隐园百一十二咏》中以“茂林修竹间,曲水觞堪送。何俟管弦声,春风啼鸟弄”的诗句,也点明此处弦乐声、鸟鸣声、风声结合水景声色营造的人文特点。

紧邻兰亭遗胜是一处设有冲天泉的小院落(图8),此处声景以水的动态声为标志,主题明确。冲天泉是在明代江南园林中少见的喷泉形式,直冲飞天,对面的秘阁成为观冲天泉的场所。

2.2.2 风声、雨声

风声、雨声是气候原因产生的声音,在画卷中无法直接获得,既不见“形”,也不见“声”。明代刘基《松风阁记》曾记载“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通过风雨拍打门窗、屋檐,风吹过巷道可以产生声响;也可与植物的声音共同营造声景,如风吹树叶、雨打芭蕉的声响。

《环翠堂园景图》中隐藏着许多以风雨为主题的声景空间。一方面,恰到好处地利用君子林、紫竹林、牡丹林、芭蕉林、桃坞、梅林、松林等场所作为风雨声的载体及声源的发出点。诗文资料中,万石山“清啸振林薄”、长林石几“风号疑海飓”、芭蕉林“修干挟风声”“急雨鸣偏壮”均描写出植物借风雨传声的特点。另一方面,画卷中的亭、阁、楼、台是感受这一类声景的重要场所[7]。以百鹤楼园林区为例,此处风雨的赏声场所包括:在万石山上的桂香亭内可感受风吹山谷的瑟瑟声;坐于素亭可听到紫竹林的萧萧声;临近东壁窗前可倾听雨打芭蕉声;站在大慈室前的玄津桥上可欣赏雨点滴落在荷叶的敲击声。可见桂香亭、素亭、东壁、玄津桥这些建筑空间的布局与规划也将声景效果纳入其中,反映出明代文人朴素的声景观在绘画、园林营建中的体现。

6奋翮池的水声景[4,6]Soundscape of water in Fenhe Pond[4,6 ]

7 “兰亭遗胜”(第28页)[4]Lanting Site (P28)[4]

8 “冲天泉”(第29页)[4]Chongtian Fountain (P29)[4]

9 百鹤楼区(第35页)与园外宗教建筑(第5页)[4]Religious architecture of Baihelou Scenic Spot (P35) and outside quarters (P5)[4]

2.2.3 人的活动声

《环翠堂园景图》长达14 m的画卷中共出现300多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特定场所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声,人的行为赋予园林生活气息,构成了坐隐园声景环境中的最生动的部分。人的活动声主要包括乐声、吟诵声、交谈声、下棋声、脚步声、划桨声等。

2.2.3.1 脚步声

人在行走、跑跳时发出的脚步声可在画卷中多个页面捕捉,呈现不同的声音效果。首先,不同的地面材质发出的声响不同,行走于建筑庭院中的青石板路、昌公湖湖岸边的土坡或木制桥面上,会发出不同质感的声响。其次,人的各类活动产生的脚步声也各具特色。画卷中抬轿子、挑担子的家仆,脚步声更低沉而缓慢,年轻人的脚步声舒缓而轻盈,儿童的跳跃声更为急促。《环翠堂园景图》在明代万历年间以版画的形式出版,目的之一是为了宣扬园主人汪廷讷的文人身份及广泛的交友圈,因为园林的营建最能体现其身份。在昌公湖沿岸,画面中有大量文人墨客及友人的描写,是人物出现较多、活动更丰富的区域。匆匆的脚步声也进一步凸显友人频繁到访坐隐园的视听画面,一方面突出坐隐园以昌公湖为核心的游赏作用,另一方面折射出汪廷讷复杂的心理暗示。

2.2.3.2 交谈声

画面中,人物往往成组出现,形成一组组生动的人物画面,既有嬉戏孩童、伴童老者的画面,又有亭中畅谈、文吏互拜的场景。相对而立、相伴而行的人物间的谈话必不可少,成为画卷中最常见的人的活动声[8]。

2.2.3.3 吟诵声

坐隐园有归隐之所的含义,修身养性、参禅悟道是生活常态。汪廷讷同时也是一位文人,喜爱结交文人圈好友,《全集》收录自己及好友的大量诗作余千篇,坐隐园内雅集聚会离不开文人墨客的吟诗作赋,吟诵之声成为文人园林中的经典声音,反映文人气质及人文内涵的环境。吟诵声常出现于书屋、亭阁或茂林修竹间,如君子林、环翠堂、长林石几、朗悟台等,体现“吟花席地,醉月铺毡”的声景意境。

