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家风的意蕴、特征与德育价值
2020-02-24
(成都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家风可以概括为一个家庭或一个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所沉淀下来的家庭文化。从表面上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而实际上则以家教或者家规的形式为表征才有重要规训的作用。
一、传统家风的意蕴
(一)传统家风的内涵
迄今为止我国对家风的定义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道德规范论,家风可以通过长辈对家庭年轻成员在日常生活的循循教导,培养他们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家风是一种家庭习俗,是一个家庭中代代相传的规则,是每个家庭成员从童年起都必须遵循的一个祖传教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精神、道德和行为。”[1]家风约束着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和和行为准则,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道德规范的作用。第二,就是教育论。我国大部分的学者都赞成这一观点,认为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行为、情感、道德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父母的言行就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俗、风格和习俗;它们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一本没有文字的字典,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他们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2]第三,文化论。“家风可以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它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3]“家风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文化,而是一种具有深刻伦理精神的道德文化,是一种规范的道德文化。”[4]所以,家风是传统家庭的延续,是家庭价值的体现,更是家庭文化的凝聚。
(二)四风:传统家风的内容
1.躬身内省的修身之风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特别重视“修身”。在家风的传承中,修身的关键便是品德。《周易;乾》中写道:“君子进德修业。”进德、修业的顺序在于要先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更好的成就事业。传统家风在“修身”上有诸多观点,但核心要义是通过不断学习达到自省,坚持培养以及锻炼等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如此,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焕发斗志,严格约束自己求得上进,反而那些身处安乐之中的人是极容易堕落的。自律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会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自己,当我们能严格自我管理时,才能真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古语云“习与性成”。好习惯、好品德的养成是需要培养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累。“幼儿养性,童蒙养正”,良好习惯的培养愈早愈好,这样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方能发生质的变化。只有修好自己身,家风自然兴的道理被后世奉为家风真理。
2.以身作则的家道之风
家风是靠什么来建立的呢?不是靠父母对孩子的教条,而是靠所作所为。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榜样力量。如果示范力量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孩子便会有模有样一套学一套。这样家庭的发展怎能和谐?教育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打骂不是责备。父母坚持以身作则的表现是苛求孩子做到的同时自己要先做到,而且带头作用要发挥好。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孝顺的,但只是告诉他孝顺的方法还远远不够,相对于自己听到的,孩子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勤俭持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家风的重要内容。勤俭持家的家风同样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如果家长只是告诉孩子不要奢侈浪费,贪图享受,而自己却异常懒惰,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节制,那么孩子很可能模仿,把传统勤俭持家的美德抛于脑后。作为家庭里的长辈,特别是父母都应该从我做起,用良好的行为去引导孩子。
3.刚柔并济的交际之风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没有一个人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也没有一个家庭能避开社会关系独立而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为人处世的方法关乎着家族的兴旺也关系着家风的传承,因此在传统的家风教育中,教会后辈如何安身立命也是一个关键的方面。刚柔并济是人生大智慧。曾国藩曾为勉励自己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上联“养活一团春意思”形象地就是要说明为人处世要学会“柔”,像春天一样包容和柔和。下联“撑起两根穷骨头”又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一味的柔,在需要的时候要学会“刚”。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人都会做到刚柔并济。在现实中,很多家庭面临亲族和邻里矛盾,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没有调节好“刚”和“柔”的度。曾国藩曾说“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会烂垮,太刚就会折断。”[5]实际上,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刚柔并济便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铜钱它的样子是“内方外圆”,后来被世人用来比喻为人处世,教导人们在彼此相互往来的时候要遵循“方圆”之道。这里的“方”就指做人的原则、“圆”则是社会交往的技巧。前者是做人之本,后者是处世之道。只有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两点,才能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游刃有余。我们今天在家风的建设中,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儒家和道家文化,如果能做到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相信在处世方面会得心应手。[6]
4.尊老爱幼的家族之风
中华文化传统一直尊崇伦理道德,把尊老爱幼放在首位。孔子非常重视向学生灌输尊老爱幼的思想,在《论语》中就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另一位儒家大人物孟子也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只顾着忙事业,把尽孝的事情一拖再拖,很可能就会留下一生的遗憾。无论事业有成还是一事无成都应该把“孝”字藏在心间努力立刻付诸行动。
亲人之间,有谁不希望和睦相处呢,但遗憾的是,从古至今亲人之间因为矛盾而导致关系疏远事情并不少见。亲人之间的相处一直都是一门学问,但遗憾的时候,很多人都只重视和外部的相处,比如朋友、同事,往往忽略了内部和家人之间的相处。孔子曾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个观点跟曾国藩提出“爱和敬都做到,家和万事兴”是一个道理。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国家从上而下都重视礼仪,不单子女对父母要讲究以礼相待,就是兄弟、妯娌、子侄之间也要以礼相待。随着现代社会“小家庭”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忠实的也只是自己的小家庭,至于曾经和自己同寝而眠的兄弟姐妹过的如何,以及与他们关系如何,并不是特别的在意。因此在家风的建设中,学习和研究如何与亲人之间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直接强调“孝友”的理念要有效得多。
