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0-02-24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文艳君
文/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文艳君
影视资源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图文并茂,视听兼顾,形象直观,艺术感染力强,更为孩子们接受,门槛低效果好。当下部编版语文提倡阅读,无阅读,不语文。如何落实名著整本书的阅读,是当下语文界最火的话题之一。笔者结合校本课程的经验尝试将影视资源引入名著阅读教学中。
一、当前初中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广州市中考语文中,已经明确名著占一定的比重,名著将在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当前的名著考查中,考查范围较广,考查的形式相对单一,部分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或去刷题走捷径,或选择读浓缩简洁版。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大部头产生畏难情绪,看不懂内容,认为书中的语言晦涩难懂,读起来很费力费时,容易半途而废,没有动力坚持读下去,选择放弃。
老师的名著阅读教学基本也呈现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放羊式”阅读。所谓“放羊式”,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和语文教材的编排,教师只是给学生明确每学期的阅读任务,由学生自由阅读,教师既没有教学前的精心备课、活动设计,也没有课堂上有效的指导,同样也没有课后的练习检测与拓展探究。在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位懒散“牧羊人”,只把羊群带到一片广袤的草地上,任羊群自由吃草,自由嬉戏。至于羊群能否找到这片草地上最丰茂 的草料,吃了多少,消化怎样,营养吸收如何,一切皆顺其自然。如此阅读,好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广泛涉猎,但问题也很突出,学生往往容易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二是“节选摘编式”阅读。很多时候名著阅读课把名著节选的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文本进行课堂研习,这种方式不能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真实意图,采取由点到面,逐步向全书辐射、延伸和拓展的教学策略,不能从教材的选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整本名著阅读与欣赏的方法指导。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似深入,实质粗浅、偏狭。
三是“应试式”阅读。所谓“应试式”,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的名著阅读考查,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原著,静心思考,梳理内容,汲取思想和艺术的精华,而是把一部名著演绎成一道道阅读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老师再进行讲解。这种以练代读的课堂,通 过大量刷题,看似能够在短时间内达成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目标,但其本质却具有“反阅读”的倾向,是一种必须警醒的“伪阅读”。
二、影视资源对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作用
心理学家曾统计,人学习外界的知识 83%靠视觉,影视资源因为其直观、生动的画面成为众多观众的放松方式。1986 版《西游记》成为无数观众的怀念,可以说是从小看到大的一部电视剧,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童年时就看电视剧《西游记》,看了一遍又一遍,对每一个故事都了如指掌。等到年龄稍大些,开始接触原著,虽然之前看了许多遍了,自认为对这部著作很熟悉,但其实不然。原著内容更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很详细。有了童年时对孙悟空的最初印象,在看原著时更能得到无限地放大,想象力可以自由驰骋,在影视画面的基础上无限扩张,孙悟空的形象会变得更加饱满。
另一方面可以深入理解经典名著 很多人看《西游记》都是因为小时候看电视剧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进而看原著的。文学是“通过观念描写出形象,然后作用于人的心灵”,而影视是首先依靠形象的不断出现,然后构成观念”,换句话说,“一种是通过心灵到达形象的艺术,一种是通过形象打动心灵的艺术”。影视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常可找到对应的表现方法。例如对比、反复、比喻以及平行蒙太奇、空镜头、定格、画外音、声画结合、声画对列等。如果能指导学生理解、感受影视中这些手法的作用,那么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有感性的联想基础。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在特定的课文中,加入影视片断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三、影视资源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是利用影视资源巧激趣。在名著教学课程中,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新课导入,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播放名著影视作品,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深刻地理解名著内容,学生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名 著内容,好奇心被激起,自然愿意去阅读名著。