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本主义需要谈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媒体报道
——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报道为例

2020-02-24冯晋瑶

视听 2020年4期
关键词:媒体报道人民日报人本主义

□ 冯晋瑶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步完善,除了对经济的需求得到满足外,个体的主体意识也在日益增加。同时,从非典事件、甲型H1N1 到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大大小小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民日报》,浅析其中关于新型冠状肺炎的报道内容,可发现,相比之前的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现在的新闻愈加注重站在大众的角度报道,报道的对象也由群体的专注逐渐转向个体,注重个人本身的情感诉求和信息需要。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概念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在马斯洛看来,人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对人类动机即似本能研究后发现人有自我的价值观,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在需要层次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根据对人直接生存意义的大小,呈阶梯状排列。前两者属于基本的需要,后三者属于发展的需要。这些需要是相互关联的,随着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会逐步出现,激励人们采取各种行动以满足需求。

二、从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一)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使媒体信息传播更加重视受众需求

部分市民“求医心切”,希望医生在短时间内以最好的医术将疫病治愈。应用人本主义的层次需要理论可以解释市民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当一个人身体患病时,由于对疾病和伤残死亡的害怕,会出现强烈的安全需求,并产生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进而更加关注媒体报道有关新型肺炎的新闻,因此媒体报道也会迎合受众需求,增加相关新闻信息量,及时更新动态,便于受众知晓相关情况。譬如《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及时准确地跟进各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人数和疑似人数,发布确诊人员的健康信息和沿途路况。除此之外,还开通了微信“互联网+监督”,面向社会征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建议,高度关注百姓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为公众提供他们未知、应知、需知的消息,最大化满足公众的诉求。而且还通过直播的方式了解湖北上级领导的态度和举措,从受众需求出发进行媒体报道,观察受众心理需求,体察受众情感,提升媒体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媒体全面及时跟踪报道,使受众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长期以来,媒体报道多倾向于正面报道,负面信息的传播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破坏国家以及政府的形象。所以造成了新冠肺炎事件爆发时,部分地方级媒体集体呈现出沉默不语的话语状态,促使危机事件进一步恶化,使一个地区性范围的传染病,迅速扩散成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的重大疫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这时候,主流媒体应该对新型肺炎事件进行全面及时的报道,以消除流言、稳定公众情绪。从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媒体全面及时地跟进信息,就是满足了民众的安全需要。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对于爱与归属的需要就会出现。个体渴望获得来自亲人、朋友和爱人的关心,获得群体认同。倘若个体的这些诉求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为了避免个体不安现象出现,《人民日报》在报道新闻时,以“钟南山强调目前不要出行”“这个春节你家取消聚会了吗”等为报道内容进行大范围传播,旨在普及疫情严重程度,化解长辈与年轻人之间的矛盾。这样,个体在接受在权威媒体的反馈信息后,能对自我的行为作出一个恰当的判断,并据此对其行径作出必要的修正。通过多次沟通与交流,个体就能不断地提升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满足自己对于爱与归属的需求。

由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每个人的健康安危息息相关,所以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远远高于对其他危机事件的关注。同时在疫情爆发期,公众掌握的关于危机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零散的,因而公众要求“知情”的呼声也会日渐增多。在信息压力面前,媒体仍然要坚守原则,发布已核实过的消息,从而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在全面报道疫情状况之际,更要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以此来稳定民心,提升民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媒体高度关注,促使受众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产生了。在自我实现者看来,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完成自己的使命,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支配他们的因素是自身内部的自我选择,其行为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要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这些需求并非是因外部环境所推动,而是由个体内在需要所驱使。个体能动地意识到这种诉求,将其转化为动力,使得人们原有的诉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个体进行相关实践活动。

基于受众自我实现的需要,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加大正能量行径的报道力度,使得部分媒体的信息传播带有议程设置功能,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力度越大,公众的关注度也会越高。以《人民日报》为例,“武汉90 后光头护士”“各地村干部大喇叭喊话PK”以及“小伙丢下500 个口罩就跑,警方喊话:你‘逃跑’的样子真帅”等消息资讯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思维和行径,促使自发捐款、捐赠医疗物品、自觉隔离等意识的提升,加强对于岗位的坚守,继而推动个体的自我实现。

三、对媒体报道中的人本主义倾向的理性思辨

(一)过多剖析人的本能需求,高层次的内在需求关注缺失

近年来,媒体为了谋求利益和大众的关注,有意识地为大众提供感官刺激的新闻作品和营造享乐主义的消费氛围,采访飞机坠毁遇难者的家属,详尽描写滴滴蓄意杀害女子的过程,都成为了媒体为满足大众感官需求的制胜法宝。一方面,部分媒体烘托奢靡享乐主义的消费氛围,刻意忽视或摒弃勤俭节约的美好品性;另一方面,在报道个体实际状况时,不忘深挖背后不好的方面,以迎合大众的窥探欲。

(二)过多偏向个体需求,对社会集体需求关注较低

当个人需要、个人自由与社会需要、社会规范发生矛盾时,媒体会更侧重于关注个体,对其阻碍目标实现的社会制度进行鞭挞。对某一特殊个体的需求过分尊重和过多关注时,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大多数公众的需求与权利。当社会呼唤和尊重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时,否定规范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时尚”,甚至这种否定和鞭挞也被视为一种自主和创造意识的迸发。譬如部分媒体在报道“港独街头暴乱事件”时,对港独的行为予以肯定性指向报道,暗指其是个人表达的需求的体现,这与对普通人的需求和利益的关注是相矛盾的。

四、结语

在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时代,新闻媒体不仅要践行传播信息的职能,从广义上看,它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在公众地位越来越高的时代,要求媒体报道重视人文主义的要求是必要的,同时对于获知其传递内容的公众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媒体报道中重视对个体的关注,尤其是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注,必然会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但需要有度的把握。理性看待媒体报道中的人文主义,从非典的遮掩到如今的全面详尽的报道,是人本主义需要在媒体报道中新的体现,也对推动媒体报道环境的透明化、塑造高信任度的媒体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媒体报道人民日报人本主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技术开路 颜值助攻——如何做好融媒体报道的实战心得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媒体报道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