2.2.3.4 乐声

乐声一般指乐器、歌曲、戏剧带来的音乐效果,中国传统园林配合悠扬动听的琴音、乐声,创造幽人闲居的园林生活,向来是文人雅士的一致追求。在传统园林的声景表达中,乐声是重要手段。画面中的乐声虽然不能被直接捕捉,但结合诗文资料中的声景描写可推测声音的存在,如素亭有“鸣琴坐幽赏”、六桥有“忽逐渔歌起”、清虚境有“咏歌遥入听”、桂岭有“放歌绿岭路”,这些乐声成为坐隐园悠扬的音乐背景。

《环翠堂园景图》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乐声——梵音,即吟诵佛经的声音。版画中有2组宗教建筑(图9)——园内百鹤楼区大慈室、半偈庵、经藏一组和园外玉带河畔嘉福庵、玄通院、嘤鸣馆一组,可推测出画卷之外的“梵音”。园内一组位于园林“客所不至”的“最深处”,为园主人修行之所。《坐隐园百一十二咏》中“甘露洒杨枝,潮音阐真谛”是针对大慈室景点的诗句,潮音即为诵经之声,借梵音表达园主人及家眷的精神追求,梵音与其他自然声、活动声相伴出现,构筑百鹤楼区日常生活的声景特征。而园外一组建筑体现坐隐园“高原极望,远岫环屏”的选址特征,山脉、河流围绕,自然“淑气”相伴,《题坐隐园景诗》有诗云“贝梵经行寂,尘劳未有涯”,嘉福庵的“贝梵”暗指吟诵声,作为坐隐园园外的借景与借声手段,突出园林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声景意境。计成在《园冶》中写道,“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9]、苏州虎丘冷 香阁正是借助园外钟声与园内景观共同营造声、色兼备的优美意境的园林佳作[10]。

2.2.3.5 下棋声

坐隐园的“坐隐”又称围棋,园主人汪廷讷酷爱下棋,自称“坐隐先生”,著有《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奕谱》(又称《坐隐奕谱》)二卷,《全集》中有诗文涉及谈棋、对弈,如 “坐客棋声竹弄风”“玄亭罗草任园棋”。围棋是古时深受士大夫喜爱的“雅玩”之物,汪廷讷以“坐隐”为园名,正是借围棋这一雅事表现自己高逸之风。园林中设置多处可供自己与友人切磋棋艺的场所,画面观察结合诗文信息,下棋的场所出现在君子林、凭萝阁、天花坛、一叶、浮家、朗悟台、棋盘石、桂香亭、松院、笑尘岩、无无居等景点。由于围棋这一活动产生的声响如落子声、交谈声等,是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声音,结合一定的空间环境,形成多处声景点,丰富了声源的类型。

2.2.3.6 划桨声

《环翠堂园景图》中在昌公湖水域有关于9只小船的刻画,《堂记》中记载:“湖中有舟二,大曰浮家,小曰一叶。”一叶与浮家是昌公湖上主要用于游览、集会的船只。《相和歌辞 江南曲》中写道“轧轧摇桨声,移舟入茭叶”,刘禹锡《堤上行三首》有云“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划桨声成为昌公湖水域特别的标志声,“轻帆冲鹭序,柔橹荡茶烟”。传统园林中以划桨声作为声景营造的经典案例是苏州耦园的“听橹楼”,倚靠围墙,临近城壕,外隔娄江,可闻阵阵摇橹之声,南宋陆游诗云“参差邻舫一齐发,卧听满江柔橹声”,园内林木萧萧,既借景又借声,别有一番人文情趣。坐隐园在空间营造中也借鉴这一手法,在紧邻昌公湖的码头沧州趣及湖中央的湖心亭2处,都借划桨声传达别样的送别之情,也丰富了昌公湖区域声景营造类型。

