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国际生德育的困境与对策

2020-02-24蒋洁蕾

关键词:留学生德育人类

张 宏 蒋洁蕾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据教育部《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 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1],而至2018年底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49.22万人,高校国际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国际学生教育,对弘扬中华文化、促进高教事业国际化、吸引国际人才资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高校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短板和不足,特别是针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类型的国际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仍存在十分严峻的问题和困境。

一、高校来华国际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部分高校来华国际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国际学生来源广泛,覆盖了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教育背景,部分来华国际生间有时候出现宗教、生活习惯、国别等方面的纠纷,这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疏离、敌对,甚至斗殴[2];有的国际生甚至参与“电信诈骗”“违法校园贷”等犯罪活动。有些地方高校,为了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降低了招生门槛,导致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经济收入较低的欠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出现了非法打工、被诱骗犯罪等问题。调查显示,2007—2009年间,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外籍学生犯罪案件占这一时期外国人犯罪案件数量的58%,且有逐年增加的态势。留学生法制教育理论课缺失,适合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短缺。注重留学生的文化教育,轻视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留学生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缺失[3]。又如2019年在东部某省地方高校,有一个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由于手头拮据,被外省一个“电信诈骗”团伙相中,作为小马仔专门负责到银行取钱或转账,并获得一点报酬,因而触犯了法律被学校开除。另外也有少数留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个人防范意识甚至被贩毒团伙诱骗参与贩毒、藏毒、吸毒等犯罪活动,或被国境外敌对组织收买参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等。

(二)部分高校对来华国际生开展德育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高校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主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没有实质性、系统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对来华国际生开展德育仍存在两种片面观点和做法:一种是认为由于文化、信仰、价值观等存在差异没有必要对来华国际生开展德育教育,甚至取消或放弃了对来华国际生的德育;而另一种则照搬我国现有对国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和内容简单生硬地进行德育教育。第一种观点和做法必然导致来华国际生德育在实践中的空心化、随意化、碎片化问题;德育是每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内容,缺失德育,通常容易造成国际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缺陷,也有可能造成法制意识方面的淡薄,甚至是精神心理层面的不健康……长久下来会对国家教育层面的国际化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国际生教育工作的健康和持续发展[4]。而第二种观点和做法必然导致来华国际生德育在实践中的形式化、负面化问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来华国际生群体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如果教育方法不科学,一些留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或反感情绪,出现不愿意接受和认同教育和管理的现象,这样的德育适得其反。

同时,研究还表明,国际生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管理理念,比如把国际生看成“外宾”,对他们无底线的“客气”和“优待”,甚至当国际生身上出现了明显的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时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不用说对他们的请假、考试甚至是教师等方面开绿色通道。这种“放任式”的管理事实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对国际生的身心发展并不见得有好处。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严控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为了防止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对国际生采取严格管控,管控他们的日常安排、外出、甚至上课点名等等。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国际生所喜欢的方式,甚至会造成他们对中国整体形象的错误评价[5]。

(三)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来华国际生德育教学理论和模式

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来华国际生开展系统有效的德育工作并非是一件易事,总体来看我国来华国际生德育工作的时效性还是比较低下。通过走访调研和实践观察后,分析其主要问题有:第一,对来华国际生德育的内在规律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以何种价值观来指导和引领国际生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争议和犹豫,而来华国际生德育理论上的缺失,是导致我国来华国际生德育时效性和质量低下的主要因素。第二,来华国际生德育的课程体系不够规范,尚未有国家政策文件对此进行规范和引领。譬如,课程内容宽泛且缺乏主题聚焦,过多关注知华教育、人身安全教育和适应性培养,而缺少友华教育、中国情结培养,更是缺少有关中国理念、心理健康、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6]。第三,专业化的国际生德育师资队伍缺乏。尽管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大部分高校缺少对国际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都存在英语水平低、国际化教学管理能力和手段欠缺等问题。第四,现阶段很多高校对来华国际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方式方法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来华国际生的德育教学和培养方式尚未脱离传统教育方式方法,通常采用授课、讲座、培训、考核等方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国际生中文基础差、国籍分布较多样化、文化背景差异性大等实际情况。

二、人类共同价值应作为来华国际生德育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

(一)人类共同价值的本质

价值体现的是主客体的一种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普遍价值的追寻是人们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和实际行动。“共同价值”思想蕴含了生存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兼顾性、包容性和共建性[7]。每个主体对客体都有特殊需求,但这不排除不同主体间也存在一定范围交叉重合的共同需求。习近平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流话语和基本词汇进行系统概括并赋予新含义,科学揭示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充分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共性[8]。习近平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表达反映了人类未来发展的价值理想,有利于各国最大限度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双赢、多赢、共赢的发展新理念,进而“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9],“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无论是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点,还是主体性、话语权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高追求,人类共同价值一旦形成,就渗入到人们的一切价值活动中,发挥目标选择、情感激发、评价标准和行为导向的作用[10]。

