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崇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0-02-24李卫彬陈彬
文/李卫彬 陈彬
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企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尖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崇州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成都崇州市委、市政府正着力打造“五个样板区”,高质量建设“三区一地”,努力塑造符合“西控”战略、契合绿色发展的更高的经济形态。因此,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崇州市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全市劳动力总数38.48 万人,其中,技能型劳动力8.02 万人,技能型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0.83%。整体而言,技能型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占比不高,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各行业、领域对技能人才需求缺口每年都在3000 人以上,越高级的技能人才越缺乏,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新常态下制约崇州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传统观念对技能人才发展存在负面影响。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宣传不够。
对技能人才缺乏内部激励机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落实的不够,一些企业既希望有一支业务精湛、本领高强的技工队伍,又担心职工技术级别越高,被挖走跳槽的机率越高;还有的企业只是实行同岗同酬或计件工资,没有把职工技能晋升与薪酬挂钩,导致职工缺乏积极上进的外在动力。
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和资金保障力度不够。部分小型非公企业只注重生产效益,不重视一线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既不列支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也不为职工创造培训条件,认为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耽误企业生产,影响经济效益。
技能人才总量、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全市技能人才仅占社会从业人员总量的20.83%,而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7.9%,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对技能人才开发培养的建议
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和培训设施保障。成立全市技能人才联盟,争取工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单位组织的多方支持,共同为职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培训资金和设施保障。督促企业严格遵照法律和相关规定,落实把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精准培训,全力促进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推进建立“技能培训+技能大赛+资格认定+晋级(增薪)”的“四位一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向职工提供多渠道、多方式、有针对性的免费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推动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依托全市技能人才联盟,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合新型技能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倡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人才与职工晋级增薪相衔接的激励制度,激发职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励引导,加大培育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支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措施,从培训、竞赛评价、交流、激励等各环节入手培育“罨画工匠”,把一线技能人才列为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的重点推荐人选。激励技能人才增强创新意识,鼓励一线职工参与创新实践,激发创新活力,推广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敬业、勤业、精业”。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人人渴望成才的良好氛围。
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创建和“名师带徒”传帮带作用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积极与市人才办协调,建立完善崇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创建,促进企业职工技能等级从初、中级向高级技能提升。同时,选择劳动模范、首席技师或企业高技能人才等工作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职工为师傅,与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工作经验的年轻职工结对开展“选师认徒”活动,推动企业技术传承和技术革新,助力崇州“三区一地”建设,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