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语境下的社会工作理论:反思与建构

2020-02-24何雪松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脉络本土化语境

主持人语

纵观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既有其自身的演进脉络,又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复杂、流变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就其自身脉络而言,主要涉及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社会工作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社会工作理论与教育的关系等。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比如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本土化、后现代、风险、流动性、个体化,再加上全球形势变动不居,经济衰退、财政危机、气候变化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兴起,无不对社会工作理论带来挑战。无疑,研究者必须在多重语境下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应《社会工作与管理》的邀请,我们以“多重语境下的社会工作理论:反思与建构”为主题组织了五篇论文。黄锐的《社会工作理论的两种书写方式》一文是对社会工作理论书写方式的探究。作者通过对佩恩的《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和加勒特的《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的分析,论述了“工作型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取向社会工作理论”各自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重构社会工作理论的三种进路。萧易忻的《论经济全球化下的鄉村振兴:再思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一文是对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的反思。作者将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置于强调农业发展与生产的自由经济论和推动农业多元价值的反自由经济论中展开争辩,进而对乡村振兴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讲述一个蕴含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故事提出相关建议。杨超的《中国社会工作的法制维度》一文关注的是中国社会工作的法治维度。作者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关联入手,聚焦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工作法治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质及其目标定位。侯利文的《教育先行抑或实践引领:再思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文是分析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者通过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这一发展特征的检视,指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错位匹配,进而强调社会工作教育由“单兵突进”转向教育与实践的“双向推动”,以推进一种新的“互构性生成”关系。何雪松、吴怡烨的《沟通、系统与改变:反思卢曼对社会工作的启示》一文考察的是卢曼对社会工作的启示。作者以沟通、复杂性等概念切入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纵深,进一步分析如何重新想象以“沟通”为中心的、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干预,如何重新思考社会工作的理论使命与实践目标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重新理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与前景。

以上五篇论文或探求社会工作理论自身脉络,或分析某一社会工作理论,或考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或建立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的连接,展开了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不同的侧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还有几篇或多或少涉及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议题。我们希望在深度把握社会工作理论脉络的基础上,对其予以批判和反思,进而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设。

猜你喜欢

脉络本土化语境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四川非遗类旅游纪录片发展脉络浅析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