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导向
——以《朗读者》为例

2020-02-24冯佑源

视听 2020年4期
关键词:朗读者电视节目娱乐

□ 冯佑源

电视综艺节目实现了多平台播出的互动机制。除电视媒介外,电视节目也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平台进行播出。拥有大量年轻受众的网络播出平台在节目制作中,为迎合年轻群体,节目内容出现了过度娱乐化、低俗、媚俗等错误倾向。过度娱乐化的电视节目通过版权引进、模仿抄袭的手法,以消费主义、娱乐主义为核心,博人眼球。节目中不仅有明星之间的八卦新闻、互相攀比,也有低俗色情的信息,这些肤浅的娱乐信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影响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国家的政策和制度的引领,要求电视制作机构和广大的电视从业者深挖优秀中华文化内核,在精神品质、道德修养上为观众带来启迪,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永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央电视台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用朗读的方式重新唤起中华文化与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直击人心、引人思考的审美力量。

一、节目内容传播优秀文化

《朗读者》为每一期节目设置主题词,节目开头的访谈都围绕着主题词紧凑地展开。“遇见、陪伴、选择、礼物、家庭……”这些主题词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陪伴、家庭”号召我们回归家庭,完成作为父母、儿女的家庭职责;“眼泪、告别、青春”让我们回顾人生冷暖,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日常的感动。例如《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张梓琳分享了自己人生最美的两次遇见,一次是十年前,自己意外获得了世界小姐的总冠军,而十年后,她有了新的角色,成为了母亲,她认为遇见了崭新的自己。

《朗读者》节目选取的朗读嘉宾,既有为观众所熟知的演员,也有默默无闻持续耕耘的科研人员,更有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大众,他们代表了辉煌灿烂的优秀品质。尼尔·波兹曼曾经提出:“电视媒介不能扩展文字文化,相反它只能攻击文字文化。”《朗读者》的推出就是电视化进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节目内容和节目内涵着眼于文化内容的创新和推广,不过分追求电视的浅层娱乐功能。同时,《朗读者》节目通过视听体验,引起观众对书籍文本蕴含的哲理的深度思考。

二、《朗读者》节目中文化的接受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伯格纳的涵化分析理论提出,如果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社会的整体性,那么就需要全体成员的“共识”。信息的聚集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导致“文化共识”概念的消失,会逐渐化解社会共识形成的机制和基础。此外,全球化进程体现在文化、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信息渠道的传播速度加剧,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共识性,这取决于文化的力量。在《朗读者》节目中,嘉宾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朗读的过程不仅在于分享文学作品,更在于与观众同频共振,传递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倡导真善美的文化品质,提升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以积极的文化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

同样对于观众而言,在观看节目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也存在主动接纳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的情况。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一路高涨,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而文化类电视节目充分结合悬念设置、自然过渡等独特的电视语言表现手法,将独特的叙事策略、故事化的节目编排贯穿在节目制作始终,进而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观看心理。电视观众除了娱乐之外,还需要丰富精神世界的综艺节目。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前的受众消费水平已经从物质价值需求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消费转变,受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渴望获取知识的观众而言,《朗读者》这类的文化类节目不仅成为日常娱乐活动,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

三、《朗读者》节目之外的文化传递

《朗读者》突破电视节目的传播局限,节目的文化传播不仅在电视节目之中,还在于节目播出后线上线下的文化传播。《朗读者》将节目的精彩内容剪辑成三到五分钟的小片段,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打破电视节目单向互动的局限性,邀请受众参与节目讨论,对节目进行转发、评论、点赞。在微信平台上,《朗读者》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还会放送节目中朗读的书籍的完整版文字,并对文字内容进行赏析,受众阅读后可以在结尾对文章进行评论,这些评论和节目中的嘉宾一样,包含了个人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体验也形成了对文字内容各不相同的理解。在互联网之外,《朗读者》节目还影响观众的日常生活,各地掀起了阅读的热潮,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朗读亭——它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朗读的空间,在这里可以阅读你想阅读的书籍。朗读亭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各地出现了“读书潮流”,上海排队8 小时,杭州排队12 小时……在以往,阅读只是作为个人化的兴趣,然而《朗读者》节目和朗读亭的设立,将这种兴趣爱好转化为一种仪式感的过程。通过朗读亭里的摄像机,可以将朗读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将一部分素材在《朗读者》节目中播出。

四、《朗读者》节目促进文化意识的觉醒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存在着泛娱乐化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导致媒体出现公信力缺失、核心价值观缺失、文化引导缺失等问题。费孝通曾经提出一些问题:民族文化从哪里来?如何形成?其本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需要了解的内容。文化自觉不仅在于群体内部的思想建设,更在于如何在跨文化语境的交流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各善其美”是费孝通对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总结,对于其他文化不是一味地反对,而是不同民族对不同文化传统的欣赏。从国家宏观层面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关照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同时兼顾国际交流与对话的功能,这种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促进了全民族文化自觉的觉醒。

电视媒介的发展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娱乐作为电视的一种一般性表达方式,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当前电视节目制作中,无论是文化引领价值导向还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建构,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都为今后其他节目的价值取向和长期发展带来有益的启发和示范,在过度娱乐化的今天,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朗读者电视节目娱乐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娱乐眼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娱乐眼