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之美 浑然天成
2020-02-24秦欣欣
秦欣欣
单色釉是中国古代瓷器釉色的开端,因其只有一种装饰色彩而得名,又被称为“一色釉”“纯色釉”“一道釉”等,在瓷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单色釉瓷器集自然之美与极致之美于一身,可谓是瓷器艺术史上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瓷器体系的重要部分。单色釉瓷器没有青花彩瓷的缤纷艳丽,没有繁复精美的纹饰装饰,不浮不躁,凭借着高超的制瓷工艺技术水平创造浑然天成的美感,见证了中国瓷器一代又一代的辉煌发展。唐代以前,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因制瓷工艺的发展有限,这一时期的单色釉瓷器多为实用器,古朴自然。到了宋代,单色釉瓷器迎来了发展高峰,器形简约,追求釉色之美与线条之畅,颇具文人之风,尤以五大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为精品。直至今日,宋代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器依然能代表中國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可谓达到了顶峰,景德镇产出的单色釉瓷器,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器物器形等都大有发展与创新,成就非凡。
单色釉瓷器釉色种类丰富,主要有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单色釉都是在这些釉色上演变而来的。单色釉瓷器釉色或明快纯正,或清雅含蓄,或绚丽多彩,深受时人喜爱。宋代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以青色釉为基础,发展出了粉青、梅子青、豆青等多种釉色,美之自然。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发展出了更多的釉色,有霁红、霁蓝、豇豆红、郎窑红、茶叶末、孔雀蓝、茄皮紫、胭脂红等。新乡市博物馆藏有清代时期单色釉瓷器若干件,有旧藏,亦有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本文选取其中精美之器,共同品鉴清代单色釉瓷器的极致之美。
1.“大清雍正年制”款霁蓝釉瓷碗
“大清雍正年制”款霁蓝釉瓷碗是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的,通高8.3厘米,腹径17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8厘米。此碗口外撇、弧壁、深腹、圈足,通体素面无纹饰,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胎质洁白细密,釉色纯正,莹润光滑。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霁蓝釉又被称为“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此种瓷器生坯施釉,在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霁蓝釉是由元代时期的高温蓝釉发展而来,明代永宣时期初创,清代自康熙一直有烧制。
2.“大清道光年制”款霁蓝釉瓷碗
“大清道光年制”款霁蓝釉瓷碗是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的,通高6.5厘米,口径为17.4厘米,底径为7.6厘米。碗撇口、弧腹、圈足,内外施霁蓝釉,底部施白釉,器身端庄大气,曲线秀美,釉色深沉稳定,色泽莹润,静穆雅致,口沿与足根处均有一线整齐的灯草口,蓝白对比,反差鲜明。本系列产品在乾隆朝被称作“霁青斑子宫碗”,嘉庆十一年(1806年)曾经停烧,道光时复又生产“霁青白里斑子中碗”“霁青中碗”,自此延烧至清末。
3.“大清光绪年制”款霁蓝摇铃尊
“大清光绪年制”款霁蓝摇铃尊为一对,大小形制统一,通高23.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0.8厘米。尊灯草口,长颈溜肩,腹部微敛,圈足外撇,施霁蓝釉,底心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此尊形制特别,造型端庄秀美,摇铃尊因形似长柄摇铃而得名,造型历史悠久,或源于青铜编钟等宫廷礼筵乐器,多为细颈小口,丰肩敛腹,是清代康熙时期烧制成功并流行的尊式之一,是一种用于插花的陈设器。
4.“大清雍正年制”款霁红釉瓷盘
“大清雍正年制”款霁红釉瓷盘是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的,通高4.4厘米,腹径为18.3厘米,口径为20.5厘米,底径为13.5厘米。此盘撇口、浅腹、圈足,釉面均匀,釉色莹润。盘内外满施霁红釉,颜色均匀沉着,口沿留一线,俗称“灯草边”之白釉,底施白釉,青花双圈纹内落“大清雍正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霁红釉又被称为“鲜红釉”“宝石红釉”“醉红釉”等,是一种极为名贵的颜色釉。霁红创烧于明早期,因作为皇帝御用,并用于礼敬天地日月,故名“祭红”。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参与下曾倾尽良工复烧霁红。
5.豇豆红釉蒜头瓶