另一方面便是“爱之敬之”,不仅要孝顺父母,在面对家里兄弟,不管贫穷富贵,有无嫌隙,一律爱之敬之。在传统社会,人们对“兄弟”伦理非常重视,曾国藩曾说,使自己好名声,使兄弟坏名声,最容易使兄弟之间生出嫌隙,破坏兄弟之年的和睦,将会殃及整个家庭的和睦。
二、传统家风的特征
传统家风的精髓往往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中,但因为地域、生活习惯和习俗的不同,各自家庭有不同的家风文化侧重。纵观很多公开传统的家风,其核心要义都是围绕“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内容。
(一)重视道德的教化
基于中国孝文化的影响,传统家庭文化一直把伦理道德的教育放在首位。在《孟子;藤文公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亲手。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可见,家庭伦理在社会伦理中的份量。特别是品德教育,古人常将此放在首位,教子以忠信,教子以义方,做人方方正正。现实的著名家风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历史上许多文人学士崇尚制定家规,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家庭规训用以规范后代。孔子庭训教子学礼,既包括社会上人际关系间的行为规范,也包含了家庭内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儒家讲“欲治国者,先其齐家”,国家的治理以家庭的治理为基础。所以,社会道德和规范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伦理与规范的家教开始。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强调家庭内的尊卑长幼等级地位,父兄处于尊位,子弟置于受压抑的地位。古人将“信、德、孝、悌、让”视为伦理道德核心思想,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修身是基础,是对个人的德行规范。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才有能力管理家庭即所谓“平天下”。
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的家庭思想禁锢着家庭成员的头脑,甚至被长辈拿来当成晚辈奉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绝对权威和绝对服从的家长权威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弊端,在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中诸如“三从四德”、“仁爱孝悌”等被年轻一代所摒弃,而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就需要剔除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糟粕,去粗取精在扬弃中实现当今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总之,今天要对传统伦理道德予以继承,但要批判地继承。
(二)重视处事哲学的涵养
传统的家风十分重视如何教会子女为人处世,光有好的品行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与整个社会打交道。子女从家庭步入社会的过程,不仅要与亲族打交道,还要和亲族以外的人相处,要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近益友而远损友是很重要的事情。处世的学问一直家风传承中的关键方面,能够在世上立足是一方面,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使自己能够游刃有余的游走在世界则是一门学问。
传统家庭思想中非常看重家族的“族品”。好的家族即使遇到苦难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而这就取决于家族平时所积淀下来的好修养好品格。祖辈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以转换成家训的形式,例如诚信就有所谓“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传统家庭思想将诚信看作是关系修身处世的关键,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途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三、传统家风的德育价值
“家风是家庭的灵魂,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6]每个家庭因为自身家庭文化的差异和家族特征的区别,对于自家后代的教导肯定也各有差异,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家族的发展和兴旺以及后代人的传承使命。对于成长在家庭氛围中的晚辈而言,自家的家风便是一种文化,通过代代的积淀和传承,孕育后人。
(一)传统家风是优良的行为规范
在家族成员中长辈常会用一些家中潜在的轨迹来告诉晚辈行事规矩,比如要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家族中的长辈在常年岁月的累积下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地将这种经验传授给晚辈。一旦晚辈在观念和行为上有冲突时就会用长者的身份来维护这种权威式的准则。在传统社会,家风的发展不论在哪个阶段都属是规范为主,这也是一种家族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
所以,父母必须抓住每件事对子女进行行为的道德教化。以身示教的过程会成为一种表率规范子女的行为。颜之推在家庭思想方面就说过“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颜氏家训·治家篇)。这种家庭的家风思想在父母教化下传承给一代又一代,一方面约束子女的行为和思想,一方面又改变和适应新的社会化冲击。
(二)传统家风是优良的家庭文化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在较长时间内所形成的、能够影响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传统风尚,也逐渐成为家庭文化的重要标志。既包括了明文规定的家训、家规,也包括了给家庭成员带来无形约束的文化影响。至家族的门别意识开始,每个家族都致力于兴建属于自己的家庭文化风尚,不仅影响后代也是区别家族之间发展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社会发展到现在,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套自己的家庭风貌,是带有自己文化特征的家庭文化。曾国藩曾经致力于打造和形成曾氏家风,他在写给自己儿子纪泽、纪鸿的家书内容涉及修身、交友、劝学,还有济急、用人类等对方面,不断鼓励家中晚辈勤学习,“凡人皆忘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为甚间断,惜年老蒙眼,无甚长进。”[6]曾国藩一直宣扬这种家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曾氏后人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涌现出一批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曾国藩的家庭文化到现在仍然具有代表性,后来被后世的人不断推崇。
(三)传统家风是优良的道德智慧
家中的晚辈从家庭步入社会,不仅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还要学会如何立足于世。家族里的长辈以家风为依托,常把一些自己的经验不断授予家中的晚辈们。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是历来家风中的重要内容,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成长在家庭呆的时间最长,接受父母和家族中长辈的影响最深,因此家族的烙印就会深深打在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而且家庭成员还要处理好家庭整体外和其他群体与个人的关系。古人非常重视交际原则,常把“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作为信条。与平和的人交往远离“损友”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是生活还是职场,对一点心眼,为自己留一份余地总没错。我国很多家庭在家风这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家庭哲学经验,在传统的家风典著中可以看出“忠信笃敬,亲仁济重”仍是大家普遍认可的道理。“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亡之祸者,何也?有所祖习非其道也。”[7]传统的家庭思想仍是在教导子孙后代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并且提倡始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中国自古讲究“内方外圆”的处世之法,在家风的传承过程中,年长者教化晚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使自己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