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
2020-02-24杨继远
张 代,杨继远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工程系,河南 商丘 476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2019年12月起在武汉市爆发流行,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国乃至其他国家.尽管我们国家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截至2020年2月12日10时,国内确诊病例仍高达44 742例,死亡1 114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每日发布的最新统计信息获得). 毋庸置疑,这些日益增高的数据以及每天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各类其他信息,给普通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一部分人出现了恐慌、焦虑、恐惧以及崩溃等情绪.为了增进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众防护意识,降低传播风险,避免公众产生恐慌心理,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临床特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提出了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在2019年武汉爆发的病毒肺炎病例中被发现.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把从2019年12月开始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式命名为“COVID-19”全称Coronavirus Disease 2019.在此之前,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将其暂时简称为“2019-nCoV”[1].
冠状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类、哺乳动物和鸟类宿主,可以导致呼吸道、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2].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爆发之前,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即人冠状病毒共有6种,其中4种冠状病毒能引起常见的人类感染,但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冠状病毒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本次引起武汉重大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人冠状病毒中的第7种,其对人有很强的感染能力,可以通过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而达到致病的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和其他的人冠状病毒相比,性质相似,对热比较敏感,在56℃下30分钟就能被灭活;不耐酸不耐碱,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使用75%的酒精、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都能够有效地将其杀灭.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主要通过飞沫、接触、空气三种途径进行传播.最新病例研究提示,病原体也会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因此,在疫情发生期间,针对这几种途径的隔离措施一定要做好.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在10天左右,最短1天,最长14天.最新研究表明,其在潜伏期间也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在个体已经感染病毒但尚未发病的这段时间,也有传染他人的可能性.这毫无疑问加大了对疫情控制的难度.
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普遍易感,从幼儿到高龄老人均有感染病例的报道,以男性、有基础疾病者居多.老年患者(年龄>65岁)或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患者症状比较明显,病情发展较快,但也有没有基础疾病的中青年患者感染并迅速发展甚至危及生命的病例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后恢复,重症病例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现象.
目前,临床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主要通过有无明显接触史的咨询、临床症状的观察、实验室以及临床影像学检查来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一般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通常呈现阳性.对于临床上存在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但有接触史和临床症状的患者,可结合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来进行判定.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
3.1 用正确的方法勤洗手,必要时对手进行消毒
用正确的方法勤洗手可以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是非常必要的.日常生活中,在饭前、上厕所后、购物后、接触钱币后、扔垃圾、与外人接触,特别是咳嗽打喷嚏后,一定要及时洗手,必要时对手进行消毒.若客观条件不允许,可以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或医用洁肤型湿巾进行擦拭.外出时,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用物品和部位;在不确定手是否彻底清洁时,尽量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另外,洗手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防护的实际效果.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WHO及美国CDC等权威机构推荐采用肥皂和流水充分洗手,首先,在流动的水下淋湿双手,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其次,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最后,擦干双手,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2 外出时一定要佩戴口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护指南》谈到,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因此,人员外出时一定要佩戴口罩.
口罩的类型不同,其功能不同及防护的效果也不同.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的过程中,人们通常选用的口罩是一次性医用口罩或N95防护口罩.医药行业标准YY/T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的核心指标显示,一次性医用口罩对细菌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对防护致病性微生物有一定的作用.在国内,普及较广的是N95口罩,但N95口罩不等于医用防护口罩,医用N95防护口罩除了满足NIOSH的要求外,还要满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标准,具有表面抗湿性和血液阻隔能力[3].在有条件且身体状况允许下,可佩戴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孕妇、老年人及有心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或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佩戴口罩.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脸型小,应为其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口罩佩戴方法要正确.首先,在佩戴口罩和摘除口罩前都需要对手部进行清洁;其次,佩戴医用口罩时,应查看口罩的有效期或外包装,找准位置,手持口罩扣于面部(凸面朝外,鼻夹侧朝上)收紧系带,按压和调整鼻夹,直至呼、吸气时均不漏气为止;最后,摘除口罩时,应从后面取下系带,避免正面与身体的部位发生碰撞。废弃的口罩按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扔在垃圾桶中,每天两次使用75%的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口罩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口罩一般不建议重复使用.特殊情况下需要重复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单独存放.2)口罩不能长时间佩戴,一旦打湿或受潮,应立即更换干燥洁净的新口罩.
3.3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因此,专家建议“少出门、不聚会” ,尽量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群密集场所,如商场、车站、影院、网吧、展览馆等.但总有一些人把善意提醒当成“耳旁风”,屡屡突破红线.2月3日,北京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全市报告聚集性病例41起,涉及病例124人,占确诊病例50%以上.据统计,许多其他省市均出现过聚集性病例.这些行为对总体疫情防控影响很大,因此,聚集性疫情防控也已成为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3.4 注意室内勤通风,保持居家工作环境清洁
普通家庭在疾病流行期间,务必要做好室内通风换气,每天室内通风换气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通风换气期间,应注意做好家庭成员的保暖工作,以免引起感冒.有条件的家庭可进行空气消毒,建议在关闭门窗的情况下进行消毒.每天都要做好室内清洁工作,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玩具等应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可用250-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15-30min,用水洗干净;每周至少消毒1-2次.卫生间地面、墙面可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拖地或擦拭消毒,作用15-30min.洗手池、便池等每天清洗,每周消毒1-2次.
3.5 其他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防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除了要注意勤洗手、勤通风、少外出、戴口罩外,我们还应该做到在疫情发生期间,每天定期测量体温,以便及时了解身体的状况;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尽量吃熟食,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生动物,拒绝野味;选择适合室内锻炼的方式进行运动,以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
4 结语
目前,我们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虽然新型冠状病毒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为乙类传染病,但是,大家不必过度恐慌.只要大家万众一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防护意识,做到少外出、戴口罩、讲卫生、勤洗手、多消毒,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病毒防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