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媒体融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关键作用
2020-02-24□林莹
□ 林 莹
随着2020年春节的临近,所有媒体都铆足了劲准备开启又一年的新春报道。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媒体迅速调转焦点,全力投入到防控疫情的新闻报道中。面对这一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们不禁想起2003年的“抗击非典”战役:高传染性病毒、人与人之间传播、武汉封城、当地医疗资源(特别是防护设备)告6025 等,一个又一个焦点席卷而来,让新闻媒体记者不得不随时停下出发的脚步,重新调整报道策略。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回头看也向前看,距离2003年的“抗击非典”事件已经过去17年,我们身处的早已不是那个通讯靠座机、拍摄只靠摄像机、录像靠磁带、传输依赖光缆的年代。现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手机里有各种视频拍摄软件,遍地是网络信号,舆论场随着网络提速,媒体人应该充分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在媒体新生态下融合发力,肩负社会责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云网融合让真相直观可见
与17年前相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手机软件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其参与性特质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唯一模式,给传媒生态带来了变革式的发展。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主流人群都是从小屏端快速传递资讯,这也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时候,国内几乎所有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保持了高度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动态消息也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最初有关疫情的信息呈爆发式增长,信息真实度不高,并出现了信息反转式延续,这些因素都让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在众多小屏端H5 产品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客户端推出的直播造医院无疑是含“真实纯度”最高的。
2020年1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客户端推出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家抗疫临时医院建设现场的慢直播,以实时景观直播的形式,从多个角度固定机位直播两家抗疫临时医院建设现场。没有背景音乐,没有任何解说,也没有评论区话题引导,纯客观展现。这款慢直播产品自上线以来,在线人数一路攀升。直播窗口刚刚推出两天就吸引了约3000 万人在线观看;凌晨3 点,甚至还有超百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许多网友把在线围观造医院称为“云监工”;2月4日,“云监工”突破1 个亿在线观看的流量。
回看17年前的“抗击非典”,中国用七天七夜建成北京小汤山医院(非典病区),创造了全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速度。当时,电视媒体也只能是以节目最长时段连线,实现新闻事物变化节点性的直播。而17年后的中国要在10 天内新建两所医院,这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难以置信,却令人拭目以待,因为时至今日的云网技术完全可以在小屏端实现全程不间断直播。央视频借助5G+光纤双千兆网络的云网融合科技,运用成熟的实时景观直播技术,在武汉开建的防治传染病医院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周围设置了近距离、近景、远景以及雷神山医院近景、远景共五大直播镜头,实现不间断的实时直播,让世人共同见证奇迹诞生的每一个瞬间。
央视频“直播造医院”在形式样态上借助5G、VR 等技术实现长效空间拓展,云网融合的高科技实现了真相直观可见,把战“疫”一线信息的传递由“及时”升级为“实时”,用高新科技实现了一次新闻事件网络直播“量”与“质”的创新。
二、同“屏”共振唤醒能量传播
和17年前不同的还有舆论形成的方式。曾经是媒体说,在现在的媒体新生态下,变成了公众纷纷来说,而且公众的观点可以即刻通过弹幕、评论发布公开。直播窗口同时衍生的评论区域,立刻就形成了舆论场。
“直播造医院”能够迅速、清晰、流畅地呈现在亿万个“云监工”面前,5G 网络的覆盖绝对是功不可没,访问量的激增伴随着对系统的考验。2020年1月31日至2月1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采集央视频“直播造医院”评论区评论进行分析,28266 名“监工”共发布评论84128条,平均每名“监工”发布3 条评论。18 人发布评论超过100 条,4 人超过200 条。为保证高效流畅,央视频直播启用多层级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公有云+专有云+私有云”的三级云架构,保障了系统的流畅和高效。在云网融合技术下,没有音乐、没有解说、没有话题引导,足够的新闻客观性呈现方式和评论区即时效率,实现了网友间的隔空互动,互相鼓励,呈现出更多积极的一面。8 万多条评论里有加油鼓劲的温暖话语,也有认真讨论工程专业问题的技术帖,还有互相安慰的暖心交流,甚至还有“监工”给现场的每个设备起了可爱的名字……当带有正能量的评论逐渐增多时,基于人们同理心的共情感受,话题节奏自然而然形成。