2.2.4 动物声

真实的园林场景中,我们常能听见蝉噪鸟鸣、虫吟蛙叫之声,借声赏景不可少。园主汪廷讷别号“松鹤子”,鹤也是《环翠堂园景图》中出现最多的动物景观,分别在昌公湖湖心亭、鹤巢、百鹤楼、嘉树庭等景点出现,另外还有以鹤的形象出现的装饰物,如松院的“石鹤”、牡丹林中的灯饰等。园内专门建鹤巢以饲养家鹤,“家有二鹤,每明月夜西飞仁寿山”;建百鹤楼赏声观景,“一夕月明,果有鹤来,旋绕频频栖于楼头,张羽而舞久之飞去”;或在园内“嘉树垂阴看舞鹤”。在《全集》中也有对鹤声的诗文描写,“见楼头玄鹤,下阶阴唳声满林”。计成《园冶》中“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的描写正是用近处仙鹤的鸣叫声衬托虚无缥缈之意境,与《环翠堂园景图》中突出鹤声的声景意图一致。

结合诗文资料佐证,坐隐园中还有多处动物鸣叫的场景,如无穷门的“池草乱鸣蛙”、高阳馆的“花外送莺声”、凝碧轩的“闲坐听春禽”。

3 画卷中的“声色”风景特征

《环翠堂园景图》37处声景点(表2)不仅仅是听声处,还是观赏“声色”风景的场所。所谓“声色”风景是在声景的基础上,基于视觉和听觉双重作用下的“有声有色”的风景。赏声观景、借声赏景是坐隐园园林设计的精妙之处。结合上一部分的声景分类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视听互动的赏声观景点案例,从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进一步对《环翠堂园景图》这一传统园林画卷中的“声色”风景营造特征展开分析。

3.1 优越选址的“声色”环境

《环翠堂园景图》45个页面中描写园外优美山水环境的页面占据了15页,达到总页面数量的1/3。《坐隐先生全集》中也有大量诗文夸赞家乡优越的地理位置,如“余家松萝之麓,璜琅夹源,远门如带,沿堤桃柳参差,雨过千峰俨立画冈”“蜿蜒山叠翠,林木护吾庐。市远比邻少,村深遥路行”。画卷开篇即有黄山、白岳、松萝山、仁寿山相对位置的环境刻画,点明坐隐园的地址位于徽州休宁松萝山附近。可见,营建者力求通过版画展现坐隐园在选址上的独具匠心。

明代末年是造园空前繁荣的时代,园主人汪廷讷曾在南京居住,受到江南园林文化的熏陶,深深地影响了他回乡后的园林建造。徽州休宁造园的选址条件更优于江南,尤其体现于声景环境,画卷中有关大自然的声景刻画占据比重最大。坐隐园处于群山、溪水、农田的环绕中,体现出声景环境的宁静悠远,犹如天籁之赏。明代造园家计成认为园林选址“地偏为胜”,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写道“居山水间者为上”,版画中用大量篇幅描写坐隐园环境,其“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的选址也是寻求天籁之音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3.2 时间维度上的“声色”营造

传统园林的声景效果是呈现动态变化的,而绘画是静态的二维表达。如何在静态的绘画中识别声景,在前文已论述本研究的方法。但园林绘画中对声色场所的刻画着墨不一,有的呈现出时间性,看似“无景”实则“有景”;有的则打破时间性,刻画明确,生动翔实。其中,人在特定时空下的活动与行为对绘画中声景的营造有直接的影响。

乐声、吟诵声、下棋声等是画卷中具有人文特性的声景,此类声景在画卷中有多处体现。仅从画面观察,往往演奏处无乐器、读书处无读书人、下棋处无对弈者,似乎无法获得乐声、吟诵声、下棋声等声音来源,但通过文字推理判断此处在特定时空下确有声景。这些声音场景也不是时刻出现,与人的活动有关,间或出现。这类声景是反映园主人隐居生活的主要内容,间接传达出园主人的情怀与生活情趣,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明代文人的园居生活景象。可见,声景具有丰富的时间维度特性,这种时间维度通过画家的创作间接呈现,伴随着画卷中人的行为而产生,这也反映出传统园林声景的特征。

