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
——以埃塞俄比亚航班坠毁事件为例
2020-02-24侯雅兰
□ 侯雅兰
一、事件概述
2019年3月10日,一架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前往肯尼亚内罗毕的埃航波音737 MAX 8 客机坠毁,机上的149 名乘客和8 名机组人员共157 人全部遇难,其中有8 名中国公民。而后,埃航失事客机上8 名遇难中国公民身份也得到确认,4 人为中国公司员工,2 人为联合国系统国际职员(包括1 名香港居民),另2 人分别来自辽宁和浙江,为因私出行。其中一位因私出行的24 岁浙江女大学生成为众矢之的,个人信息被网友深挖,因其家境、样貌等各方面条件优越,一时间成为网友集中谈论的对象。
人类的天性在于关注非社会属性的关系,“窥私”即“原始兴趣”的一部分。得知该女大学生是和自己男朋友相约出国旅游后,再加之人肉搜索到的信息“优越性”,网民的非理性评论呼之欲出,对遇难女大学生进行人身攻击,瞬间将其塑造成为一个“死有余辜”的形象,舆论由此发酵。
二、失焦的表现
失焦本是摄影学中的术语,由聚焦衍生而来,特指摄影镜头汇聚景物反射的光线在取景器中成像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镜头焦点清晰成像的准确距离,使得景物呈现虚化、模糊的景象①。这一概念被延伸为舆论失焦,指自媒体使用的个人化、社交平台的自由化发展使得舆论主体的范围扩大,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论在事件传播过程中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甚至出现舆论极化的非理性现象,越发偏离事件正常的中心议题。
埃航坠机事件一经媒体报道,舆论纷纷表示同情和怜悯,感遭国人不幸;但是8 名中国乘客的身份曝光后,网民却一度将矛头指向遇难女大学生,言语攻击都指向已然逝去却无力反抗的柔弱女子,而未关注整个事件的跟进和调查结果,舆论由此失焦。浙江女大学生因私出行而惨遭不幸的报道和评论大量转发,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接踵而来,其自身优越的条件成为大家发泄情绪的出口,这个惨遭不幸的女大学生成为网民的谈资,舆论被带偏。
三、突发事件中舆论失焦的原因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舆论的形成离不开信息公开以及媒体的报道,这些成为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主体多元化,舆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舆论失焦不可避免。
(一)社会环境
1.高风险社会
目前中国正处于高风险社会的危机中,大众媒介恰恰很有可能成为风险源。新媒体环境下,贝克所指的风险社会并不局限于现实世界,网络世界同样在其范畴之内,而社会大众心理认知的偏差往往也成为风险源的聚集地②。较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使得大众滋生仇富心理,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大众可以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中自由切换,网络匿名化使得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信息共享可以使信息高速聚集和挖掘,这些都成为高风险社会的潜在隐患。
而在这一过程中,仇富心理成为网民发泄的根源。一直以来,刻板印象的传播和塑造使得民众对富人的敌对感只增不减,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使得普通民众对财富持有者的偏见愈发强烈,普通大众和财富占有者之间的鸿沟也越来越深,大量民众的虚荣心理在网络上具体表现出来,通过各种方式向网友分享信息来获得心理满足。在网络这一虚拟平台上,他们不会压抑自己对财富不均的不满,而是将自己的不满无限放大,跟随人群淹没在网络世界,演化成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而民众在这样的意识对抗中只会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2.新媒体环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和掌握。同时,在信息能够支配一切的情况下,人类的欲望和需求必将依靠信息才能得到满足。
互联网的特点让信息传播更加趋于透明化、共享化,近两年网络人肉、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频发,从于欢案到江歌案,再到浙江女大学生遇难事件,网络群体在舆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偏向于非理性。在新媒体这一复杂的环境下,信息共享成为常态,人们通常认为,人越多,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就越充足,思考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更全面③。但实际上群体成员往往倾向于关注每个人都掌握的共有信息,而忽略那些只有部分成员掌握的信息,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持有基本相同倾向的人更容易走极端,形成“网络巴尔干化”,造成舆论失控、群体极化。在关于浙江女大学生的舆论浪潮中,信息共享和私人信息的公开成为大家言语攻击的条件,网络群体力量的庞大使理性评论被淹没,针对女大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大,信息挖掘的热情只增不减。
(二)网络主体的复杂性