评论区借助“云”端发力,让公众畅所欲言,并参与到重大社会关切之中。其实,评论也代表着公众的情感,从新闻心理学上说,情感与认知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那些被认知了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情感的体验。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深化,人们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浓烈。央视频“直播造医院”未设置话题引导,却有民意参与到主流媒体引导中,这都是基于“硬核”的高新科技传播手段支撑起新闻事件的客观性,认知“中国速度”的真实性,同“屏”共振唤醒能量传播。
三、AI应用有效提升新闻视频生产效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在制作团队人员大幅压缩或客观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要达到新闻的高效率传播,还是要借助前沿科技力量。
2020年2月16日,广西首位AI 主播小晴登陆广西卫视所属新媒体端“战疫情”特别报道《战疫进行时》。这一AI 主播利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图像处理、机器翻译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多语言的内容自动播报,并支持文本到视频的自动输出,最终呈现出完整的AI 虚拟主播效果。
AI 虚拟主播又称“AI 合成主播”,可以全天候、全时段、多语种、不停歇地进行新闻播报服务,还能用无数个分身,同时在不同的现场实现新闻文本秒速转化成音视频形式,降低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大大提高播出效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最新疫情公布后10 分钟内,广西卫视所属新媒体端就可通过AI 虚拟主播播报,并制作15 秒的《战疫进行时》小视频产品在朋友圈分发,实现“云录制”“广宣发”“快传播”的效果。
在技术赋能下,AI 虚拟主播顺应的是传媒行业对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功能的完善性、信息的批量生产方面的一种业务需求。在媒体融合时代,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发展趋势正从深层次改变着当今媒体生态。AI 虚拟主播不限时空、随时在线、快速产出成品节目等优势,最大程度避免了制作团队人员工种集中可能带来的生产安全风险,进一步助力媒体行业效率提升。
四、多元媒体联合实现舆论引导合力
如果说高新科技传播手段让公众见证了历史,那么多元化媒体的联合发力也能够让传统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上云合响应。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之初,为了防止疫情传播,除当时在湖北本地活动的媒体外,各省的媒体基本都无法前往疫区。无独有偶,为了保障医疗资源和防止病毒扩散,很多媒体也选择避免记者进入医院限制区域,或无法获准采访医护人员,这些客观条件制约了媒体采访空间。这时,现代科技打开了媒体与媒体、媒体与其他领域的合作空间。广西卫视正是这样盘活全国资源,与多家媒体合作,共享全国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战疫声音”的。
广西卫视这次和新浪通过新媒体合作,在防控疫情宣传上迅速进行了轻量资讯、小专题节目制作。前端通过与新浪、澎湃新闻、北京时间等新媒体团队多地记者联合发力,收集采访需求,在独家访谈后分享采制素材;后期制作根据平台自身需求整合素材,推出特别节目,借助彼此平台优势实现新媒体端传播,共同发声,强化舆论引导合力。2020年1月26日(年初二)开始,广西卫视联合新浪新闻中心深入合作,联合孵化符合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项目,推出联合独家报道《众志成城战疫情春节特别节目》,远程对话武汉核心疫区的疾控专家、医务人员、志愿者、援鄂医疗队员、武汉市民等,同时在广西卫视新媒体端与新浪新闻矩阵同步宣发推送。截至2月3日,单期节目《生命逆行者——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点击阅览量突破126 万,并呈现动态增长趋势。
广西卫视与新浪这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合作,正是运用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头部新媒体平台的品牌影响力,形成了强大的互动评论转发舆论场,发挥出融媒体合作的最大化社会效益,也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联防联控舆论渠道。
五、结语
现代技术改变了传媒生态,成为激发现代传播理念和业界创新的动力。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上,高新科技传播手段应用和多元媒体联合发力都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启示,也体现出节目制作流程方面对采编人员的人性化关怀。借助媒体融合的传播意识,传统媒体的小屏端可以比大屏端做得更有能见度,甚至可以更有锐度,从而实现小屏化跨时空、跨渠道传播,同时也集成了舆论引导的合力,让新闻的基本特性实现最大化的真实呈现。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家在过关,媒体也在过关,现代技术在帮助人们战胜这场疫情,也在支撑着媒体迭代升级,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