但画卷中也有一部分人文声景似乎要打破这种时间性,以非常明确和饱满的画面呈现。1)昌公湖沿岸。文人墨客游赏堤岸,岸边栽种有松、竹、梅、柳、芭蕉等形态丰富的树种,湖中睡莲、荷花相映衬,正是听风听雨的最佳载体,当水面荡起涟漪,伴随文人吟诗咏叹,是一幅美好的声景画面。2)入口外行色匆匆的入园人流。“坐隐园”本是汪氏归乡隐居之所,而热闹的入园声景——脚步声、马蹄声、轿声及家童的迎客声反映坐隐园可能是汪氏重要的社交场所。这里借助既往研究者对汪廷讷人生经历的研究,尤其是对其交友圈的分析,如中国美术学院毛茸茸以汪廷讷的刻书事业与交游圈为背景重新审视这座画中的园林[11],江南大学姜阿珊点明“汪廷讷作为商贾却始终以文人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意图,也是他接近文士阶层最直接有效的办法”[12]等。可见,坐隐园入口处的声景表达从侧面反映出汪廷讷迫切想通过园林去结交好友、不断接近文人圈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愿望。3)入口一侧的君子林庭院。方形庭院中遍植翠竹,翠竹中心的石桌旁4位文人围坐而饮,林后便是可凭栏而眺的双层建筑“凭萝阁”。这3处是画家精心刻画的声景片段,具有时间性,不是持续存在的声景,是特定时间、场景下的画面。画家之所以重点表达,反映了园主汪廷讷复杂的文人情感:坐隐园本是汪廷讷的归隐之所,画卷中大量文人着装的人物出现似乎又反映主人迫切加入文人圈的愿望,画面中人物的交谈、匆匆的脚步,似乎打破了这乡野的宁静。汪廷讷内心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通过画面中形形色色的声音显现出来。

3.3 引发共鸣的“声色”互动

唤起了“赤壁之战”的声景联想,传达作者怀抱家国之忧的入世愿望。湖岸码头“沧州趣”取自明代画家沈周《沧州趣图》,主要描写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此处又是送别之地,汪廷讷曾居江南,后回乡建园隐居,此处的鸟鸣声、风声、话别声烘托园主人的不舍之情,寄托对江南山川逶迤的留恋之情。奋翮池旁“达生台”之“达生”出自《庄子 外篇 达生》,即通达生命的意思,表明园主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的归隐之心。“大音希声”正是达生台的声景境界——最美的声音即是无声之声。

文学典故的引入,唤起潜在的情感体验,将园林的声景与记忆中的文学、诗歌、绘画相联系。“弦外之音”的出现,让园林绘画的意境美更上一个台阶,使得画卷与读者产生“声色”风景的共鸣与互动。

4 结语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环翠堂园景图》中的声音进行分类解读,而在画卷中还有大量隐含的声景画面犹如“弦外之音”,这些 “弦外之音”通过在画面中融入文学典故、诗词歌赋,将其变为传递情感的工具,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与声景联想,丰富画面的空间结构[13]。

昌公湖岸边山岭中的“赤壁”崖壁,《堂记》中记述“循岸过山溪至赤壁,不但与武昌风景一辙,而周郎之胜,曹公之败,隐隐若觌”。此景点借用三国赤壁典故,“隐隐若觌”

艺术史家高居翰认为园林绘画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视觉记录和美学再创造”[14],对于传统画卷的解读,仅仅以景叙情,以视觉感受美学意境还不够,画卷园居生活中所传达的丰富的声音信息的提炼也很重要。绘画是无声的艺术,而园林绘画主题明确、空间有序、人文气息浓郁,可以捕捉“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声景内涵。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声色”俱佳的园林画卷,画卷中依据游览顺序从园外到园内、再到园外的路径描绘,构建了完整而和谐的园林“声色”图景。笔者依据画面观察与文字推理,对画卷中的声景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出画卷中的园林声景的主要构成——水声、风雨声、动物声以及人的各类活动声(乐声、吟诵声、交谈声、下棋声、脚步声、划桨声),通过分析可得: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水声、风雨声、动物鸣叫声占据画卷中声景的大部分比重,与大篇幅的山水景观相辅相成,可见,坐隐园拥有优质的声景环境,这也显示明代私家园林的选址首先关注天籁之赏的自然环境。此外,画卷中类型多样的人文声景活动也是私家园林不可缺少的声景构成,是最生动的声景类型。这一类声景具有时间性,与人的行为活动息息相关,画卷中的观景点往往也是重要的听声处,借声赏景合二为一,是私家园林重要的营造手法。最后,画卷中的“弦外之音”,是对写实声景的补充,引发“声色”风景的共鸣与互动,丰富园林的空间结构。

因此,“消失的园林”坐隐园可从传统园林绘画《环翠堂园景图》中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有助于对园林绘画中所传递的声景营造思想和价值的理解,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代风景园林的声景设计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4、7~9引自参考文献[4];图5由作者绘制;图6引自参考文献[4]与[6];表1根据参考文献[5]绘制;表2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声景画卷园林
中国画卷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清代园林初探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罗米的画卷
绘就最美生命画卷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