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战争报道中的文化认同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援华动员
2020-02-24周薇曦
□ 周薇曦
1942年 9月 5日,《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在纽约市百老汇街创刊,以月刊的形式面向全美发行,1946年6月停刊。自诞生之日起,该报就致力于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与民众战时生活的系列图景,是“他者”视域下中国抗战及社会现实的记录档案。然而,当不同的文化相遇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同的问题。正如跨文化传播之父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中所言:“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认同作用”①,因此,面对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何激发更高层次的援华动员,该报纸需要一种更高策略的宣传方式。
一、地域文化认同:中国地理空间和景观呈现
1942年6月,一项民意调查表明,在对美国人所进行的全国范围抽样中,60%的人不能在世界地图上指出中国的位置所在②。在当时,亚洲及中国的位置,只是被美国人朦胧地称为“远”和“东”。因此,《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对中国的介绍首先从中国地图和地理景观入手,以疆域地图作为中国的象征性符号向美国民众普及中国地理概念,消除中美地域的心理隔膜感,拉近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心理距离。
当人们需要把一种相对抽象的观念(民族、国家)与一个图示性质的形象联系起来,地图比任何其他形象都更加有利③。在1943年9月4日的报道中,中国的疆域地图被叠加在相应纬度的美国地图上,两个地域空间的重合部分则用阴影表示。在中美疆域的对比中,“求异”的眼光能使美国民众打破既有的本国地域观念和自身空间局限,在区分中将本土空间与异域空间相勾连,从而对中国的异域地理空间轮廓有整体认知;而“求同”的眼光能使美国民众意识到,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也能寻找到地理公共空间的通融。
地理景观作为“历史重写本”和“文化记忆库”④,是对一个地区文化和历史的折射。为了让美国民众对中国地理景观有个切实可感的认知,该报从1943年8月7日起,开设了一个“Know China”的系列图文报道专栏。出现在该专栏的中国地理景观有“Stone Age Bridge(石器时代的桥梁)”“Temple of Confucius(孔庙)”“Mt.Omei(峨眉山)”“Sun Yat-sen’s Tomb(孙中山陵墓)”“Chengtu Plain(成都平原)”等。很显然,这些地理景观不只是中国物质地貌的符号代表,还是中华民族观念信仰与民族特征的故事讲述者。
1938年,赛珍珠曾在《亚洲》杂志上发表一篇支持中国抗战的文章《中国民主的武器》(Arms for China’s Democracy,1938)。在这篇文章中,她指出中美关系的基础首先是地理的,太平洋让两个国家成了“对门的邻居”⑤。《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将中国地图以及地理景观作为地理空间的象征性符号,以告知美国民众有关中国的地理概念,以地理空间符号强化对于中国的地域文化认知,消除中美间地域的隔膜感,确立美国民众对“中国”这一地理实体的文化认同。
二、民俗文化认同:中国民俗图腾和年节展现
弗里德曼认为,文化认同的类型包括种族认同、传统族群认同、现代族群认同和生活方式认同⑥。其中,“日常生活与文化认同彼此呼应,其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变量”⑦。《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从中国民俗文化中寻找突破口,通过对中国民俗图腾和农历年节的展现,向美国民众呈现出中国的日常生活习惯,以此体现出一套中国化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经验。
该报纸每一期版头的中心位置都出现了全美助华联合总会的徽标图案,该图案采用了极具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神兽造型——狮子。在中国图腾艺术形象中,狮子就是中国民众在神兽崇拜中的心理产物。徽标图案上的狮子面貌生动,双目直视前方,呈蹲坐状,阔口张开,獠牙微露,筋骨强壮,威风凛凛。在西方社会中,狮子为百兽之王,象征着权力与地位。而在中国,狮子在“20世纪初成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象征”⑧。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狮子被视为镇宅消灾的祥瑞之兽,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符号。除此之外,在该报于1945年8月刊登的一篇报道中,美国海军一百五十中队还将石狮子选中作为其飞机的徽章,用来装饰飞行服夹克。
该报纸还对中国1943-1946年间的民俗年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除夕之夜,帖春联、点蜡烛、烧灶神、备年夜饭,到大年初一,吃年糕、请灶神、舞狮子、给压岁钱、烧香拜佛。从语言表达上,该报纸还采用中式发音:以“Kung Hsi”(恭喜)代替“Congratulations”,另外还出现了“Hsin Nien Ju I”(新年如意)、“nien-kao”(年糕)、“Tsai Shen”(财神)、“Kwan Yin”(观音)等以中国发音为主的表达内容。正如报道所言,战争,不会夺去农历新年在每个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春节象征着生命,而新年会给人们带来勇气与希望,庆祝农历新年对于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来说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也是地方识别、民族识别、国家识别的文化标志⑨。《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在对中国狮子图腾的运用以及对中国农历年节的报道中,体现了对中国群体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关注,也代表着对中国族群生活的尊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国的民族认同感。
