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精神内涵建设研究
2020-02-24赵宇杰
□ 赵宇杰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也在思考播音主持专业的建设。专业内涵如同根基一般,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播音主持业务的基本能力,还应该使专业的精神和品质植根于他们心中。
一、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精神内涵建设的背景
(一)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离世,专业精神亟待继承
2020年伊始,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曹灿先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教授吴郁老师、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赵忠祥先生相继离世,社会为之震动,播音界也是一片惋惜。在悲痛后,我们更应理性思考这些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前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该如何更好地去继承和发扬。
曹灿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涉足广播领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中为孩子们播讲了几百个故事,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曹灿叔叔”这个特有的称号已被两代人所接受;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播讲的长篇小说达三十余部。他善于运用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演员职业特长把朗诵和传统评书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的演播风格。他播讲的小说亲切随和、节奏鲜明,拟人状物绘声绘色。
吴郁老师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致力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撰写的、于1985年首版的《播音学简明教程》成为经典的播音教材,后来相继出版的《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等著作也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赵忠祥老师于195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工作,是中国电视的第一位男播音员。1978年,他成为《新闻联播》的第一位出镜播音员,30年间为《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做解说多达2500 集,先后主持了春晚13 次,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春晚的符号化人物,也是一代观众的记忆。央视著名主播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说:“赵忠祥不仅仅是中国新闻主播的开拓者,也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引路人。”可见其在中国电视荧屏的宗师地位。
在这些前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硬的播音主持业务能力,更有着敢于创新探索、扎实求真、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以及对播音主持事业无比热爱、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他们留给我们的播音主持风格、播音主持教育理念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他们身上的专业品格和精神更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建设不能浮于表面
播音与主持艺术从21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受欢迎,各大院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从老牌播音主持专业名校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到艺术院校、综合院校、民办高校等均进行播音主持专业招生,迄今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超过了200 所。
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应政策规范播音主持等艺术专业的招生选拔机制,提高对报考播音主持专业考生的文化分要求。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我们的培养指导思想也要跟进改革的脚步,培养体系也理应不断升级革新,才能使播音主持专业良性发展。
但实际上,播音主持专业并没能如同开设的热潮一样得到蓬勃发展。许多院校出现师资不足,课程设置失衡,学科建设无体系,毕业生质量较低、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播音主持专业健康发展。
所以在开设热潮过后,在政策改革后,我们更应该重视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建设问题。如何结合院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层次优化培养模式,使播音主持专业有气质、有内涵,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播音主持专业应有的精神内涵
(一)追寻新闻理想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为我国新闻事业培养后备军,播音员主持人也是新闻战线的排头兵。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对新闻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表现在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新闻采编播业务能力,更体现在探究新闻事实本真、坚持职业操守的精神上。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失之偏颇、捏造事实的现象反映出一些新闻工作者存在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罔顾职业道德的问题。例如一些媒体报道某某知名人士去世,后经当事人辟谣证实为虚假新闻,更有媒体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为了寻求所谓的“首发”“独家”报道抢占公共资源恶性竞争,这些都体现出一些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和新闻理想的缺失。
因此,在我们的高校教育当中,不仅应当传授学生实际操作的业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崇高的新闻理想和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植根于每一个将要走向新闻战场的学生心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新闻报道环境如何改变,这都应该是新闻工作者不变的理想信念。
(二)执着于播音事业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要求是极为严谨的,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更是一个一丝不苟的过程。很多艺考生在选择播音主持专业时往往只看到播音员主持人站在聚光灯下面对镜头光鲜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幕后艰苦的一面。播音主持吐字归音毫厘必纠、咬文嚼字锱铢必较,不同题材稿件的情感体验不同,要理解生涩乏味的时政新闻稿件,不同节目的主持风格需要去把握,主持中需要临场随机应变等,这些都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和揣摩的。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如果不是真正热爱这个专业,没有执着于播音主持事业的信念,是很难花费时间精力去不断学习的,也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我们往往说“言之有物”“要说‘人’话”,而这些最根本的应该是源于心中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热爱与追求。
(三)热爱艺术创作
播音主持事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尤为重要。最为基本的是“语言艺术”,比如在不同的节目中如何表达,在采访中如何与受访者沟通,如何通过有声语言二次创作将稿件情感转化为相应的语言情感,如何通过自己的审美找到适合贴切的“语料”,等等。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播音员主持人往往要参与节目全过程的创作,那么在节目创作过程当中对节目进程的把握,以及现场灯光音乐的把握和适时与观众的互动沟通,则在更深层次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董卿主持《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时不仅出口成章,其表达能力让观众啧啧称赞,而且董卿在节目中还与嘉宾、观众、现场舞美等恰如其分地互动,更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三、播音主持专业精神内涵建设路径探究
(一)重视播音主持理论和史论的教学
1994年10月出版的《中国播音学》从学理层面对播音理论进行了集成性研究,宣告了一门学科的诞生。而我们却很遗憾地看到,今天的很多高校因为培养思路、师资不足等原因,忽视对播音主持理论内容的教学。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往往只有新闻学、传播学和广播电视相应的理论知识,对播音主持的理论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学生往往只重视实践能力养成,觉得只要能播能说就够了。播音专业理论包括“播音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新闻播音概论”“节目主持概论”等,这些理论知识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播音,为什么要这样播,这些是高素质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而播音史论的教学则更少。播音专业应该说是一个新兴学科,也是我们国家所特有的专业。现阶段我们也需要认真去梳理专业发展的脉络。从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声到今天,我们的广播事业已经走过了80 个年头。80年的播音主持事业有太多时刻值得我们铭记:1949年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播音、1958年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开播、1978年《新闻联播》赵忠祥成为第一个出境播音员、徐曼以主持人称呼出现在《空中之友》节目、改革开放后“北徐南李”主持模式、1983年央视第一次举办春晚,等等。这些播音主持发展中的大事件应该为每个播音主持专业学子所熟知。
而学科理论和史论的教学缺失使得我们很多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会从事的事业的伟大和光荣,无法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的实践,而对专业的热爱又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内容中去培养,所以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许多学生在本科学习后期新鲜感耗尽而无心于专业学习。
(二)以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典范
人民广播事业走过80年,我们的播音主持事业也走过了80年。80年中有太多经典的声音、经典的播音主持作品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80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热爱播音主持事业、坚守播音主持岗位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以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学习的典范,用他们爱岗敬业的品质去感召新生代的播音主持学子们是高校播音主持课堂应该去做的事情。
在当前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出现了“泛主持化”“去主持化”导向,似乎主持人门槛在降低,随便一个明星、“网红”都可以成为主持人,一些节目也在弱化主持人功能。对于这种趋势,通过对理论知识和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学习,相信学生会有自己的认知。
另外,当我们打开广播和电视时,“港台腔”充斥于耳畔,很多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这是广播主持的趋势。通过优秀播音主持作品的学习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不同时期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是不同时代的标志,在对他们的播音主持作品的学习中也会增进学生对当下播音主持工作的认知水平,更能够指导专业的学习。
(三)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播音主持专业
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200 所,其中一些高校为谋求更好的发展,探寻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比如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侧重于赛事报道和解说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国际化背景下,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播音专业开设了文化与礼仪方向,华侨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航空播音方向的人才培养。
因此,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建设中,要立足于本校师资和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方向设置,创新本校专业特色,使本校专业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内涵。
四、结语
播音主持专业精神内涵关乎专业建设的质量,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特色,科学设计,在培养过程中要更加积极地加强专业精神内涵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