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 寒香寂寞动冰肌
2020-02-24陈博君
陈博君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簪一枝。”随着又一个新春佳节的到来,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笔下的这番动人景象再度出现在人们面前:窗外,刺骨的寒风中飘洒着漫天的飞雪,千花万卉都凋零在皑皑白雪之下;室内,白底蓝花的浅口陶瓷盆中,一泓清水承载着簇簇碧绿的叶丛,串串冰清玉洁的花朵如超凡脱俗的仙子一般,曼妙地起舞在水波绿叶之上,为欢乐祥和的春节平添了一股淡雅清丽的芬芳。
没错,这就是在每年春节期间盛开的水仙花—一种被誉为“凌波仙子”的美丽花卉。
传统名花异域来
水仙花,又名中国水仙、天葱、雅蒜、金盏银台、玉玲珑,是石蒜科水仙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百花藏谱》中云:“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
水仙的鳞茎为圆锥形或卵球形,黄褐色的球茎皮内包裹着一层层合抱的白色肉质球茎片,储藏有丰富的养分,可为整个植株发芽抽叶直至开花提供充足的营养;所以,水仙可用清水直接养在盆内,不用土栽亦可正常抽薹开花。其叶形扁平修长,带状成丛,叶色碧绿,略带霜粉,极具观赏价值。其根为肉质圆柱形须根,自茎盘上长出,呈乳白色;用透明的玻璃器皿水养,可观赏其美丽的根系。
虽然水仙的球茎、根部和叶片都可供观赏,但其最具魅力的还是花朵。水仙的伞形花序自叶丛中抽出,每个花序有3~7朵小花,呈伞形一簇簇盛放在绿叶之上;每朵小花有花瓣6枚,基部合生成筒状,花瓣白色,中央为鹅黄或鲜黄色杯形副冠,高洁典雅,芳香四溢,美不胜收。水仙的花期为1~4月,每逢春节,便尽情绽放,吐露芬芳,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年宵花卉。
作为中国著名的传统花卉之一,水仙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1985年初,中国园林协会、全国花卉协会、北京电视台和花卉文化出版社等单位曾联合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经过全国近35万张群众选票和各省市权威花卉学专家的评选,水仙花从全国各地选送的50余种参赛名花中脱颖而出,与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一起当选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1986年11月~1987年4月,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上海电视台和上海文化出版社再次举办“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在全国近15万张群众选票的基础上,由114名花卉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从栽培历史、观赏价值和民族特色三方面考量,最后竟评出了与上一次完全一样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这两次群众性全国名花评选活动,充分显示了大众对水仙花的喜爱程度,由此也正式确立了水仙花“中国传统名花”的地位。
然而,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水仙花与其他当选的十大传统名花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乡土植物,其源头竟是万里之外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原来,水仙的原产地在欧洲的西部,广泛分布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等地。那里的水仙品种非常多,且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古希腊人就经常用多花水仙来制作花饰、花境。
那么,原产于欧洲的水仙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1000多年前的晚唐时期。据唐代学者段公路编著的一部专门反映岭南风土的《北户录》记载,晚唐五代“花间派”重要词人孙光宪在南平国所辖的江陵(今湖北荆州)任职的时候,有一位寄居在江陵的波斯人穆思密曾经送给他几个水仙球。孙光宪把它们养在水盆里,过了一年时间,仍绿叶葱茏,不曾枯萎。这是我国有关水仙的最早记载,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历史文献中皆未见提及水仙。由此可以推断,水仙这种赫赫有名的“中国传统名花”其实来自异域,是在1000年前的晚唐时期从西方传入的,最早的传入地就在湖北荆州一带。
另据考证,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水仙品种主要是来自于地中海沿岸的多花水仙变种。
悠悠千年出优品
水仙传入中国后,首先在湖北荆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快速的传播;其曼妙动人的风姿和凌寒盛开的风骨也迅速俘获了一大批粉丝的爱慕之心,诵咏水仙的诗词作品开始纷纷出现。如唐代杜甫的“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宋代姜特立的“六出玉盘金屈后,青瑶丛里出花枝。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宋代杨万里的“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宋代朱熹的“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诗人黄庭坚,他一生酷爱水仙,写了多首赞美水仙的诗,譬如“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簪一枝”“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沈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等等。诗人通过惟妙惟肖的笔触,将水仙的特殊魅力刻画得细致入微。