三、艺术文化认同:中国书法、绘画的哲学体现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命脉,而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象形符号⑩。书画艺术,作为中国代表性的精神创造作品,独具诗性与人性之美。林语堂认为,在西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接受中,书法就是西方了解“中国艺术文化的‘主’与‘源’”的基本要求⑪。而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风格、气韵、意境所展现的艺术气息和哲学巧思,也是其他绘画方式不能与之匹敌的。
《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在对中国书法的刊登方面,具有代表的是“新年如意”“開門大吉萬事亨通”“恭賀新禧”等书法作品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两则孔子语录书法。在中国社会,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道德体系的彰显。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是一种“为己成人”和“为人成己”的道德哲学⑫。美国在建构社会意识的过程中,孔子已是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被社会舆论引入了美国人看待自我、认识世界的话语体系⑬。在战争年代,该报正是利用孔子语录的书法作品,向美国民众传递出东方哲学特有的魅力。
为了筹集更多的援华资金,全美助华联合总会面向美国民众制作了中国传统花鸟、山水画的节日贺卡。花鸟画贺卡展现了中国传统花鸟绘画艺术中的经典题材元素:芙蓉和白鹭。芙蓉外形娇丽,在中国古代花卉文化中象征着富贵与祥和,承载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而白鹭在中国文化中更是长寿、幸福的象征。山水画贺卡则是来自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珍藏的中国古代经典山水绘画的复制品,主要描绘了耸立如云的高山、依山傍水的亭阁、郁郁葱葱的松树……与西方风景画不同的是,这些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图式语言,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彰显。
绘画,是东西方艺术的通用语言。但是,由于地域背景、创作手法、审美观念的差异,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艺术特点上具有显著差异。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画所蕴含的审美风格、生态哲学、处世哲理,使之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骨架与核心。全美助华联合总会将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绘画制作当作筹资商品也反映出在特定时期西方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审美接受。
四、结语
从1941年1月1日到1945年9月30日,全美助华联合总会共筹得3 千多万美元的款项⑭,这也得益于《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的宣传。为了筹集更多的援华款项,《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除了对中国进行战时报道以外,还利用了一系列极具中国元素的图文报道,串联起一个对中国地域、民俗、艺术文化的整合、认同的心理过程,完成了对中国“地理空间”的定位到对中国“民俗年节”的聚焦,最后到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升华的援华动员过程。
注释:
①[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1.
②[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 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39.
③[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M].徐鹤林,朱伦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80.
④[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21.
⑤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6.
⑥Jonathan Friedman.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 [M].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1994:30.
⑦赵永华,刘娟.文化认同视角下“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路径选择[J].国际新闻界,2018(12):67-82.
⑧倪纯如.近现代中国画中“狮子”的图式与观念[J].民俗研究,2015(06):141-145.
⑨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J].民俗研究,2019(02):33-49+158.
⑩黄应全.苏珊·朗格的“现代模仿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象形符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01-110.
⑪刘宗超,范宇光.林语堂的书法美学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76-81.
⑫唐代兴,唐梵凌.孔子哲学的知识谱系、价值系统与内在精神[J].江海学刊,2018(01):67.
⑬张涛.孔子在美国早期社会的象征意义[J].思想战线,2012(03):54-57.
⑭News of China of United China Relief,Volume 4,No.12,December,1945,pag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