豇豆红釉蒜头瓶为一对,大小形制统一,通高15.6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4.5厘米。瓶口呈蒜头形、束颈、溜肩、鼓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器形端庄秀气,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温润柔和。豇豆红是清康熙时期创烧的一种名贵铜红釉品种,备受人们推崇。蒜头瓶是秦汉时期的典型器,青铜、陶器中常见其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瓷质蒜头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见,明清时期流行起来。宋人将其用作酒器,称之为温壶。自元代始由酒器演变为陈设器。到了清朝,成为专供各国政要用瓷,以昭大清盛世威仪。
6.“大清乾隆年制”款酱釉瓷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酱釉瓷碗是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的,通高6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6.8厘米。碗直口、深腹、圈足,通体施酱釉,釉质细密醇厚,匀净内敛,酱中闪金,光鲜明丽,雅致可人。底施白釉,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元素的高温釉,颜色与芝麻酱色接近,渊源可追溯至宋代定窑的紫釉,明、清两代帝王出于好古之心令御窑厂仿制宋代酱釉作品,因此清代酱釉瓷器多为官窑之作,又因釉色似僧人的袈裟,被称作“老僧衣”。
7.“大清乾隆年制”款茶葉末釉瓷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茶叶末釉瓷瓶为清代乾隆时期所烧制,通高18.8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7厘米。瓶洗口、直颈、鼓腹,圈足外撇。满施茶叶末釉,偏黄的釉色中散布褐色小斑点,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古朴清丽,整体釉面温润而爽目。足内一方框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茶叶末釉由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好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颜色古朴清丽,极为雅致。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因其釉色纯朴典雅、雄浑厚重一直备受明清两代宫廷的偏爱和重视,多为官窑制作,如明代御器厂所生产的“鳝鱼黄”、康熙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蛇皮绿”、乾隆时期的“广官釉”等。
8.“大清乾隆年制”款炉钧釉灯笼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炉钧釉灯笼尊是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的,通高23.3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8.4厘米。此尊长圆形瓶腹,束颈较短,撇口,圈足,满施炉钧釉,釉质肥润,釉面晶莹,蓝、绿交织相融,造型标准,稳重敦实。腹部两侧堆贴瓶状双耳,瓶上加瓶,寓意“平上生平”。足内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炉钧釉灯笼尊是清代官窑的经典品种,始烧于雍正朝,因炉内低温仿钧釉而得名,流行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9.“大清乾隆年制”款窑变釉双耳瓷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窑变釉双耳瓷瓶是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的,通高22.2厘米,口径为4.6厘米,底径为6.5厘米。瓶唇口,长颈、折肩,鼓腹下敛,圈足微外撇,两侧饰祥云形耳,肩下凸起一道弦纹,整体器形隽秀挺拔。内外通体施窑变釉,釉色斑斓,红紫交融,蓝白相掩,纵横变化,无有穷尽。足底为酱黄色釉,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窑变釉是雍正时仿钧窑釉色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又被称作“窑变花釉”。出于偶然,形态特别,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到乾隆时期创制了窑变釉双耳瓶,为清代典型官窑器。
10.孔雀绿釉瓜棱带盖罐
孔雀绿釉瓜棱带盖罐通高43.5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22.3厘米,底径15厘米,盖高8.8厘米,盖径8.7厘米。罐圆唇直口,丰肩鼓腹,盖上有瓜藤形钮,圆盖出沿。盖及罐身呈瓜棱形,有瓜瓞延绵纹装饰,藤蔓延绵不绝。器身形制规整,稳重硕大,通体施孔雀绿釉,釉色晶莹透亮,色泽均匀。孔雀绿釉是以铜为呈色剂的一种中温釉,因其呈色类孔雀尾羽色而得名,实际呈十分鲜艳的蓝色。景德镇自元代开始烧制孔雀绿釉瓷器,明代宣德、成化、正德朝均有生产,至清代康熙时发展到鼎盛,因其翠雅亮丽的特点成为中国绿釉瓷中的珍贵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