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2020-02-24金丽玲
金丽玲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6)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科研、学生实验教学的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摇篮,实验室的安全是保障实验教学科研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18年12月26日北京某高校环境工程系3名学生在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学生死亡;2015年12月18日北京某高校氢气钢瓶爆炸,导致一名博后死亡;这些惨痛的教训警示我们,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不仅影响科研教学的进展,还威胁着师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从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分析,提出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分级分类管理危险源、有效实行安全教育培训、配备完善的技防设施设备、组建强有力的检查监督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等对策,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涉及的科研教学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危险源种类繁多,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性也较大,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极具复杂性和困难性,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
(一)职责不分明
近几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教育部及各高校也非常重视,但仍存在部分管理部门业务有重叠或均未涉猎的现象,而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一线人员又是身兼数职,导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楚,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或实验室各层人员的安全管理作用。
(二)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由于某些高校对实验室安全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安全管理人员业务不精,导致各种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是已陈旧,跟目前的实验室现状不符合,实施难度大,未进行及时更新;有的制度比较笼统,没有针对性,导致操作性难度大,未能有效落实[1]。由于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监督管理难度较大,无据可管。
(三)安全意识薄弱
学生普遍认为实验室安全是学校、学院、教师的事情,被动接受实验室安全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安全知识流于表面,未能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经常存在侥幸心理、从众心理、经验心里、省事心理、恐慌心理,从而导致经常出现不安全行为。此外,部分高校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导致学生对实验室安全认知不足,出现“无知者不畏”现象[2]。
(四)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配备不全
部分高校由于仍然存在重科研、轻安全现象,导致投入在实验室安全的经费不足。大部分实验室都是已建设多年,科研用房非常拥挤,水电线路、通风设施、药品安全柜、消防设施、应急设备等方面,处于老化严重或缺失的状况,但是未能及时维修更换或配备。
(五)安全管理检查监督力度不强
由于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能力有限,从而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隐患检查能力不够,不能对实验室安全进行深层次的监督和管理。
(六)应急管理能力不高
部分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由于专业技术安全的应急知识储备不足,对规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知识不足,未能制定规范的各类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未能进行典型的实验事故演练。
二、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从组织机构体系、管理制度、危险源管理、安全教育培训、技防设施设备、检查监督和应急管理方面制定对策,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一)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体系
高校应构建学校、学院(部)、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组织体系[3]。依据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责追责”和“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各级实验室安全主体责任。
从学校层面,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作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统筹、指导、检查、协调各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实验材料与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上级部门有关要求的传达与落实、实验室安全监督管理以及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置等工作;从学院层面,各单位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主任,分管负责人任副主任,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制定并组织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计划,保证各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行;从实验室层面,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领导本实验室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与各院系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学院与所有导师,导师与所有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切实做到安全压力层层传导,落实到每个师生员工。
(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是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前提,任何管理
工作都必须有据可依,才能保证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学校层面,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母法”;这是全校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基本依据[4]。学院层面,根据学校的“母法”,再结合学院所涉及的安全部分,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完善通用类的应急预案。实验室层面根据各自实验室安全重点,制定相应的仪器操作规程和细化实验室特有的应急预案。
(三)危险源的分级分类管理
高校实验室种类繁杂,数量众多,涉及到的危险源各式各样,安全分险较大,如果将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
实验室可按照所研究的内容方向进行分类,如化学类、生物类、辐射类、机电类、特种设备类、其他类等。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所用仪器设备、化学试剂、气体钢瓶等方面产生的潜在风险的高低,将实验室分为高度危险、危险、较危险、一般危险实验室。
(四)有效安全教育培训
学生是实验室使用的主体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难度较大,安全意识薄弱,有效提高学生接受教育培训的效率显得至关重要。
一些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而根据数据分析,多数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从心理学上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体现在侥幸心理、经验心理、省事心理、从众心理和恐慌心理。首先从这些心理上入手,站在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针对性得制定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改变这种心理。其次增加教育培训模式的多样化,一般高校都会单一得采取集体讲座式传授安全知识,学生仅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真正学到的安全知识知识流于表面,不深入,效果欠佳。平时做好安全文化的宣贯,可选取学生代表组建一个团体,以学生角度去宣传实验室安全文化,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深知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一定的竞争环境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再者可以推广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样会比静态讲解更为有效。
(五)配备完善的技防设施设备
完善的技防设施设备,是有效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的基本前提,也是发生事故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保障[5]。
实验室常见的安全技防措施主要是环境控制装置、监控报警系统、消防设施设备、危险品储运装置、人员防护装置和应急设置设备。通风橱是化学实验室必备的装置,一般挥发性或有毒化学品都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且需维持实验室处于负压状态。监控报警系统如危险物泄漏报警、消防报警等都是提前做好预警信号,能及时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问题。针对危险的仪器设备和化学品在运输、储存时都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如通风药品柜、液氮罐、气体钢瓶固定架、铁皮保险柜、防爆冰箱等。实验室必须根据使用的仪器设备、化学品配备全面的消防设施设备,如灭火毯、灭火器、消防栓、水龙带和消防沙桶。
做实验前都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定期检查防护装置是否有效、充足,及时更换不足。应急设置装置主要包含紧急喷淋、洗眼器、急救包等,必须按照应急装置配备要求配备齐全,定期对其进行维护保养; 定期检查急救包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充足,根据实验室所使用危险化学品种类,定期更新所需的急救包,比如有实验室新增氢氟酸,那么考虑在急救包中增加针对氢氟酸受伤的急用药品,如六氟灵洗眼液或葡萄酸钙凝胶。
(六)组建强有力的检查监督队伍和应急管理队伍
做好检查监督是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做好应急管理是在事故发生时,能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措施。
首先需要成立分别由校领导、院领导带头组成的强有力的学校、院系安全检查领导小组,再组建一批由非常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构建的检查队伍。然后定期采取综合检查、专项检查、日常巡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实验室安全隐患。学校可采取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实验室安全大检查,院系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实验室自查,实验室安全员每天检查“每日三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一时难以整改安全风险可控的,需指定整改负责人,制定整改措施;一时无法整改安全风险不可控的,给予“红牌”实验室,停止实验。
应急管理队伍能够在事故发生时,有效指挥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影响。一般应急处理的主要任务包含控制危险源、抢救受伤人员、组织撤离、指导防护、做好现场清理等工作。应急管理首先要求做好全面的应急预案,然后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
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安全,有效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最终目标。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国家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效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并且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才能保障实验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