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路径探析

2020-02-24陈永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考核改革

陈永福,崔 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100)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存在的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校存在的核心价值,高校应该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的主环节、主阵地。《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完成,需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去思考和探索。通过激发三方积极性,激励各方各尽其责,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驾护航者

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着基础性、核心性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保驾护航者。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引领、顶层设计、制度构建,促成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地生根。可以说,没有学校的行政推动和保驾护航,课堂教学改革将无从谈起。

(一)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先进的行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引领。

高校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特点,与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本质的区别。高校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创新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交流、参与为主要特征的课堂,也是以综合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开放式课堂[1]。而中小学课堂,主要是传授知识,涵养品德,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从现状来看,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理念陈旧,导致高校课堂教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无异,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常常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授课理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学生“抬头率”不高等问题。

推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高校要善于转变理念,充分认识和把握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特别是校级领导要主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和课堂教学规律,做到正人先正己。教育广大教师树立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教育学生在课堂创新中学会学习、学会成长。高校要善于通过舆论引导,通过“课堂教学创新研讨”、“两微一端”、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文化墙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动态、新政策,让广大教师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方法;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多种形式,加速课堂教学改革进程;通过树立课堂教学创新典型、表彰先进教师等形式,激励广大教师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共同营造课堂教学改革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推动课堂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要扎实推进,必须加快推进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形成科学、完整、可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课堂教学考核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南,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当前,课堂教学考核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高校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嘴上说“教学中心”,行动上奉行“科研第一”,把教学工作摆在了次要位置;一些高校教学效果考核流于形式,简单的、呆板的以“课时量”、“教学项目数量”为标准,采取“记工分的方式”,简单的用课时量作为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劳的标准,而不去细致考核教学工作的效果,导致很多高校“水课”的大量存在。没有严格、科学、细致的教学考核标准,没有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后答疑、师生互动交流考核,这是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核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挥棒。课堂教学效果考核结果应与教师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薪资分配、奖惩约束等切身利益挂钩。因此,高校应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和考核体系,把学校资源、教师精力聚焦到教学上,引导教师“回归本分”,更加重视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安心教学、潜心育人。高校要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鼓励教师把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通过革新相关制度、支持教师发展、加大教学投入等途径提高教师投入教学的热情。只有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与时俱进,课堂教学改革才会获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制度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制度的规范。高校要通过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制度体系,将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等制度化,用制度规范、保障、引领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培养课堂教学改革先锋,树立典型,带动全校课堂教学改革,为传播、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三)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主导者和实施者。课堂教学改革没有教师的主导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也是一句空话。因此,高校要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上下功夫,并将其贯穿于教师招聘、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

把好教师入口关。高校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应聘者的全方位、综合性考察,严防死守入口关。除了考察其是否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学历与学缘结构等形式的、基本的条件以外,还要考察其是否符合具有做教师的潜质。高校要摒弃那种教师招聘唯学历、唯职称、唯海外经历、唯科研成果的“教条主义”,切实把那些综合素养好、有教师情怀、乐于从教的人才选聘进来。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数量匮乏的情况下,更应该在招聘的时候慎之又慎,防止“饥不择食”。

严把教师培养关。高校要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训中的重大作用,实行教师上岗准入制。新进教师并非进校就让其上讲台,要通过培训合格让其拿到“‘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才能正式进入教师队伍、才能上讲台,拥有教学身份”。[2]对于具有教师身份的中青年教师群体,也应通过校内培训、校外研修、专家辅导、名家交流等形式,不断促使其更新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掌握课堂教学经验、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总之,要把握好教师培养这一环节,把教师在岗培养做实做细,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虎头蛇尾。

此外,对于教师的使用和管理也很重要。要使用好教师,充分尊重、支持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突出的,要加强表彰奖励力度;对于应付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差的,也要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总之,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是第一要素,教师是否具备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能够取得课堂教学改革良好效果,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担当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夯实课堂教学改革物质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设备和条件的支撑,需要高校全面加强教学优质资源建设。

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营养。很显然,没有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无从谈起,人才培养质量也无从谈起。课程资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包含公共必修课程资源,也包括专业必修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必修课程资源,也包含选修课程资源;不仅包含线上课程资源,也包括线下课程资源。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课程资源建设的规划和资助,全面加速各类课程资源建设,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为专业素养、通识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