网络时代,在整个舆论传播过程中,主体的多样性让舆论的把控成为一个难题。传统媒体时代,从政府到媒体再到受众,信息都会经过一层层的筛选过滤,舆论的发展被某一方主导。但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不经过滤直接传达给受众,网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并且会主动跟踪挖掘事件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加入各种声音,舆论多极化发展。
1.网民的非理性
根据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网民成为舆论发展的中坚力量,舆论一旦经过网络发酵,引起网民的关注,事件会处理得非常迅速,这也是舆论监督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是网民自身媒介素养的不完善以及媒体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非理性言论容易让舆论被带着走。在面对事件的敏感性和特殊性的时候,稍加情感介入就会导致言论偏轨,有目的性的言论被情感渲染后迅速扩散。
突发事件中,敏感因素的话题往往会将舆论推向高潮。敏感因素会让网民将事件本身的属性抛之脑后,社会属性以及心理属性将作为事件的评判标准,其中掺杂的大都是非理性的言论。这场关于女大学生的舆论浪潮中,在阶层固化意识心理的支配下,网民对事件涉及主体的态度往往会区别对待,当事件主体是与大多数人所属群体相悖的优势群体时,民众都会下意识地做出非理性的谈论和攻击,这类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无意识心理,从而以一种自在自发的形式出现,即便有什么不正常的现象出现,有什么不合理的舆论,也不会动摇人们长期形成的思想和行动造成的无意识心理。
2.媒体的不当报道
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的言论一直都是至关重要的,人人皆媒体的时代让媒体无法再独当一面,人人都可以发挥媒体的作用进行社会监督和事件报道。我们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不再有门槛,过多的信息和过度渲染报道,对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报道方式发生改变,网帖新闻化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设置议题,同一时间内媒体集中报道,标题党和刺激字眼也时有发生,而且媒体之间往往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内容同质化使信息传播达到高度一致,网民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深信不疑。
埃航坠机事件发生后,女大学生的信息被媒体深挖,隐私信息被曝光,社交媒体平台一时间都在疯狂追踪、报道这个女大学生,甚至对其生前的活动轨迹进行一定的还原。这样的报道力度和分寸,已经完全违背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媒体通过新闻的选材和语言组织营造了一种拟态环境,女大学生被标签化,通过大量点击、转载、评论,将女大学生的舆论推向高潮。虽然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是对真相进行挖掘,但是真实报道事件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度”,要知道媒体报道一旦涉及公众最敏感的窥私心理就会激起相当大的水花。
3.政府的处置不当
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作用是保证信息公开透明,让大众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对政府及其事件主体进行监督。但是现实事件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使政府在信息公开和应对方面还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和信息调控的平衡度还存在进一步的处理空间。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信息不再封闭,但是信息的完全公开往往也要考虑一些因素。在突发事件调查中所掌握的信息,并不意味着全部能够公开,因为信息公开涉及的维度比较多,对敏感信息就要慎重考虑。埃航坠机事件中,8 名中国乘客的身份被公开,其社会身份和地位也同时进入大众视野,这就为公众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社会地位这一敏感信息成为少数群体社会认同激活的开关,并且通过网络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信息分享以及情绪共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情绪宣泄。
(三)媒介技术的滥用
社交媒体的易操作性和低门槛,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用户的自主性不断提高,这些技术条件让大众成为网络发声的主要群体,长期压抑的情感和欲望在网络这一媒体上都可以得到释放,网民对符号的情感远远大于对人的情感,造成“符号异化”。信息获取的便利让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层出不穷,他们隐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放心大胆地对别人评头论足,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参与整个事件的廉价狂欢,不用付出任何成本。网络上的情绪冲动、生命激情的过程都可以简而化之,以操作的形式替代。
埃航坠机事件带来的舆论失焦正是技术驱使下的一次暴力行为,遇难女大学生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一览无余,网民用最小的成本共享最多的信息,满足自己的“偷窥”欲望和情绪宣泄。在网络环境的保护下,非理性情绪表现出来的网络暴力,使集体退化成群集,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形成的不是群体智慧,而是每个人智力的“最小公约数”。
