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远征——南极英雄(上)
2020-02-24赵致真
赵致真
早在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就猜想地球南半球应该有一片未知的大陆,用来和北半球广袤厚重的陆地相对称。他们确信造物主不会让地球“一头沉”,影响自身的稳定和平衡。
探索南极的足迹
1700年1月,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哈雷曾经率领帕拉摩尔号跨过南极辐合带,到达南纬52°24′并遇到平顶冰山;1773年1月17日,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率领决心号和探险号首次进入南极圈,距南极大陆仅仅120千米。1774年1月30日抵达南纬71°10′,这一“最南”纪录保持了近50年。
如果要为库克船长找一位衣钵传人的话,大概要首推俄国探险家別林斯高晋了。1803年,25岁的别林斯高晋曾参加克鲁欣斯特恩船长领导的俄国第一次环球航行,1819年,他受沙皇之命担任南极科学考察总指挥,率领900吨的沃斯托克号和530吨的米尔尼号共189人。别林斯高晋最崇拜的英雄就是库克船长,他对库克3次航行的所有著作融会贯通并随身携带,还专门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以便向50年前与库克结伴同行的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班克斯当面讨教。76岁的班克斯倾其所有,将珍藏的书籍和图表交付给别林斯高晋,并一起切磋南极考察的路线和计划。次年班克斯便与世长辞。
1820年1月26日,别林斯高晋跨越南极圈,绵延的大陆冰架遥遥在望。2月22日遇到风暴被迫返回悉尼,稍事休整并在南太平洋进行短期考察后,11月11日再次向南极进发。冰山压顶,雾幕垂天,沃斯托克号虽用铜材加固但仍严重损坏并持续漏水,别林斯高晋一边抢险一边测量南极海域,1821年1月21日和1月28日,次第发现并命名了彼得一世岛和亚历山大一世地。这是对库克船长叩问南极的历史性继承和超越。
历时751天,行程9.2万千米,损失仅3人,别林斯高晋1821年8月4日回到俄国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公众对这位凯旋的英雄反应冷漠,沙皇也因兴趣转移而拒绝为他出版科考日记。直到10年后,别林斯高晋的著作《南极海洋两次考察和世界航行》才在圣彼得堡付梓问世。其中大量珍贵翔实的地理学、海洋学、天文学测量数据赢得全世界的高度评价。别林斯高晋并没有提出荣誉诉求,但后人根据航海日志记载,认定别林斯高晋1820年1月27日在南纬69°21′、西经2°14′、距海岸32千米处最早发现了南极大陆;英国海军部则把别林斯高晋的南极水域测绘图奉为圭臬,一直使用到1931年。俄国却从此在南极坐失先机之利。但每个民族迟早会清点自己的光荣,1956年、1957年和1968年,苏联先后建立的3个南极站就分别以米尔尼、沃斯托克和别林斯高晋的名字命名。
“英雄时代”的前奏
“英雄时代”是南极探险的一个专用术语,特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比利时、英国、德国、瑞典、法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先后17次出征南极。这是在没有现代通信条件下,凭着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所成就的空前壮举,也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驱动下的激烈竞争。而“英雄时代”的大幕,却是由名不见经传的比利时海军中尉杰拉许最先拉开的。
1894年,杰拉许向比利时皇家地理学会提出南极考察申请,并抓住第六届国际地理大会的机遇赢得支持。1896年,杰拉许从挪威购得一艘250吨、150马力的捕鲸船帕特丽娅号,重新整修后,改了个颇具国家主义色彩的船名比利时号。而比利时号恰恰洋溢着浓厚的“国际主义”气息。20多人的小团队里回荡着7国语言。25岁的挪威青年阿蒙森就职二副;美国医生和人类学家库克担任船医;罗马尼亚生物学家雷科维查、波兰地质学家阿兹托夫斯基、波兰气象学家杜波罗沃斯基等多国精英也相继加盟。
1897年8月16日,比利时号从安特卫普起航,经里约热内卢向南极进发。1898年1月到达格雷厄姆地。沿海岸和一长串岛屿西行,杰拉许20余次登陆并发现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海峡。1898年2月15日跨过南极圈,比利时号原计划冬天之前回到墨尔本,来年再继续探索南磁极,但3月2日却被冻结在南纬73°31′、西经85°16′的彼得一世岛海面。几经挣扎未能脱身,只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地过冬。