加强小班制教学。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班级人数的多少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大班制下,师生互动交流、班级课堂秩序维护都会比小班制困难的多,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尽量缩小班级规模,为师生之间面对面、点对点的课堂教学提供基础,从而在探索、支持、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当然,并不是说班级规模越小越好,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加强教学设备和教学信息化建设。课堂教学是一种智力劳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学设备、教学信息手段独自进行,相反,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支撑。因此,高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时,不能局限于仅仅从教师着眼,还要以系统的思维着力加强教学设备和信息化建设,在实验器材、实验室建设、信息化教学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具备应有的基础。

二、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推动者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要充分尊重、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发挥。

(一)改革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目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是最古老、最主要也是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面临和需要思考的新课题。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这些目标,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是根本途径。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或者弱化知识育人功能,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较低,“水课”泛滥。“一旦课堂教学缺少质量,一切教育目标和追求都将成为一句空话。”[3]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做到相得益彰。“知识既是教学目标,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教学应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智慧、能力、健康人格、道德品性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4]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全面实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5]

(二)增强课程难度和学业挑战度

课堂教学改革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进而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这就需要为大学生适当增负,改变“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教育学生:“回归常识”,学校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6]

教师要担负起教育学生刻苦读书学习的责任,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学习,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授课,引导学生通过多读书来认识世界、把握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同时,教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坚决制止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考完试要分数的歪风邪气;对于考核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做到坚决反对、严肃处理。通过严把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从自身来讲,教师自己要杜绝不认真讲课,考试阅卷“放水”等不良现象。要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公平、公正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考核。引领和鼓励学生通过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知识与技能学习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

(三)推进学业评价方式改革

教育就是一个心灵去唤醒另一个心灵。一位好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去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更多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要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每个学生自身的潜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2]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学业水平的综合考核方式。

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考核“一考定乾坤”的传统,对于一门课程的考核,往往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衡量,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但是,学习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习也是多方面的集合,既是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是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并适当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把学生平时学习的表现、学习效果等也纳入到考核范围。这就需要对课程方式考核进行改革,既要改革期末考试这种终结性的“一考定乾坤”的做法;也要对期末考试本身进行改革,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的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度、理解度、运用度、创造度,彻底扭转部分学生的“60分万岁,少一分犯罪,多一分浪费”的错误观念。总之,教师要通过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去学习、思考和创新,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大学生不是旁观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实施者和改革的受益者。大学生要借助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一)转变学习理念,改变学习方法

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成人,应该具有成人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相比较初高中生,大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的加工和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需求。所以,大学生应转变学习理念,摒弃初高中阶段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背诵层次的学习要求,学会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两种资源,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既重视课堂学习,又注重课外拓展;既注重课堂的听,也要注重课后的练习,走出一条“课堂听讲—课后探索—实践创新”的学习之路,构建完整的人文素养知识体系、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和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大学生还要学会对知识的转移、加工和创新,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指引,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和各类实习锻炼,在对知识复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和创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增进师生交流,强化课后研习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是追梦时代,也是奋斗时代,大学生要做到不负大学韶华,充实而又有所收获,实现“回归常识”,刻苦学习是最根本的途径。

课堂学习是获取知识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在课堂中多秉持直接教学的教学理念,认为此种方式才是高效传授知识的不二之选,然而学生的习得是否仍旧高效则不置可否。”[7]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善于利用课堂,既要保持旺盛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要在课后花时间思考、钻研、拓展课堂所学,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品质,把教师在课堂上点燃的求知激情延续到课外。自学能力是人类主要的生存技能,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大学生拓展课堂知识,探索未知奥秘,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的教并不限于课堂,如学生的学也不止于课堂一样,师生交流除了能增强师生感情之外,还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引;而学生的课外探讨,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了素材。可见,课外师生交流是互利的,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行为。

(三)加强创新意识,形成独立人格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习既是对前人知识的继承,也是对前人知识的创新。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

大学阶段作为迈入社会前人生的最后一个在校集中学习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课堂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够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更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教学创新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对于大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品质意义很大。独立人格是人的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权利,是个体的自主性和对社会的负责精神,是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自我价值的追求,大学生要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培养自己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能力,这样才能自立于社会。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但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单兵作战”。相反,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主体,是一种“联合作战”。“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联系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态。”[8]只有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主体的积极性,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才能顺利推进,也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考核改革
内部考核
改革之路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改革备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改革创新(二)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