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利他行为研究述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
2020-02-25宋承运
宋承运
摘 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界定着手,在厘清其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概念特征,而后通过对其影响因素作简要综述,试图勾勒当下研究的大致图景,为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网络利他行为;概念;特征;影响因素
网络对生活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网络利他行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指的是个体在互联网中采取的不求回报、造福他人的自愿行为。当前,网络利他行为研究方兴未艾,对其概念、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反思,具有积极意义。
一、概念界定
“利他”可溯源至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利他主义(Altruism)”,用于形容个人的无私行为。学界关于利他行为特质的探讨和研究一直层出不穷,多将网络利他行为看做特殊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或利他行为对其加以考察。
我国学者一开始提出了以下网络中的利他行为的界定标准:需要借助网络渠道产生、以助人为目的、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行为的自愿性[1]。这与外国学者Bar-Tal关于利他行为的界定类似,后续有关研究多沿用此概念[2]。随后,我国学者对多位学者的定义进行了整理归纳,形成了当下较为全面、广泛认可的定义:网络利他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中借助网络媒体表现出来的以有利他人为目的行为,是自愿的、但不排除利他行为事后产生的内在奖赏,网络利他行为可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进行[3]。
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内涵进行补充,如:网络利他行为已经成为网民表达情感、实现社会认同的方式,网络利他行为是网民基于某种互动愿景而形成的行为模式[4]。
二、网络利他行为的特征
学界在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整体上较为零散。如网络利他行为四组特征:非物质性与物质性并存、及时性与延时性并存、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广泛性和单一性并存[5]。再如: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情感性、道德自律性、主体交互性的特点,将网络利他行为的特征概括为:生成的技术性、主体的交互性、内容的融合性、过程的超越性、效果的不确定性[6]。
综上,当下的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利他行为特征进行提炼阐述:
1、网络技术特性主导
互联网等技术赋能了网络利他行为的实践,因此网络利他行为表现出显著的网络技术特性。现有关于网络利他行为的特征闡述中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高度重合,其中包括及时性、有效性、网民异质性;延时性、广泛性、及时性、公开性、网民身份匿名性等。
2、情感性和道德自发性
情感性和道德自律性是指网络利他行为更多地是行为主体基于对他人的同情以及个人道德自觉产生的社会道德行为。网络利他行为的环境相对简单,行为动机更加单纯、自发,更富有人情味和亲和感,具有现实根基。即网络社会空间系统中贯穿着情感和情绪,网络利他行为更接近一种道德自觉[7]。
3、信息分享与网络人际交互为主的表现形式
网络利他行为主要为助人者向受助者分享与传递、分享信息。由于网络媒介以传递信息、因而网络利他行为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这也是网络利他行为区分于一般利他行为的特征之一。同时,网络利他行为并非单方面的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利他信任关系,共同建构起了网络利他行为。综上,网络利他行为的特征之一就是以信息分享与网络人际互动为主要表现形式。
4、确定的行为成本与不确定性的行为效果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网络利他行为的帮助者能够实现评估利他行为的代价进而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然而,相比现实利他行为效果的确定性,网络利他行为的行为效果则充满了未知。网民既能够借助网络利他行为突破现实的局限,网络空间的流动性也可能导致利他行为效果降低。
三、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早期有关网络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较少,多局限于思辨性的阐述,实证研究不多且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在我国学者首创性开发出了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后,有关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的量化实证研究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关于网络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的实证研究涌现出来[8]。
尽管研究表明,求助者与帮助者的同质性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产生,但求助者并非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考察网络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主要关注助人者和情境因素。
1、助人者因素:道德、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
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好奇、求知欲等特质有利于网络利他行为[9]。另外有研究指出,助人者的能力及追求内部奖励的动机促进了网络利他行为发生[10]。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助人者在道德、人格特质、心理状态等层面的影响因素。
此外,助人者的某些价值观与网络利他行为也显著相关。即名望成就价值观与网络利他行为正相关,也有研究者发现助人者的公正世界信念能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11]。
2、情境因素:氛围、家庭、主观社会阶层
研究表明,社会氛围、家庭、社会阶层会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在高网络社会支持的情况下,网络利他行为更容易产生。同时,家庭教养方式也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产生,情感温暖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网络利他行为产生。
3、利他行为自身特征
利他行为的代价可能影响利他行为发生与否,代价低的利他行为最容易发生,而代价高的利他行为较少[12]。有实证研究显示,网络利他行为难度与个体情绪状态存在交互效应,共同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四、总结和展望
学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考察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碎片化向系统化发展的过程。然而,纵观整体研究发展脉络,仍可以从中感受到某种局限性:
