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申城文化之地
2020-02-25马振宇
马振宇
艺彩斑斓
“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腊子开会咯,廿四路电车打弯喽;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哈哈笑。”这首欢快的“古早”童谣,大抵也反映了老底子上海人的文化去处。而随着时光演变,可供上海人选择的艺文空间,变得越来越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积极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了包括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上海书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东方绿舟、国际舞蹈中心等一批公益性和功能性文化娱乐场所;近几年,大世界非遗中心、世博会博物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亦先后对外开放。截至2019年,全市共拥有市区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5个,艺术表演团体210个,公共图书馆24个,档案馆49个,博物馆125个。
在这些纷繁多样的文化基础设施中,上海图书馆、上海书城成了求知者畅游的海洋;上海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成了人们博观古今、遍览中西的朝圣地,古典文化、文艺的绮丽华美,中西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在这里交融而被尽情传唱;上海科技馆、大世界非遗中心则成了同学们流连忘返的嬉戏地,现代科技的奇妙展示与老上海悠然韵味的纠葛编织了无数孩童的梦。
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孜孜不倦者的一天是在上海图书馆里开始的。文献阅览室里无数的孤本珍卷,或触发文艺者笔下一篇篇富有诗意的文字,或激起研究学者心头一段段深奥的遐思。
午后,相隔四五公里的上海博物馆便成了阅览之余最惬意的休憩之地。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陈列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尤其是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收藏了来自宝鸡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些穿越时间而来的器皿、书画带着它们特有的厚重文化感扑面而来,让人迷失在这琳琅满目之中。
天色渐晚,上海大剧院及东方艺术中心里的演出便成了装点夜幕的明珠。这里曾上演过歌剧、音乐剧、芭蕾、交响乐、室内乐、话剧、戏曲等各类大型演出和综艺晚会,而这些演出不断传播城市的文化形象,促进城市文化艺术繁荣,对国民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助推作用。
如今,上海紧扣均衡、效能、高质量,全市基本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从“十二五”时期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2平方米。增加面积虽不大,但其纵深非同寻常。人们可借助云端平台,实现“点单式”“订单式”文化资源及内容配送;中心城区出门十分钟就可轻松“接驳”高配置的公共文化设施。借助云端载体,走通“最后一公里”;以供给侧改革,实现更高层级社会化“大循环”;以大文化发展理念,推动跨部门跨领域共建共享,成为上海实现“文化小康”、体现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文化地标
上海图书馆
创立于1952年的上海图书馆,历经68年风风雨雨,现拥有各类阅览室36个,藏有中外文献5500余万册(件)。其中中文古籍线装书约170万余册,善本2.5万种17万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中文期刊19915种,上海地方文献共8454册,上海历史图片21429张。规划中位于浦东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必将是上海未来文化设施的又一新地标。
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是上海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之一。其发射天线桅杆长110米,具有发射9套电视和10套调频广播节目的能力,能够覆盖整个上海市及邻近省份8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地区。它是浦东开发开放后第一个重点工程,仅在建成后10年内就接待了295位外国首脑,举办了近100次世界级重要会议和300多场大型活动,是上海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是市政府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市民科学文化素养而投资兴建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2001年12月18日主馆正式对外开放。
主馆占地面积6.8万多平方米,分为11个风格各异的主题展区、4个高科技特种影院、3个古今中外科学家及其足迹的艺术长廊、2个主题特展和若干个临时展厅,它们共同为四方游客生动地演绎着“自然、人、科技”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