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
2020-02-24刘梦莹吴宏玲
刘梦莹,林 黎,吴宏玲
(1.福建省南平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福建南平353000;2.南平市种子管理站,福建南平353000;3.南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南平353000)
浦城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有耕地面积35 787 hm2,年产粮食26.5万t,种粮面积、产量均为全省第一,素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说法。浦城地处武夷山脉和仙霞山脉交汇处,好山好水,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实的水土光热资源造就了浦城县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特别适合于发展绿色食品水稻。南平市浦城县于2014年申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该基地于2019年通过验收,经过5 a的实践和探索,笔者结合浦城县实际,总结出适合于浦城县的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
1 基地选择与建设
选择远离交通干线、无污染的地区,没有污染源和潜在污染源的农田。在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区周边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以防止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受到周边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染。建立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以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基地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不对环境或周边其他生物产生污染[1]。
2 品种选择
选用的水稻品种具有抗病虫、抗逆性强,丰产性能好、米质优、米质外观及适口性好,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等各项指标达GB1350-1999稻谷标准[2]。2019年浦城县主推绿色优质稻品种有中浙优8号、K两优369等。
3 栽培关键技术
3.1 种子处理
掌握“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原则。播种前晒种1~2次,用32~40℃温水淋种后保温,谷堆温度保持32~35℃,维持10 h左右。种子破胸后翻堆降温,保持25~30℃恒温24 h,根芽标准为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发芽整齐。
3.2 稀播精管,培育壮秧
秧田选择水源清洁无污染,地势开阔,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的稻田。秧田要求平、直、细烂有泥浆层,畦宽100~130 cm,沟宽30~40 cm,沟深15 cm左右。
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中稻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播种,晚稻在6月8—15日播完。定畦定量、均匀播种,播种量为杂交种225~300 kg/hm2,常规种750 kg/hm2,泥浆落谷,使谷种下沉半粒谷。
在水稻秧苗1叶包心期施尿素30~37.5 kg/hm2,2叶包心期施尿素37.5 kg/hm2,移栽前4~5 d施尿素 60~75 kg/hm2作送嫁肥。连晚2叶包心期施尿素37.5~45.0 kg/hm2,氮化钾60~75 kg/hm2。移栽前4~5 d施尿素52.5~60.0 kg/hm2。
常规(湿润)育秧,出叶前畦面不上水,以湿润为主。出叶后浅水勤灌,做到以水调温、调气、调肥促分蘖。旱育秧播种后畦面浇透水,1叶期前保持土壤湿润,2叶期土壤以干燥为主,3叶期后保持土壤湿润[3]。
3.3 大田准备与基肥
可采用秸秆腐熟剂还田技术,秸秆腐熟剂30 kg/hm2,促进稻草腐烂程度。或利用冬闲田种植紫云英,春翻时埋入田中作基肥,一般施15 t/hm2。适当增加氮肥的基肥施用比例,将水田碳氮比调至(20~25)∶1,插秧前1~2 d再耕翻耙平耙烂,田间干净,无病虫之源和其它污染物。大田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中、晚稻施生物有机肥7.5 t/hm2,配合施用水稻专用肥(N-P2O5-K2O=20-12-14)300 kg/hm2。
3.4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插秧质量要求浅插、稳、匀、直,不插隔夜秧。根据品种、特性、稻作类型制定密植规格,单季中、晚稻16.67 cm×30.00 cm或23.33 cm×23.33 cm,每公顷插18.30万~19.95万丛,丛插1~2粒谷3蘖以上带蘖秧。
3.5 合理施肥
大田追肥重点施好分蘖肥和孕穗肥,分蘖肥在插秧后7 d内施,每公顷用150 kg左右的水稻专用肥。孕穗肥每公顷用尿素75 kg、氯化钾45 kg,孕穗肥在烤田复水后施用(减数分裂Ⅱ期),后期根据苗情,酌情施用适当根外喷肥。
施肥掌握“攻头、控中、保尾”的原则,磷肥(含在水稻专用肥中)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氮肥、钾肥在基肥、分蘖肥、孕穗肥时期分次施用。氮肥总量的60%作为基肥施用、40%在追肥时进行补充,钾肥作基肥和追肥各占50%左右。
3.6 科学管水
水分管理掌握“薄水插秧,浅水促蘖,干湿交替,湿润到老”的原则。移栽后18~23 d(双晚15~20 d)适时烤田,遵循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原则。抽穗扬花期保持25~35 mm水层,如遇低温则保持50~60 mm深水层保温,收割前4~6 d(双季晚稻6~8 d)断水。
3.7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坚持病虫草害防治与栽培管理有机结合,各种措施协调进行和综合应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综合效益第一的原则,选用抗病品种,制定适宜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优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再辅以化学防治。根据当地植保部门提供的病虫预测报,将水稻的病虫危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限值以下,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稻谷的目的。
3.7.1 农业防治 采取清洁田园、深翻晒土、种植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中耕除草、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3.7.2 生物防治 创造适宜天敌繁殖的环境,用害虫的天敌来灭杀害虫,运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来控制病虫害。以虫治虫、以菌治病,养殖稻花鱼、稻田鸭,种植蜜源植物保护寄生蜂,不捕杀青蛙、鸟类等害虫的天敌。安放性诱剂诱杀成虫,种植香根草诱杀螟虫。
3.7.3 物理防治 采用害虫对色板和灯光敏感的特点防控病虫害,黑光灯、杀虫灯、色光板等物理装置诱杀害虫。
3.7.4 化学防治 选择有登记在水稻上使用且有列入《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13)规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和其他植保产品清单内的,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的农药,农药的施用方法、浓度次数严格根据农药标签执行。严禁使用含有不明成分的农药。
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等,使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7 500倍液喷雾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用5%井冈霉素水剂75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在发生率达25丛/百丛时喷施;使用2%春雷霉素水剂6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一般掌握在破口抽穗前喷1次,可有效防治稻瘟病;使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防治稻飞虱。
3.8 收获与贮藏
及时收割,采用机械单收、农具必须干净,用谷席和专门晒场晒谷,严禁在柏油路或有污染物的地面晒谷。绿色食品专用仓库单贮、用专用的车辆运输防止与常规稻谷发生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