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戏曲《墙头马上》在电视剧《如懿传》中的隐喻作用

2020-02-24王抒曼

视听 2020年4期
关键词:尚书千金隐喻

□ 王抒曼

继《甄嬛传》后大热的宫斗剧《如懿传》中,女主人公如懿以乾隆皇帝的废后乌拉那拉氏为历史原型,演绎了后人想象中乾隆皇帝与乌拉那拉氏的爱情故事。其中曾多次提到元代戏曲作家白朴的剧作《墙头马上》,此出戏文作为如懿与弘历皇帝的爱情见证,每每在男女主人公情感转折点的关键时刻被提及。笔者认为,《墙头马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弘历和如懿的定情戏曲,其中还隐藏着对女主人公人物性格、情感经历和悲剧结局的隐喻。

一、人物设定的隐喻意义

封建社会中男女尊卑有别,女性无法独立存在于社会,只得依附于男性。由此能否在婚恋市场上觅得佳婿,成为决定女性一生能否幸福的关键。这种有悖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的思想仍在不少古装宫斗剧中出现,然而《如懿传》女主人公如懿的人物设定却跳出了这种思想桎梏,她在看清爱情的幻灭以后,哪怕面对的人是一国之君,也敢于毅然决然地剪断青丝,与乾隆皇帝“离婚”。恰似她和乾隆定情时所看的《墙头马上》一样,女主李千金也性格刚烈、聪慧大胆,这样一个叛逆少女却不是出身于一个缺少管教的平民家庭,而是皇宗洛阳总管的千金小姐。文中形容她年方十八,容颜出世,深通文墨,志量过人。一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就可见她有勇有谋,完全不同于那些庸脂俗粉。

《如懿传》中,女主如懿的人设和李千金一样,性格刚烈又追求至情,都是“叛逆不羁”的代表。二人都出身于王公贵胄的上流社会家庭,家教极为严苛,但太多的精神压迫却更加激发了她们身上的叛逆因素,都成为封建礼教的反叛者。剧中,如懿不满家人逼迫她去竞选三阿哥的福晋,耍花招故意落选。此时三阿哥是最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人,如懿却不屑于去争夺尊贵的身份和荣宠,内心的反叛让她不愿意接受家长对她命运的摆布。如懿一心暗恋着四阿哥弘历,哪怕雍正皇帝并不想立弘历为太子。她与弘历的爱情是自由的,无关身份与地位。剧中二人在城墙上第一次见面时,如懿手持西洋望远镜远眺,也显示出她对开放文明的向往,想要冲破封建藩篱的愿望。剧中曾有一处细节,如懿与西洋画师郎世宁讨论过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后,她心生感慨,甚至敢于向弘历提出她的想法。然而,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的清代,天子家焉有一夫一妻制的道理?相比李千金所处的风气开化的元代,同为叛逆女性的如懿的反抗就显得更加无能为力。

二、爱情经历的隐喻意义

在《墙头马上》中,按捺不住内心悸动的思春少女李千金即使身在园内无法出去,也要在墙头张望着、期盼着。当看见身骑白马、风流俊俏的裴少俊骑马路过时,敢于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意,也不顾侍女梅香的劝阻,直率地要与裴少俊当晚幽会。然而李千金毕竟是闺阁少女,当梅香逗她要将诗简送给老夫人时,她也会惊慌又害怕。但是李千金既然已看中裴少俊,就无视“父母之言、媒妁之命”,这种大胆、率真的性格十分鲜明。当裴少俊要跳墙而来时,她还不忘嘱咐裴少俊翻墙路线,十分大胆又有几分心细。

作为以《墙头马上》定情的如懿和弘历,爱情的开始与裴少俊与李千金十分相似。同样是自由恋爱,年少的如懿和弘历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演着《墙头马上》的戏台之下。清代中期昆曲繁盛,听昆曲是上流社会彰显身份的消遣方式,其中歌颂爱情的戏曲名作数不胜数,如《牡丹亭》《西厢记》等,但二人却独独对这出戏最为着迷,也是因为这出戏,在二人心中萌生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当如懿故意落选三阿哥的福晋后,弘历与如懿二人在皇宫的城墙上相遇,颇有种“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之感。仿佛就是当年的李千金趴在墙头上,一眼相中了骑马路过的裴少俊。