(二)人类共同价值与国际生德育的内在联系

面对来华国际生德育的困境和挑战,开展系统有效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指出:“缺失德育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价值”思想为解决这些来华国际生德育的困境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来华国际生德育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文化差异,强调人类普遍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认同,把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与理论支撑,在国际化教育愈加受到重视的今天,具有深远和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由于国际留学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对华态度与认同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国际留学生的德育应当超越宗教、文化、习俗的层面。“人类共同价值”承认不同价值主体价值诉求的差异性、多样性,把各国价值观看成是平等的,而不是某一特定价值观和价值诉求“居高临下”的教化。“人类共同价值”与各个国家的价值观呈现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对不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判断起了一种引领、示范作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有助于在国际社会层面凝聚共识,减少我国在国际社会“主流价值”建构方面的阻力,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追求的认同,为中国赢得文化方面的主动权,为我国文化外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战略指导[11]。

人类共同价值与来华国际生德育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基本价值原则,是推动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全面表达了全人类共同愿望和心声。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来华国际生德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国际生德育可以全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作为基本理论依据和内容来源;而来华国际生德育是当前国际化背景下需要十分重视的教育内容,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载体,对于凝聚世界道德共识,进一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探索建立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来华国际生德育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

基于人类共同价值下的国际生德育是新时代高校国际生德育的最优选择,是提升来华国际生道德素养、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全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最好方案,也必将体现出超时代、超文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充分解读人类共同价值的本质内涵,共同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来华国际生德育教学和实践,从而为来华国际生德育提供全新的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

(一)构建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德育理论框架

为实现引导来华国际生接受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确立正确的“三观”、法治意识和健康心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熟悉中国文化和教育特点,适应我国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掌握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成为“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化人才的德育目标。国际生德育理论框架应以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在借鉴国内大学生德育教育经验基础上,针对国际生的个性和特点,根据人才培养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国际学生人类共同价值认同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机理,将人类共同价值融入国际生德育的教学内容、学科课程体系、学科教学、实践教育、日常管理、德育评价全过程之中,由此建构基于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国际生德育的理论体系。

(二)开展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德育实践探索

根据不同学校的国际生的现状以及德育的具体问题,围绕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德育理论,制定基于各自校情的国际生德育实施方案,由此总结探索出各种类型和层次国际生德育的模式和路径。积极开展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德育工作的研讨和交流,建立理论、经验和教育模式的共享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政策文件加以规范管理。同时做好国际生德育相关教材准备、师资队伍改良与引进、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等德育支撑体系建设。

以来华国际生的德育教学模式为例,可借鉴国内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以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两个途径,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

1.对来华国际生专门设置德育课程,并作为其必修课或限选选修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际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类共同价值思想认同。此课程的教材,必须基于人类共同价值思想,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符合国际化教材标准,有中英文对照和国际案例分析等。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依据德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国际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采取全英文授课的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国际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德育教学。

2.对来华国际生开展课程德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国际生的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科研究之中。课程德育的模式能为国际生群体提供更现实、广泛和多样的教育,使国际生们能更直接、更有效、更深刻地接受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增强国际生的社会责任感[12]。譬如,在“汉语与中国概况”的教学中,突出学科及专业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为国际生开设有关中国经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概况课程,保证国际生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又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推进志愿服务,培养高度社会责任感。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留学生感知中国活动让留学生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形成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德育保障体系

为确保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来华国际生德育工作有效实施,高校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着力于建构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德育保障体系。如设立来华国际生德育工作领导和协调机构,共同负责全校国际生德育实践和研究工作;制订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德育实施的制度和政策,出台资优教育经费、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等制度;组建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德育研究和实践资源中心,配备相关方面的专业书籍、杂志,开展宣传,印发相关的宣传资料和手册;建立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道德教育专门网站和网上精品课程专栏,宣传相关的实践和研究进展,以期扩大研究的影响范围;构建专家支持系统,邀请专家团队全程介入和指导相关实践和研究;开展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生德育的校本研修,通过专家讲座、在职培训、自主学习、实践反思等方式,培养专门从事国际生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为各二级学院配备国际生专职辅导员,更加精准有效地做好来华国际生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等等。

猜你喜欢

留学生德育人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人类第一杀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留学生的“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