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工作的新趋势浅探

2020-02-24童子乐

记者摇篮 2020年1期
关键词:数字出版

童子乐

【摘 要】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工作在出版物生产流程中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全面介入出版工作,校对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情形下,出版机构的校对工作者必须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出版形势,及时调整校对思路和策略,做好校对工作。

【关键词】数字出版   编辑   校对

21世纪,人类社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入数字化时代,在风起云涌的数字化大潮下,出版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见的深刻变革。在数字出版的巨大冲击下,传统出版业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出版社的日常出版流程也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版社的编辑人员需要转变思维,顺应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潮流,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进行改革。本文略论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数字出版形势下校对工作的新特点作出分析,并对新形势下出版社校对人员的应变策略提出建议。

一 、校对工作在出版生产流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出版物而言,校对工作是出版物生产流程中的必备环节,优质高效的校对工作对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是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见。列宁在担任《火星报》的编辑期间曾指出:“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尚钺在《怀念鲁迅先生》曾回忆起鲁迅先生对校对的重视:“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作为出版人,重视并做好校对工作,对推动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促进了出版产业大发展,出版产业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图书质量整体稳定,报纸、期刊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出版产品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在一些企业依然存在。不论是内容层面的思想内涵、学术水准、传承价值,还是产品层面的设计、编校、印制、装帧质量,或是宏观层面的产品结构、产业形态、科技水平、营销能力,与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保证出版物质量,是编辑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出版物的质量,曾担任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柳斌杰这样强调:“中国的出版要走在世界前列,必须从质量问题抓起,全行业都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做什么事情都把质量摆在第一位。相应地,质检工作的地位要给予充分保证,把它放在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上去看待,支持质检中心履行质量监测、监管、检查的责任。”在“质量至上”这根大的指挥棒之下,校对工作在出版流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认为,校对在出版流程中的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对工作能匡救弥补编辑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现代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仿佛一对孪生兄弟,在出版过程中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校对是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处在编辑后、印刷前的把关环节。校对工作始于书稿发排以后,是清样进入印刷车间的最后一道关口。这个关口的工作没做好,清样将带着各种问题和差错进入印刷工序,那么,上市的书刊将成为次品,造成谬种流传的严重后果。所以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伸与补充,起到对编辑工作质量检查、匡正、完善的重要作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第二,校对工作能有效提高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在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今天,不少出版社只知道聚合出版资源以扩大规模、提高发货码洋以创造效益,有人认为在出版业产业大转型、资本大融合、结构大调整的今天再来谈校对有些不合时宜。殊不知对于出版社而言,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事关图书的生命线的长短,是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根本、发展的保证。著名编辑家邵益文先生曾指出:“谈编校工作、谈提高出版物质量, 非但不和转制相矛盾, 而且正好是为了贯彻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 是为了真正达到出版业做强做大的目的。所以, 我们现在谈编校质量,研究加强和改进校对工作, 不是不合时宜, 恰恰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第三,校对工作能激发编校工作者的责任心。校对是一项严谨而又枯燥的工作,需要非同一般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否则校对工作就会流于粗疏马虎,效果大打折扣。

二、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工作的新特征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出版日益紧密的结合使得出版物的生产过程逐步向数字化、集成化方向转变和过渡。作为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也正在遭受着数字化出版浪潮的革命性冲击。校对工作被注入新的活力,也被带来新的挑战,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校对呈现出新的特点。

1.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的编辑职能日益明显。传统校对的“校异同”转变为“校是非”与“校异同”兼重。从校对对象看,传统校对面对的是原稿,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时期的校对面对的是文本文档。眼下,编辑工作所依据的文本与校对工作所依据的文本合二为一,作者、编辑、排版等环节的差错都集中表现在电子文本中。

在此情况下,校对不仅要清楚排版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还要认清知识性差错等各种错误。因此,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的编辑职能逐渐明显,日益呈现出“校对编辑化”趋势,其工作重点日益向审校过渡。

2.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的工作理念发生新的转变。传统校对强调“对原稿负责”,以“校异同”为主要职能,能保证校样与原稿相符就是尽到职责了。計算机技术介入出版生产过程后,校对客体发生了变化,原稿和校样合二为一,如果仍只是“对原稿负责”,就有可能将大量差错遗留给读者。“现代校对,必须从对原稿负责的传统理念中跳出来,树立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新理念。”

3.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工作强度更大,工作难度更高。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的校对工具,如黑马校对软件;“校对编辑化”的趋势极大地丰富了校对的职能;一些出版单位又不断地开发电子或数字出版物。这一切使得校对工作的性质更为复杂、校对工作涉及的领域增多,内容也更为广泛。校对人员肩头的担子也随之变重,其工作难度进一步强化,在出版生产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也更多了。

三、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的应变之道

在传统校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校对工作的主体——校对人员必须适应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大变革,及时更新观念,完成自身工作职能的转变,积极探索新的校对理念和方法,提高校对工作质量。

1.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网络化时代的出版工作, 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工作环节的信息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校对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武器。在此情况下校对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特别是要了解出版流程各环节的计算机操作程式, 只有这样, 才能较好地认识现代校对工作中新的校对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

2.继续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前文已述,现代校对工作的编辑职能日趋加强。这就要求校对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这一看家本领外,还要广学博览,要永不满足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如果偏于一隅, 孤陋寡闻,那么将不可能做好日益复杂的校对工作。因此,一名优秀的校对应该是一个“杂家”。南怀瑾先生对此有很深刻的见解:“我的经验,最好做校对的人比写文章的人水平高一点才行。”

3.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管何时,责任意识始终是校对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的客体多样化,校对人员工作难度强化,这就更要求校对人员具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校对人员应有一种文化使命感,把出版物看作为文化载体。校对人员负有弘扬先进思想和传播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要对社会负责,对文化负责。这是数字出版时代赋予校对人员的任务和要求。校对人员只有有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文化使命感,才能做到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下一代负责。

四、结语

总之,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校对人员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校对工作,同时要认识到新形势下校对工作的变化,在继承旧校对优良传统的同时,求新思变,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更好地胜任数字时代的校对工作。

(作者单位: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M]: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4;

[2]转引自杨希之.鲁迅与校对[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1:45;

[3]邵益文.重視图书编校质量不负出版人的历史使命[J].中国出版,2004,8;

[4]周奇.论校是非[J].编辑之友,2011,1:91;

[5]南怀瑾.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N].文汇报,2006-08-22.

猜你喜欢

数字出版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