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价值研究

2020-02-24陆秀蕾

健康大视野 2020年3期
关键词:抑郁脑卒中心理护理

陆秀蕾

【摘 要】 目的:探析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心理护理模式的实践价值。方法:以本社区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A、B两组。A组行常规护理模式,B组在A组护理条件下,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抑郁改善情况及护理依从性。结果:B组患者抑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B组护理依从优良率为97.37%,明显高于A组的76.32%(P<0.05)。结论:心理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实践价值较为突出,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 脑卒中;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856.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3-139-01

脑卒中后抑郁属于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有关研究表示[1],约60%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情况,导致病死率及致残率上升。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沉、自我封闭、食欲不振等症状,致使其生活质量下降。有关报道表示[2],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心理不平衡,而对其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临床实践价值较高。为分析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实践价值,本研究对我院3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均来自于2018年3月——2019年6月我社区所接收,随机将其划分为A组和B组,均38例。A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5~79岁,平均(58.76±3.75)岁;受教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或中专12例,大专7例,本科及以上3例。B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57.69±4.18)岁;受教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或中专13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2例。两组基线资料分布均衡,无统计学价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知识讲解、饮食指导等。B组在A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认知干预:应用真诚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以构建较好护患关系。认真归纳患者当前困惑问题,利用专业知识向患者与家属解答有关问题。对患者所存在的错误认知,予以纠正,并通过近期成功案例讲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2)行为干预:营造轻松、温馨氛围,与患者进行交流时,应保持语气融合、态度诚恳,以使其心情保持平和状态。此外,还可播放优美音乐,让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相互暗示,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有关穴位进行按摩,如:内关、神庭、百会穴等,以起到疏肝解郁之效。另外,还可通过开座谈会、集中进行健康知识讲解等方式,将患者聚集到一起,提高其对抑郁情绪的识别和应对能力。(3)人文关怀:根据患者具体生存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关怀,并鼓励家属、亲友予以患者较多关注及关爱,让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爱,从而减轻其抑郁程度。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抑郁改善情况,借助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程度。SDS评分评价标准:53分以下表示不存在抑郁情况,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大于72分表示重度抑郁。(2)观察两组护理依从性,将护理依从性划分为优、良、差3个标准,对患者护理依从性进行评价。依从优良率=100%×(优+良)/总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1.0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t值来检验计量资料(x±s);通过X2来检验计数资料(n、%);P<0.05即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抑郁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后,B组患者抑郁改善情况明显好于A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依从性对比

B组护理依从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组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为社会、家庭带来较大负担及压力[3]。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患者病后一種十分常见的并发症,症状表现为情绪低沉、紧张,甚至会出现恐惧、绝望等负面心理[4]。患者通常会采取消极调度评价自身与疾病,甚至社会、家庭,致使其产生心理障碍、心理调整能力降低,导致其康复动力丧失或降低,不利于其运动功能康复。因此,需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以帮助其重新树立生活信心,减少其抑郁程度,提升其康复信心。

心理护理模式即指护理期间由护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对患者心理活动进行积极作用,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状态的一种护理方式。心理护理主要依据患者心理活动特征,开展的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变患者心理及行为,帮助其较快适应新环境及新变化。大多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通常伴有心理调节能力下降、情绪低落现象,如果对其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虽能起到一定护理效果,但不能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而心理护理的实施,则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心理调节能力较快恢复正常[5]。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而言,心理护理方式的针对性、主动性更强,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具有较好的实践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条件下运用心理护理的B组护理后患者抑郁情况改善程度与单一应用常规护理的A组相比,较好,这提示心理护理的实践能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B组护理依从优良率(97.37%)和A组(76.32%)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可得出心理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患者护理依从性的提升。

总而言之,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抑郁情绪,增加其护理依从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艳华, 徐娟, 程慧, 等. 强化心理护理联合康复志愿者个体干预卒中病人负性情绪的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7):1006-1008.

[2] 庄丽华, 詹松华, 孔营楠. 心理疗法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临床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9):1062-1064.

[3] 魏桂萍. 对肢体偏瘫患者实施激励式心理护理体会[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3):456-457.

[4] 郭莹,刘春英.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9, 34(1):54-56.

[5] 孙燕, 李亮, 曾明,等. 虚拟现实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 33(6):727-729.

猜你喜欢

抑郁脑卒中心理护理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