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新闻报道应增强贴近性

2020-02-24周浩喆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贴近性矿渣尾矿

□ 周浩喆

提起科技新闻,人们往往会首先想起基因工程、载人航天等这些高精尖的名词,基层媒体似乎很难和这些科技领域的重大进展扯上关系,这导致很多人对科技新闻报道产生了畏难情绪。但事实上,劣势有时恰恰也是优势所在。接地气、贴近性强正是基层媒体最大的优势。只要肯开动脑筋,深入挖掘线索,努力在科技新闻的选题方向和报道手法上增强贴近性,那么,基层媒体的记者依然可以在科技新闻报道领域大展身手,写出视角独特、内容新颖、观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

增强科技新闻的贴近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在选题方向上增强贴近性;在微观层面上,是指在报道手法上增强贴近性。

一、结合当地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寻找科技新闻选题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趋紧,过去那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的转型发展是摆在各行业、各地区面前的迫切任务,而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将在其中起到核心作用。这一新形势也为新闻记者从事科技报道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尽管基层媒体所在的地区科研单位较少且层级偏低,重大科技项目也难以落户,但只要记者注意发挥熟悉本地情况的贴近性优势,结合当地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寻找科技新闻选题,那么,有特点、有新闻价值的科技成果比比皆是。

一个地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当地政府在未来规划中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也是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攻关课题的重点,这是一座新闻“富矿”。记者要有意识地对本地区重点发展产业的科技动态给予持续性的关注,随时捕捉具有亮点的科技新闻。

以记者所在的承德为例。过去这里以采矿业为主要产业,多年来形成了庞大的尾矿群。目前,承德尾矿库数量占全省的1/4,全国的1/17,存量达20亿吨。大量闲置的矿渣不但占用土地,而且影响环境。让尾矿变废为宝,是当地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所不能回避的任务。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科研人员进行的一项以尾矿渣为基质的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成功。用这种技术种出来的蔬菜不但品质好、无公害、产量高,而且栽培基质可以消耗大量尾矿渣。这种资源无害化技术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契合绿色发展的主题,是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科技创新。记者敏锐意识到这是一条极有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闻线索,立即对该项目进行了持续报道,先后围绕其技术特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播发了多条消息和深度报道,促进了这一新技术的宣传推广,相关的报道也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内容而获得好成绩。

再如,作为大型钢铁企业,河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和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承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对河北丰富的战略金属——钒钛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技术,而钒钛新材料产业也是河北今后着重发展的主导产业。记者对这家本地企业的科研攻关进展情况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在获悉河钢、承钢与中科院合作成功开发了世界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亚熔盐法”清洁提钒技术并将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消息后,马上与企业联系,了解到该技术可使钒资源的利用率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提高15%—20%,同时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工业“三废”的产生。这一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国钒提取工艺技术的重大创新。该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将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钒产业技术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随后记者深入现场,采访了参与攻关的科研人员和著名的专家院士,并及时制作新闻,将这项自主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向社会公布,取得了很大反响。在省里的新闻奖评选中,这则新闻因选题重大、贴近性强、及时准确而斩获一等奖。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只要不断增强对本地经济发展主要方向和科研主攻方向的关注了解,并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的沟通联系,地方媒体记者一样可以在看似高深的科技新闻领域了解到重磅的独家消息。

近年来,围绕尾矿资源再利用、钒钛金属新材料等当地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记者还先后采制了《承钢世界首创“电铝热法”工艺制造航天钒铝合金填补国内空白》《利用尾矿制备高级耐磨材料技术在我市企业取得成功》等一批科技新闻。这些新闻报道贴近本地实际,时效性强,信息丰富,为地方领导和各界人士所关注。同时,由于内容新颖、富有特色,这些报道在新闻业界也获得了好评和奖励。

二、科技新闻要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做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科技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做到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绝不能夸大其词、粉饰拔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新闻就应该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相反,在科技新闻的采访和写作中,应该特别注意增强新闻的贴近性,用平实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地把科学原理和技术特点介绍清楚,使观众易于理解,进而产生兴趣。

增强科技新闻的吸引力,首先要在增加报道的信息量上下功夫,满足受众的求知欲。科技新闻不像社会新闻或者有关好人好事的新闻一样,可以用奇闻异事、感人故事来“抓住”受众,而是以信息量大、知识丰富、参考性强来取胜,这决定了科技新闻报道切忌空洞繁琐。在报道中,特别要做到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用背景材料交代科研攻关历程,用对比呈现的方法凸显科技新成果的“新”和“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大信息量,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增强科技新闻的吸引力,还要在报道的标题上下功夫。以上文关于尾矿种菜的新闻为例,如果用《利用尾矿渣无土栽培蔬菜的技术取得成功》这样的题目,显得过于平淡,也很难凸显这项新技术对于解决尾矿再利用问题的社会作用。记者进过反复推敲,最终将题目定为《蔬菜“吃”矿渣绿色再循环》,一个拟人化的“吃”字,不仅立刻让标题生动惹眼起来,而且点出了这则新闻的主题:用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绿色方式,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

再次,要在新闻的开头部分下功夫。精彩的开头不但能概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更可以吊起观众的胃口,使他们产生一睹为快的心理期待。在前述新闻中,记者在导语中这样写道:“在矿渣里也能种出可以食用的新鲜蔬菜吗?近日,这项新技术在我市取得成功……”设问式导语将观众引入思考,同时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继续往下看。

最后,要在语言和同期声的运用上下功夫。科技新闻的语言要平实准确、生动形象,要有意识地运用细节描写以及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在运用数据时也要尽量巧妙多变,才能使报道更富有层次,使内容丰富而不空洞。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内容,不妨使用有关专家的同期声,让他们通过作比较、打比方等方式,将复杂的道理阐释清楚,使观众易于理解。比如,在《承钢世界首创“电铝热法”工艺制造航天钒铝合金填补国内空白》这则新闻中,为了让观众明白冶炼航天级钒铝合金的技术难度,记者引用了专家的同期声进行了对比说明:“国内生产普通钒铝合金控制的是四五种元素的含量,而航天级钒铝合金的国际标准是控制三十多种元素,所以从工艺参数到产品标准制定都是非常难的。”

总之,科技新闻的报道,要力求缩减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做到变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让原本冷门的科技新闻报道真正成为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科学意识的有力武器。

猜你喜欢

贴近性矿渣尾矿
钛矿渣作水泥混合材的应用研究
煅烧高镁磷尾矿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
《固体矿产尾矿分类》等3项行业标准于2021年6月1日起实施
某金矿重选尾矿回收金、铜的工艺研究
钢矿渣复合掺合料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超细矿渣粉在预制箱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铁尾矿资源的研究与应用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电视社教节目分析之《健康之路》
矿渣粉细度分类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