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管理机制研究
2020-02-24刘丹
刘 丹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经历了奠基萌芽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如今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由规模的扩张转向了质量的提升[1].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2].同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要“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院校试点;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3].全国有不少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尝试建立诸如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办学实体,但是,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其中,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管理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共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及建议,以期对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产生积极的作用.
1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管理机制的内涵及要求
1.1 管理机制的内涵
所谓“管理”,是指“负责某项工作并使之顺利进行”[4]482,所谓“机制”,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4]600.由此可见,“管理机制”是指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过程和运行方式,其本质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管理机制”一词多用于经济领域,常用来指企业的管理与运行.“混合所有制”这一概念也是由经济学领域引入职业教育改革的,而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大多是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成立的,管理机制也成为影响混合所有制办学机构运行效率与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人员提出,高职院校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运行机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制度而言,是对各项事务进行管理的机制,如教学、师生、财务管理等;动力机制也就是激励机制,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奖励、薪酬待遇等方面的规定;约束机制就是监督机制,是对各项事务的监管把控,如风险、质量等方面的控制制度[5].
也有研究人员将管理机制看作是内部治理机制,认为内部治理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主要指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学校内部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高职院校内部运行的一种制度架构,包括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6].
1.2 管理机制的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至少应该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一是内在性.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是院校内部的管理结构与机理,管理对象仅局限于高职院校的内部机构与人员,其形成与运行受自身实际情况影响.
二是系统性.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要保证内部各机构相互协调,并最终实现其管理功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形成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闭环.
三是客观性.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客观存在的,其形成与运行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四是自主性.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一旦形成,就对各工作单元有了约束力,各内部机构均要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和标准自主、能动地执行工作任务,有规律、有秩序地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
五是可调性.管理机制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是由院校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只要内部管理结构有所改变,管理机制就会随之改变[5].
而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由于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其管理机制也相应具有混合所有制的特点.除了上述的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主性和可调性之外,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管理机制还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第一, 互补性与融合性.高职院校一般是与企业合作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因此,企业也会参与到办学实体的管理与运行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企业的管理特色也会融入到高职院校的管理文化中,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管理机制将同时具备企业与公办院校特色,双方互补长短,具有兼容性.
第二, 差异性与针对性.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招生、教学、师资选聘、教材编写等环节均有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管理机制要具备差异性和针对性,比如人事管理机制,对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师傅要有针对性;再比如教学管理机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也要区别于其他二级机构的管理,具有差异性.
第三, 不确定性与不完善性.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仍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关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方方面面也在探索中不断改进,包括管理机制,具有发展性和不确定性.
2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管理机制面临的挑战
(1)日常事务管理仍有漏洞,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区别于单一办学主体的公办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在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企业等其他办学主体的参与,这类高职院校的投入主体多元,且不同的资本、产权交叉融合,使其管理问题更为复杂.校企的融合程度会对日常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招生、教学、考评等日常事务的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一些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仍有细化空间;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办学机构的治理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2)激励制度不够完善,动力机制驱动不足
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教师担心一旦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公办属性发生改变,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会降低;另一方面,院校也担心企业参与办学,会增加院校的治理成本,加大办学风险.而对企业来说,他们一方面担心办学投入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另一方面也担心一旦参与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管理中,话语权被削弱[7].同时,家长和学生对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性质以及毕业生权益问题也存在担忧,报考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提高动力机制的驱动力.
(3)监督管理机构运行效率有待提升,约束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的高职院校,一般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的日常管理.但有研究人员通过调研发现,尽管很多学校设立了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有的甚至设立了股东会及各委员会,然而这些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一定充分.一些高职院校的监事会甚至尚未启动[6],即使是已经启动的监督管理机构,其监察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监事会与其他治理机构的关系也有待协调,约束机制的效用不够完善,有待提升.
3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原因
(1)政府缺少细则指导
为了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多项文件,这些文件都鼓励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但这些文件仍属于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缺少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具体意见和实施细则.因此,职业院校在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进行日常管理时,制度创新不足,管理机构运行效率有待提升.