隨着宋王朝的南迁,水仙也从最初的以荆州、襄阳为中心的鄂北和豫西地区,向着更为广泛的东南沿海地区传播。由于我国的苏浙闽沿海地区,不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条件,都与原产水仙的地中海地区更为接近,更适宜水仙的种植与生长;而且当时的东南沿海还是海外贸易的集散地,便于从海外直接获取外来物种;因此,水仙的商品化生产便在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苏浙闽沿海一带迅速发展起来。南宋学者刘学箕的《水仙说》中,便有关于福建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农户种植水仙“若葱若薤,绵亘畴陌”的描述。
此后的元明清三代,水仙的种植范围逐渐向全国扩展,但其核心产区始终没有离开过苏浙闽一带。在元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水仙仍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并且这些作品的作者几乎都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代水仙栽培的分布特点。
到了明清时期,又有两大水仙产区在苏浙闽地区脱颖而出,这便是苏南的嘉定和福建的漳州。
据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记载:“凡花重台者为贵,水仙以单瓣者为贵。出嘉定,短叶高花,最佳种。”明代周文华所著的《汝南圃史》则称:“吴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阴诸邑最盛。”明代于若瀛的《金陵花品咏》也有记载:“水仙江南处处有之,唯吴中嘉定种为最,花簇叶上。”众多的文献记载均表明,自明代嘉靖以来,苏州嘉定地区已成为水仙种植生产的中心地区。
漳州水仙的崛起则要到清代。虽然自南宋起,福建地区就有水仙的栽培生产;但由于漳州气候偏暖,所产水仙并不突出。正如明代陈正学在其著作《灌园草木识》中所言:“漳南冬暖,多不作花。”直到清康熙中后期,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革新,漳州府龙溪县的水仙开始崭露头角。到清乾隆年间,漳州水仙已经超越苏州,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水仙产地。
经过长达千年的悠悠岁月,水仙这种来自异域的花卉已彻底融入华夏大地,成为中国的传统名花,并且在闽浙沿海诸岛均有野生分布,其中最具知名度、最有代表性的两大中国水仙优品,便是福建的漳州水仙和上海的崇明水仙。这两个同出一脉的水仙品种犹如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共同组成了中国水仙的两大品系。
崇明水仙的特点是:球根自然分株较少;花为单瓣,花瓣润白似玉,状如圆盘;花芯呈金黄色,宛如酒盏,故有“金盏银台”之美称。崇明水仙多为水田栽培,生产周期较长、产出率相对较低,但花期较长,可达40多天,一般在3月上旬开花。花香十分浓郁,经月不散。
漳州的水仙花既有单瓣品种,又有重瓣品种。单瓣的漳州水仙与崇明水仙一样,常被称为“金盏银台”或“酒盏水仙”;重瓣的水仙则另有“玉玲珑”之美称,其卷皱的花瓣层层叠叠,上端素白,下端淡黄,非常美丽,故又名“百叶水仙”。漳州水仙还有一大特色,就是球根分株较多,因而适合雕刻成孔雀开屏、迎春花篮等千姿百态的花艺造型,给人们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花开两枝各风骚
一定会有人非常好奇,地中海沿岸的水仙来到中国后,已经入乡随俗,演化成了深受大众喜爱的中国水仙;那么,原产于西欧的其他水仙,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发展呢?
正所谓“花开两枝,各领风骚”。在中国水仙按照产地不断发展出两大优秀品种的同时,欧洲水仙同样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化与发展。由于原生品种更为丰富、栽培历史更加悠久,加上对水仙情有独钟的西方人特别注重对水仙新品种的繁育,使得如今的欧洲水仙品种已经达到了2.6万个,而且还在以每年上百个品种的速度递增。
西方人对水仙的特殊情感从一则著名的希腊神话中便可见一斑。据说,神话中那个顾影自怜的纳西索斯便是水仙的化身。纳西索斯是希腊最俊美的男子,无数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自恋的他拒绝了包括美丽的山中仙女伊可在内的所有人的爱慕,害得伊可为此伤心消弥,最终只剩下忧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报应女神娜米西斯看不过眼,决定让纳西索斯去承受爱而不得的痛苦。一天,纳西索斯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他并不知道那就是他本人,于是对自己的影子爱得难以自拔,最终溺水死亡。娜米西斯不免又感到心软,便让死后的纳西索斯化为了孤傲的水仙花,让他能在水边永远看见自己的倒影。这则奇妙的神话将西方人对水仙花所承载的那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中的欧洲水仙确实是一种美轮美奂的花卉。相比中国水仙,欧洲水仙的花朵要更为硕大,花型花色也更加艳丽和丰富。其副花冠的形态复杂多变,有像裙边的,有像喇叭的,也有几乎平贴在花瓣上的;花色有黄、白、红,乃至复色组合的,因此便演绎出了多如繁星的品种。欧洲水仙的香味比较寡淡,远不及中国水仙那般沁人心脾,但其植株相比中国水仙更为粗壮,且每根花葶上只长一朵花,因而花更大、色更艳,特别适宜于成片栽植,可做成非常壮观的花境景观。
欧洲水仙进入中國始于19世纪末,主要在沿海大城市引种栽培。由于欧洲水仙的主要花色为黄色,国人习惯于将其称为“黄水仙”或“洋水仙”。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国各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洋水仙更是被大量引入城市园林及绿化花境布置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奇妙的是,与此同时,以漳州水仙为代表的中国水仙则凭借着芬芳馥郁的香味和清雅脱俗的姿态,也开始大量出口到欧美,受到了水仙原产地百姓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