在地球的七大洲中,南极是唯一没有人类居住的“白色沙漠”,温度比北极平均要低20℃,曾有过零下89.2℃的地球最冷纪录。南极还是世界的“风极”和“干极”。当严酷而漫长的极夜降临,比利时号船员因维生素缺乏而患上坏血病,不断有人深陷抑郁和精神失常,物理学家丹科死于心脏衰竭。船猫“南森”的死去更让全船一片惊慌,要知当年的船猫可不是宠物而是“神物”。杰拉许和船长莱科因特已经双双抱病而立下了遗嘱。正是在这种危急时刻,阿蒙森和有过格陵兰岛探险经验的库克接过了比利时号的指挥权。强制在伙食中增加难吃的企鹅、海豹肉和肝脏,以补充当时并不知道的维生素;每天烤火几小时,用光明照耀身体和心灵。库克的两大措施让全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1899年3月14日,比利时号终于借由在2米厚的冰原上挖掘出的“冰上运河”脱困。“打碎玉龙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1899年11月5日,比利时号回到安特卫普。杰拉许和同伴受到利奥波德国王封赏,名字也被写进了《城市金书》。
1909年9月13日,斯科特发布了他雄心勃勃的再赴南极规划,随后以12500英镑重金购买了捕鲸船特拉诺瓦号并加强破冰功能,英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相继出资,成就这次“民办公助”的盛举。斯科特从8000多名志愿者中选精拔锐,招募了科学家、军官、能工巧匠和水手65人。1910年6月15日特拉诺瓦号从卡迪夫起航,斯科特因集资忙碌最后乘快船赶赴新西兰会合,妻子凯瑟琳撇下10个月的婴儿随船前往,送丈夫去“地球尽头”。10月12日,斯科特途經墨尔本,不料收到挪威探险家阿蒙森9月9日从马德拉发来的电报—这是一封简洁而礼貌的“战书”:“请允许我知会你,弗雷姆号将开赴南极。”真可谓“半路上杀出程咬金”,两支异族劲旅就这样在广阔的南极狭路相逢了。
阿蒙森先下南极
阿蒙森是彪悍勇猛、艺高胆大的极地职业探险家,1903~1906年间曾带领仅6人团队驾着47吨、13马力的单桅小船佳阿号率先打通西北航线。阿蒙森下一个目标原本是乘坐弗雷姆号,沿袭南森的思路重新计算洋流走向,将船冻结在冰上通过北极点。然而1909年听说美国航海家皮里和库克双双宣称已经最先到达北极,阿蒙森决定改弦易辙,将“赌注”押到尚未拿下的南极。这种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180度大转弯是无人预料到的。阿蒙森为防止干扰而严格保密,甚至将国王哈康和导师南森都蒙在鼓里,因此各种准备工作只能亲力亲为。1910年8月10日,弗雷姆号带着20人和97条狗驶离奥斯陆,9月6日来到非洲西岸马德拉群岛,这是从大西洋南下的最后一站,阿蒙森给国王和南森写信致歉,向船员宣布了变更决定并容许去留自由,结果获得全体支持。经过1.6万千米的“瞒天过海”,弗雷姆号1911年1月14日抵达南纬78°30′的罗斯冰架鲸鱼湾,迅速将预先做好的小木屋拼装完毕,同时支起15个帐篷,这是首次在南极使用预制件搭盖房子。阿蒙森将冰上营地命名为“弗雷姆之家”。从2月10日至4月11日,阿蒙森沿着新的路线,先后3次出动运输队,每架雪橇六犬并辔,一人押送,把3吨食物、燃料先后贮存到南纬80°、81°和82°,并沿途投放干鱼作为路标,在3个补给点东西方向6.4千米处各插上界桩。这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部署,成为来年冲刺南极的生命线。
4月22日,渐行渐低的太阳最后落下地平线。阿蒙森团队的极夜生活却丰富多彩。电灯照亮“弗雷姆之家”,极地“寒舍”保持在20℃室温,还能享受北欧桑拿浴的奢侈。当8月24日太阳回归,阿蒙森早就枕戈待旦了。9月8日,阿蒙森一行8人带着90条狗、7只雪橇和90天给养向南极进军。但毕竟时令尚早,零下60℃的奇寒难以忍受,罗盘中的酒精结冰无法工作,只好7天后在南纬80°打道回府。结果损失了几条狗,有人冻伤了脚跟。阿蒙森的盲动和“抢跑”只为防止斯科特捷足先登。严重受挫后,一直等到10月20日才再次出发。队伍精简到5个人、4只雪橇、52条狗和4个月给养。
这次突击一开始便狂飙猛进。跨过南纬82°后又步步为营,在每个纬度设置补给点供回程之需。此后穿越阿克塞尔海伯格冰川,12月6日翻过爱德华七世高原3374米的顶峰渐入坦途。12月14日下午3时,5位挪威健儿终于到达了地球的“底部轴心”南极。他们搭起一座帐篷命名为“南极之家”并插上挪威国旗和弗雷姆号船旗,将南极地区方圆1000平方千米命名为哈康七世高原,将经过的山脉命名为毛德皇后山。再以帐篷为中心向3个方向各推进20千米插上黑色旗帜,划出等边三角形锁定南极。太阳在这里24小时以同一高度缓缓转动,阿蒙森连续2天用六分仪和人工地平仪精细测量,找到最准确的南极点并做上标记。12月17日,阿蒙森和伙伴向“南极之家”脱帽告别踏上返程,在风和日丽中一溜烟回到了鲸鱼湾大本营,1400千米仅用了39天。
来如飞鹰,去如绝弦。1912年3月7日,阿蒙森从澳大利亚霍巴特发出电报,人类抵达南极的消息震惊媒体、轰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