然而艺术作品中,爱情的经历总是多舛的。《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与裴少俊的幽会被李嬷嬷撞破,李千金不惜以死相逼才逃出家庭。对于李千金来说,爱情是放在第一位的,封建礼教、三从四德都可以不去顾忌。李千金来到长安裴少俊家,藏在后花园内过了七年,还生下一双儿女。爱情经历看似美好,实则李千金对这种囚禁似的隐居生活并不满意,她希望能改变这种精神压抑、行动也不自由的人生状态。李千金十分珍视自己克服种种难关得来的爱情,但又怕裴尚书撞进来拆散她的幸福家庭。然而当裴尚书真的撞进来,发现了她和一双儿女时,李千金还是惊慌失措的。当裴尚书得知李千金为裴少俊的妻子时勃然大怒,以污言秽语骂她,并要将她送到官府治罪。面对裴父的强权,李千金没有被吓倒,而是坦然面对,据理抗争。她没有仗着自己家族的权势,而是申明自己婚姻正当,表明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坚决立场。

相比较而言,在爱情上,如懿就没有李千金那么幸运了。毕竟她与夫君身处高位,在政治、权力、家族等重重大山的压迫下,对于爱情的追求就显得格外奢侈了。同如懿在爱情和婚姻中面临困境一样,在这婚姻围城中,身为男主的乾隆皇帝也有情感的困境,既要提防太后对后宫的管制,又要应付妻妾们的明争暗斗,维持前朝与后宫的安宁,如同一个维持婆媳关系和家庭与事业平衡的普通男人一样。热恋时乾隆曾向如懿许诺,绝不会像裴少俊一样软弱寡情,然而年轻时的单纯执着渐渐被复杂的现实打败,他在处事时常常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甚至在权衡利弊后,他不得不亲手将挚爱送进冷宫。如懿进冷宫时,乾隆一人坐在戏台之下听着《墙头马上》,怀念着这些年与如懿的情爱和时光,落寞的背影完全不像一个叱咤风云的君王。正像李千金被裴尚书赶走后,怯懦无能的裴少俊一样,即使身为一国之君乾隆也不能拯救自己所爱之人。

如懿和弘历的爱情在一开始的波折后,也经历过一段平稳期,那就是弘历在朝野内的权力日益加强,如懿也被封为皇后的时期。这是他们爱情的巅峰,四海渐平,情场得意,如同《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和裴少俊隐秘生活在后花园的那七年。

三、悲剧结局的隐喻意义

戏曲《墙头马上》和电视剧《如懿传》虽为不同时空下不同题材的文艺作品,但都是创作者根据古人的作品再次演绎生发出来的。《墙头马上》改编的是白居易的叙事长诗《井底引银瓶》,以诗中“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作结,将女性追求自主婚姻与自由爱情的悲剧后果作为警戒世人的意义。《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裴尚书的苦苦哀求下仍不愿回头,事实上裴尚书请求千金回来只不过是因为得知了她是洛阳总管的女儿,想让儿子再次攀上高枝而已。而李千金不肯回头也绝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李千金看透了丈夫的怯懦与自私,是在爱情理想幻灭后做出的自主选择。白朴虽然在其中增加了喜剧情节,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但《墙头马上》的深层寓意背后仍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在“天赐姻缘”的传统价值取向上,裴少俊和李千金夫妻重修旧好看似圆满,但这却是李千金在人格觉醒后的不得已的被迫接受,是在裴尚书不让她见子女的要挟下而做出的让步。说穿了其实是以裴尚书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胜利,和女性身份的再度沉默和妥协。

《如懿传》的悲剧结尾则更悲壮、更深刻一些。其实如懿的故事只不过是后人根据史料中记载的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断发和“迹类疯迷”而想象杜撰出来的,但如懿这一形象比李千金觉醒得更为透彻,悲剧的意味也更加深刻。不同于其他宫斗剧女主的“光环附体”,一路成为六宫之主的“黑化道路”,如懿自始至终内心都是没有变化的,追求的都是自由与爱情,这也导致了她不同于其他宫斗女主的悲剧结局。同样是以女性斗争的失败作为结尾,《如懿传》是借“墙头马上”故事,以更宏大的眼光去探讨封建社会下的婚姻困境,虽然如懿所追求的爱情平等与尊重不可能在帝后婚姻中存在,但这样的悲剧结局好过李千金的妥协与忍让,更值得现代人深思。

猜你喜欢

尚书千金隐喻
虎家“四千金”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千金醉琴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