1、理论建构存在滞后性
网络利他行为的主体是真实的网民个体,却又依赖互联网空间进行,其内涵必然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不断融合发展产生新的变化,亟需重新更新。例如,网络利他行为大部分过程都公开地反映在网络上,而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以社交媒体私信亦或是私人邮箱的方式进行的网络利他行为就无法用公开性来描述[13]。
2、缺乏对实质特性的考察
不同学者关于网络利他行为内涵的阐述不尽相同,出于研究视角与关注点的差异,对网络利他行为特征的阐述看似较多,关于网络利他行为自身独有特性的阐述相对较少。
当下界定网络利他行为的底层思维逻辑十分类似:将互联网的技术特性以及利他行为自身特性加以简单融合。在这个逻辑下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与生活日益融合,5G、VR、AR等新兴技术融入大众生活日常和网络社会,新兴技术属性在网络利他行为上不断显现呈现是必然趋势,我们应该思考:网络利他行为在何处区别于一般利他行为和一般网络行为?这也是本文对其特征归纳总结的标准之一。
3、心理学研究范式的两面性
目前,大多数学者将网络利他行为视为利他行为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心理学研究范式赋予了研究者在微观层面考察网络利他行为作用机理的有效工具,但正如现有研究中提出的质疑,当下网络利他行为研究已经显露出范畴窄化、内容滞后的问题,研究对象也局限在青年网民,未来需要继续开拓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并重视其他群体[14]。
参考文献
[1]Bar-Tal,D.(1985-1986).Altruistic motivation to help: Definition,utility and operationalization.Humboldt Journal of Social Relations,13(1-2),3–14.
[2]陈妮娅,吉臣明,柯锦墩,曹丽娟,许晓晴,陈津.高中生自立人格、心理资本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1):63-67.DOI:10.13834/j.cnki.czsfxyxb.2018.01.017.
[3]陈妮娅,叶江彬,申月红.大学生社交网站中的积极反馈、网络利他行为与快乐感的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20,32(02):110-114.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20.02.022.
[4]方臻,高雯,黄静静,陈雅岩.不同社交网站使用动机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07):385-395.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7.001.
[5]龚烨.积极情绪能促进网络助人吗?[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蒋怀滨,郑婉丽,魏新益,林婉清,杨矗,何誉博.坚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网络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05):461-465.
[7]寇明秋.初中生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李婧.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与网络利他行为相关研究及教育对策[D].天津大学,2016.
[9]李桥桥.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8.
[10]李思琪.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20.DOI:10.27284/d.cnki.gsxiu.2020.002054.
[11]刘金林.人口学变量、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9.[12]刘勤为,徐庆春,刘华山,刘勤学.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育,2016,32(04):426-434.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6.04.06.
[13]邵雪芹.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公正世界信念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DOI:10.27064/d.cnki.ghasu.2020.001075.
[14]陶威.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王亚芹.情绪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7.
[16]危敏.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7]邬荣玉.社会支持与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DOI:10.27435/d.cnki.gxsfc.2020.000008.
[18]谢小丹.大学生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自尊和感戴的中介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8.
[19]徐庆春.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0]徐文娟.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激发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21]薛玉梅.网络人际互动视域下网民利他行为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報,2020,41(10):42-46.
[22]杨欣欣,刘勤学,周宗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
[23]丁子恩,刘勤学.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自尊与公我意识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2):175-18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2.06.
[24]吴丹.偶像崇拜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20.
[25]王雪.社会阶层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的追踪研究[D]. 赣南师范大学,2020.
[26]范楠楠,叶宝娟,倪林英,等.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1):185-187,193.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0.01.039.
[27]张蓬叶.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7.
[28]赵倩.大学生道德认同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道德与性别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226-1229.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8.06.039
[29]郑丹丹,凌智勇.网络利他行为研究——以5Q地带“供种”行为为例[J].浙江学刊,2007(04):179-185.DOI:16235/j.cnki.33-1005/.2007.0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