(2)职业院校缺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在全国范围来说,混合所有制办学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尽管有很多院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成熟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仍有一段距离.再加上各个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即使是一些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可推广、可借鉴的参考性也有待商榷.这就使得各个院校在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也是难以避免的.
(3)企业等其他办学主体的加入,对于公办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等其他办学主体的加入,为职业教育输入了新鲜血液.但校企管理方式的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是很正常的.
(4)混合所有制二级教学机构的管理与职业院校的整体管理机制有待调整、融合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以校内一个或几个二级教学机构为依托,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或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二级教学机构隶属于学校,其管理必须符合院校的统一标准和要求,但由于他们同时又具备混合所有制特征,有企业参与管理,因而可能在某些管理方式上与院校的统一管理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调整、融合.
4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管理机制优化对策及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深入开展,需从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三方入手,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运行效率等方面不断努力,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治理水平,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得以顺利实施.
(1)建立多元化的治理结构,细化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融合企业管理特色,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①形成多元治理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
办学主体和办学资本的多元化使得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相互协调、包容、互补的多元化的治理结构,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多元治理体系,厘清党组织、股东大会、校长管理团队、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权责关系,促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评价权等相互分离、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相互促进;在保障多元投资主体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办学主体,尤其是企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多元治理主体的合力,提升多元治理机构的运行效率,提升多元管理结构的治理水平,避免出现“多、散、乱”的治理局面[8].
②不断细化实施细则,形成常态化的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机制,弥补管理漏洞,保证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包括招生、教学、考核、评价、就业等环节,涉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多个参与者,由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特殊性,教师既包括学校专职教师,还包括企业兼职师傅;学生既要在学校上课,还要到企业学习;校企双方都有管理人员参与其中,这更加大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管理难度.因此,要不断细化相关制度,尽可能让管理制度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甚至每个步骤,做好流程规范.在日常管理中尽量融合企业特色.一方面可以吸纳企业人员参与日常管理,另一方面要在管理方式上吸收企业有益经验.
(2)从利益驱动、政令驱动、社会心理驱动三方入手,全面优化动力机制
①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强化利益驱动,完善动力机制
一方面,在保证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要注重精神激励,引导教师及管理人员将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推进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唤起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要联合不同办学主体,定期进行工作总结,举办表彰大会,对表现突出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精神奖励.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长效激励.目前,政府鼓励部分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尝试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建设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股权激励是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手段.通过持股分红的方式来激励员工的参与积极性,这是一种长效的物质激励手段,有利于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②不断加强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政策保障,强化政令驱动,完善动力机制
一是完善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保证院校教师的薪酬待遇、编制、绩效等不会因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发生变化,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是完善对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鼓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给予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对取得一定办学成果的企业给予奖励,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保障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话语权.
③加强社会宣传和推广,消除心理顾虑,强化社会心理驱动,完善动力机制
一方面,可以选取典型案例,加大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社会宣传与推广,凸显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优势所在,打消考生及家长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顾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开通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审批绿色通道,加快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事项的审批流程,给予职业院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以提高学生报考混合所有制院校的积极性.
(3)提高混合所有制办学监督机构运行效率,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约束机制
①设置监事会等监督机构,制定《监事会章程》,加强对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监管力度
《监事会章程》要对监事会的成员数量、构成、监督的内容和方式等进行规定.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各个组织机构要严格按照章程规定执行.一方面,监事会成员应由学校、企业等多方办学主体的人员构成,且要规定合理的人员比例;另一方面,成员结构要科学、合理,应涵盖院校和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教师层、基层工作人员等,以保证监事会监管工作客观、公正.
②发挥学生代表大会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监督作用
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衡量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否成功,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监管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
③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约束机制效用
除了校内监管,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进行监管,对办学成效进行评价.第三方机构按照质量导向的原则,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各个环节设置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量化监管细则和评价体系,构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9].
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能否顺利推进.现阶段,混合所有制办学发展的形势在不断变化,职业院校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因此,必须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修订完善制度,及时查漏补缺,在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细化管理制度,优化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以此来为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