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 古代居民饮用水的来源
2020-02-24田涛
田涛
如果你去欧洲旅游,会发现许多城市都有各种喷泉。为什么欧洲“盛产”喷泉?根据史学家的研究,虽然如今的喷泉大多数是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但早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喷泉并不只是一种装饰物,而是唯一能够稳定提供可靠淡水的方式,是古欧洲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因此在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喷泉最早还用于祭祀、祷告和纪念活动,两相结合,促使喷泉成为欧洲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无论古今,噴泉在欧洲都是“公共生活”的代表,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标志。
古代喷泉是居民饮用水的来源
最早的人类多群聚于河岸附近,随着人口增加,不得不迁居到广阔的平原地区。这时,他们必须先学会如何转移和控制水流,将水引向聚居区腹地。
目前研究显示,最早在居住地建造喷泉的是意大利中部的伊特鲁里亚人,他们建造的小型喷泉就地取水,让泉水源源不断地从石孔中喷涌而出,而且他们还发明了城市排水系统,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古人逐渐完善了修渠、建坝以及开凿运河的技术。最早的大规模人工建造喷泉始自古罗马时期,4世纪时就有1200处。
古代喷泉多利用既有水源改造形成,与其他沿河流发展起来的文明古国不同,罗马人不是被动地迎合地形,而是开创性地修建了高架水渠。最早的一条建于公元前312年,总长度约15千米,可以把附近水源引入城市。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人们在罗马附近又修筑了十多个类似的高架水渠,长度从十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为何会出现这种城市输水系统呢?专家认为,被称为“七丘之城”的罗马建立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7座山岗上,水源主要依靠附近的山泉、湖泊和河流,运水不便。随着人口需水量的增大,必须将贮存在城市周围的水源送入罗马城,并储存在城市中的高架水箱里。城市里分布着用石头、木头、陶土、皮革和金属材料铺建的管道,水就通过这些管道输送到喷泉中。这些沟渠中的水压来自于重力,而水流强度取决于管道两端的落差。高架水箱和水渠中的水经过斜坡产生了高压水流,可以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制造出喷泉的效果,供人们排队取水的开敞空间就形成了以喷泉为主题的广场。直至今日,罗马城中仍保留着大大小小的喷泉3000余座,古罗马时期的引水管道古迹依然留存。
音乐喷泉是谁发明的
电力普及后出现的电泵,让喷泉彻底改变了最初的“使命”。电力革命之后的设计师开始尝试在喷泉水景中增加电力照明,为夜幕增添一抹亮色。189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设计师们展示了第一座电力喷泉—哥伦布纪念喷泉。喷泉中间被雕刻成轮船的造型,巨大的水池周围摆放着美人鱼和精灵的雕像。船的旁边排列着300个间歇喷泉,喷出的水柱高达50米。它的动力来自于4个巨大的电力水泵。夜晚,五颜六色的灯光在水柱间闪烁,在水雾中浮现出若隐若现的彩虹。哥伦布纪念喷泉是第一个将彩色照明应用在喷泉中的设计,填补了夜景的空白。这种变化迎合了工业时代人们的新生活方式,喷泉设计也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个有力手段。
1930年,德国发明家奥图皮士特先生首先提出喷泉的概念,起初他只在百货商店和餐馆建造小型喷泉,经过多年的发展,其音乐喷泉的设计及构造已变得更大型、更复杂。1952年的夏天,在西柏林的工业展览中,一个美国人看到音乐喷泉的表演,并把它带回纽约电台音乐会堂。1953年1月15日,音乐喷泉在美国首次表演,表演期间超过150万人观看。后来有人继续改善音乐喷泉并推广到全世界,多年的改良已大大降低喷泉的建造和维修成本。
我国最早的人工喷泉—大水法
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水源形式是开采地下水,有时直接在山泉附近修建蓄水设施,如华清池,极少见有千里迢迢地从山中引水入城的,因此喷泉史比西方短暂。
我国最早的人工喷泉是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747~1759),修建于圆明园西洋楼前的3座喷泉建筑群,分别称作“谐奇趣”“大水法”和“海晏堂”。设计者是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和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仍保留了大量中国传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