四、如何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避免舆论失焦
舆论涉及网民、媒体和政府等多元主体,每个主体都会影响舆论的发展,如何从自身可控因素出发,帮助舆论健康正常发展,保持社会秩序稳定,是当前媒体环境下我们所要考虑的舆论引导问题。
(一)网民要提高媒介素养
网络舆论的重要传播者和主体是网民,他们的言论关系到网络舆情的发展,但是网络环境和主体的复杂性导致“水军”“键盘侠”这些群体不断地去扰乱网络秩序和舆论的发展。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④。网络时代的观点和意见表达更多的是一种符号的表达,网民将这种符号快感作为他们真实情感的发泄途径,也正因为这样,往往会被个人情绪所蒙蔽,不能理性看待事件。因此,新的媒体环境对网民的信息处理能力会有更高的要求。信息的海量膨胀以及来源的多元化,意味着受众面临空前复杂的信息选择环境,公众要具备更多的选择、判断与辨识的能力,要始终保持理性;要提高信息生产和分享素养,对自己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和言论负责。社会化媒体时代,公众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作用不断凸显,要注重把关人的训练和意识的增强,保证自己传递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
(二)媒体要理性发声
社会化媒体正在打破原有的传播格局,为了抢信息、博眼球,网络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往往不经证实就快速发布,点击量、阅读量成为媒体竞争的主要内容,甚至还会出现虚假新闻和标题党。但媒体发声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的意见会有导向作用,多数民众还是倾向于在媒体中寻找权威和理性的发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埃航遇难女大学生舆论浪潮中,许多媒体平台都扮演了无良媒体的角色,充分挖掘遇难女大学生的隐私信息,甚至用标题党来换取点击量,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跟着舆论浪潮进行“全民狂欢”。媒体一向都在发挥舆论引导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角色,深挖事件真相和追踪报道是媒体在这个狂欢时代唯一的生存法则,为此,社交媒体要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掌握新闻报道的力度,在新闻报道中发扬理性精神,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处理好媒介社会责任和网络传达的民情民意之间的关系,不能被舆情牵着鼻子走,要敢于发声,理性发声,让媒体真正成为民众信赖和求证的渠道;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责任,以新闻专业主义来严格要求自己。
(三)政府要合理进行信息调控
当前环境的复杂使得信息公开成为必然,信息不透明的舆论可能会将事态发展进一步恶化,但是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过程中,信息公开的价值观念所隐喻的不仅仅是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公民的知情权、公共利益维护以及第三方利益的维护等。回顾女大学生舆论时间线,引起网民狂欢的就是其社会属性,8 名遇难者的身份被曝光后,女大学生很快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这是网民最想窥探的信息,将舆论推向了高潮。
互联网为政府机构的信息公开提供了网站、博客、微博等多种渠道,各种政务平台也普遍兴起,但是从信息公开的意识、效果及渠道维护、反馈信息方面看,问题仍然不少。虽然信息公开后的不可控因素是政府或者媒体所不能掌控的,但是信息公开和信息调控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平衡和张力⑤,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除了包括的基本价值之外,还要有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对受害人人道主义的关怀。相比信息符号的公开,这些需求往往更加迫切,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公开,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合理的公开法则;同时,政府要对信息公开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因为一些敏感信息和不当信息造成舆论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也要及时发声,将舆论拉回正轨,突显政府的主体作用。
注释:
①于东东.摄影技术入门课(三)——镜头的多种聚焦方式[J].中国摄影家,2015(07):156-159.
②李春雷,杨莹.风险社会中传媒对“仇富心理”泛化的纾解——基于深圳“5·26”飙车案的实证分析[J].当代传播,2014(01):44-46+53.
③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④[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⑤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9(08):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