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一书时,笔者通过播放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相关片段,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观看之后学生纷纷疑惑之后发生了什么,如“在取经路上师徒四人还要经历哪些困难?”学生 带着疑问去阅读原著《西游记》,能了解到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也能吸引学生,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是利用影视资源作对照影视作品与原著是不同的。学生阅读原著,主要是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以培养的学生语言能力、分析能力为主,而影视作品是立体的,有声音,有画面,这和纸面的阅读有较大的差距。原著阅读中文字的优美,富有想象力,以及影视作品中细腻的情感表达,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原著要搬上银幕,需要进行多次的改编,与原故事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的部分是编剧对原著的理解不同,而学生在观看原著和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分析这些不同,培养学生思辨和欣赏的能力。教学中我运用这些不同,通过分组,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之间也展开辩论,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知识支撑,整个过程学生都在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倾听对方的评价。例如:学生读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总感觉难以入门——看不明白。我找到与之相关作品的章——《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视频,通过这样让学生感受了祥子作为人力车夫的艰苦生活状态。影视作品中的景物展现,音乐渲染,不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让人们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有了影视作品开道,结合原著中精练的语言,准确到位的遣词造句,入木三分的刻画,通过仔细揣摩,很多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原著的描写从景到物再到人,以及人的心里描写都很细致,其中涉及的理性的思考更是耐人寻味,那是仅仅用文字就展现一切的世界,包括道德与理智。我告诉学生:如果要透彻地研究一部作品,要想从一部作品中学到某些东西,抓住作品的灵魂、内涵的话,往往需要将作品仔细反复的阅读,那是需要揣摩的,所以阅读名著要慢慢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影视也许经典,但其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终究不能将作品中的灵魂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不能与文字相比的,文字的魅力在于有无穷的想象空间。看完片段后,让学生再读原著,组织学生探讨:影视作品和原著,哪个魅力更大?由于有视频开路,原著变得更好理解了,看完原著后,学生有自己的感受,通过热烈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名著的魅力远远要比影视作品大,而且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明白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作品虽然在人们的眼中是活生生的人物、场景,是书本的再现,但是那仅仅是制作者心中的世界,与许多人所想的还是有所差别的。书本虽然说离了人的思考与想象也就只剩下文字了,但有了人们的想象就是活的,会千变万化了。
三是利用影视资源嚼细节品人物。影视资源因其具有图像和声音等元素,可以形象化地还原原著的细节,例如,《拳打镇关西》这部影视作品中,鲁达走进镇关西的肉铺,大喊一声“郑屠”。原著小说仅仅是这一句。但是影视剧却把这一句的细节表演出来。郑屠因为在街上卖猪肉,相当于今天的店铺老板,鲁达是当地的提辖官,他知道当地有一个姓郑的屠夫,他连全名都不知道。郑屠因为有些实力,当地人开始叫他“郑大官人”。郑屠逐渐有了较强的虚荣心,有人也开始追捧他为“镇关西,郑大官人”。鲁达觉得很可笑,一个卖肉的,竟成了郑大官人。当鲁智深大喊 :“郑屠。”我们读小说时可以想象到郑屠夫脸上的表情,郑屠夫肯定会一惊,谁这么叫我,这么难听,他已经习惯了别人叫他郑大官人。所以鲁智深的一句 :“郑屠”后,两个人的表情和行为反应都可以在影视剧中体现,这个画面产生了一种幽默感。影视剧将双方的表情和情绪很好地呈现在画面中,通过解读画面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人物内心的反应和情感的变化。
影片《水浒传》 中《拳打镇关西》一节,影视作品比原著多了镇关西杀猪、杀狗的情节。 通过这个情节,刻画了镇关西的手脚麻利,几个屠夫做不了的事情,镇关西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有了这个情节,接下来鲁智深与镇关西叫嚣时,学生就会为鲁智深捏把汗,学生情绪也自然地代入到了剧情之中。还有影视作品的语言也发生一些变化,例如,镇关西杀猪后对他的肉铺伙计说 :“眼尖、手快、心狠。”以及杀狗的情节(一只狗跑到镇关西的肉铺吃点东西,镇关西一刀就杀了狗,随后说 :“你白吃肉,我们白吃你。”)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可以看出镇关西是个凶狠、残暴、心狠手辣的人。还有鲁智深、史进和李忠在酒店喝酒,突然听到有啼哭声,这一处内容原著和影视作品有些不同,原著中鲁智深是气得摔东西,因为他今天和朋友一起喝酒,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可是有人在不知趣地哭。影视作品中鲁智深听到有人啼哭,赶忙叫来酒保询问是什么人啼哭。通过这一点改动,也是为了塑造鲁智深的“有耐性”的形象。通过上述原著与影视作品的细节对比,学生可以在对比中了解到原著和影视作品都缺失的部分。整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分析、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受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